印度古代人稱中國為“chini”,據說是來自“秦”的音譯,中國從印度引進梵文icon佛經以後,要把佛經譯為漢文,于是高僧按照音譯把chini就翻譯成“支那”。同為印歐語系icon的古羅馬稱中國為Sinoa,後來的英文中的China,和法文中的Chine,都是來自這個語源。《大唐西域記》就有一段記載:“王曰:‘大唐國在何方?經途所宣,去斯遠近?’對曰:‘當此東北數萬餘裡,印度所謂摩诃至那國是也。’”其中的“至那國”就是“支那國”。
“支那”和葡萄牙語、荷蘭語、德語、英語中的China以及法語中的Chine等皆起源于梵語iconCi^na—stha^ na。古代希臘、羅馬等國對我國的稱呼,除了有缯絹之義轉化來的Serice(塞裡斯)外,還有與支那同源的Sin, Thin,或 Sinai, Thinai。
日本僧侶空海
曾于804年随遣唐使赴唐學習佛經,因此可以推斷他書中的“支那”,是從漢譯經典裡學來的。以後一些佛教界人士為顯示博學、虔誠也開始用起了“支那”一詞稱呼中國。但明治維新icon時,山鹿素行等人覺得國名之争,可以為他們的政治主張服務,認為與中國相對的就是夷人,所以特意寫了一本《中朝實錄》來争這個“中朝”之名。接着福澤谕吉icon等人提出了脫亞入歐的主張。甲午戰争中清政府失敗後,長久以來一直把中國尊為上國的日本人,在震驚之餘大為陶醉。從此,“支那”一詞在日本開始帶上了戰勝者對于失敗者的輕蔑的色彩。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