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作家魯迅,青年棄醫從文,寫出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文小說《狂人日記》。影響了一代人,他的衆多作品除了耳熟能詳之外,更重要的是對人内心深處的震撼。他地文字能把人的“小”驚出來,讓你審視自己,直面人生。
魯迅的雜文很多,大多也都是短篇。對于小說,魯迅說:“大約全仰仗在之前看過的百來篇國外作品和一點醫學上的知識”,影響魯迅小說的寫作的100篇國外作品被收集在《他山之石》這本文集中,由魯迅博物館前館長陳漱渝和魯迅博物館研究員姜異新共同編撰,為我們分析和再現國外著名作家的多篇經典作品。
一、留學日本,閱讀和翻譯國外小說
魯迅曾經在日本留學有六七年的時間,作者梳理了魯迅在日本的三個階段
1、1902年4月30日至1904年4月30 ,東京弘文學院修習語言
2、1904年9月至1906年3月,仙台學醫
3、1906年3月至1909年9月,東京從事文藝運動,這一階段被解讀為魯迅閱讀史上的關鍵階段
在1906年魯迅棄醫從文,因為有了日語基礎,又精通英語的魯迅開始翻譯國外小說,比如法國的雨果。早在1902年初次留學東京的時候,魯迅就跑遍日本多地,尋看當地作家文學作品。
後來,由于日語的精進,魯迅又讀了很多的翻譯作品,從小愛讀小說的魯迅開始對《波蘭衰亡史》開始關注波蘭文學,對《印度蠶食戰史》開始關注印度文學。
廣泛的接觸外國文學作品讓魯迅開始着手翻譯一些優秀的書籍,比如《匈牙利文學史》和長篇小說《魔衫》等。
在日本,魯迅因為想閱讀原版的俄文書籍,還學過一段時間的俄語,俄國文學對魯迅的影響很大,他最喜歡屠格涅夫的散文詩,也很喜歡這位俄國作家的小說,在他的影響下,魯迅後來寫了《祝福》。
二、 閱讀,是每一個作家的畢竟之路
有作家說過:“作家的職責就是閱讀和寫作”。
對于任何一個熱愛文學的人來說,能有機會閱讀不同的文學作品是一件很幸福地事情。魯迅在日本留學期間大量的接觸來自不同國家的文學作品,這讓他對文學以及文學之外的東西,産生了很深的思考。
書中收集了一篇波蘭作家顯克微支的《音樂家楊珂》,故事講一個楊珂這個男孩子生下來就是體弱多病,随母親住在農田主的屋檐下,8歲的時候就幫人放羊,沒有吃的,就
田野中尋找吃食。
即便是這樣的楊珂,他對音樂産生了極大的興趣,總是問媽媽田野間是誰在演奏,還會自己做一把簡陋的大提琴,拉不出聲音。
楊珂最大的願望就是摸一下農田主仆人的那把小提琴,就是摸一下。楊珂躲在大樹的後面,看着那把放在廚房門口的小提琴。楊珂被抓了,大家以為他想偷東西,被人一頓毒打。
等媽媽把楊珂接回家,臨死前的楊珂問媽媽:“是不是死後上帝都會送一把小提琴?”媽媽說:“是的”。
農田主的女兒從意大利旅遊回來,贊美意大利的美。
此時,楊珂的墳頭,隻有赤楊的葉子在簌簌地發響。
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的底層人民,仿佛全世界都一樣。所以,當喜愛文學的人們先一步覺醒,文學就變成了武器,引導和激發民族對公平和生命的更多的訴求。
作家,肩負叫醒民衆的職責。
三、寫出來,像呐喊一樣
魯迅是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之一。
《呐喊》是魯迅的短篇小說集,文章主要記錄了從辛亥革命到五四運動時期的社會生活。筆觸犀利,多用白描。有對舊時中國社會制度的鞭撻和揭發,通過小說來揭露深層的社會矛盾,表現出作者對底層民衆的關心和同情。
魯迅作品中有剖析民族性的故事,正如他自己說的那樣:“真正的戰士,敢于面對慘淡的人生”。
寫作本身就是一種自我挖掘的過程。那些大師們通過寫作來挖掘人性和剖析自我。給世人以警醒,這也是呐喊,用文字呐喊。
《詩經.小雅》中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句子。意思是:“ 别的山上面的石頭堅硬,可以磨琢玉器”,利用他人改善自己的缺點,或者說别國賢才可以為本國效力。
在魯迅的文學,正是由于讀了衆多的國外文學作品,才點燃了他的文學世界,借他山之石,為己所用,雕琢除了衆多好文章,也就是文字之玉。
文學本身具備影響的力量,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會喜愛文學的原因。
《他山之石》兩位作者先後在魯迅博物館任職,對魯迅及魯迅文學研究至深,通過魯迅閱讀過的100篇國外文學作品,分析出這些作品對魯迅的影響。
文學是一條很長路,希望喜愛文學的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他山之石”雕琢成自己的文字之玉。大師的作品,永遠是燈塔般的存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