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齋志異》這部傳世佳作,在我國民間恐怕是家喻戶曉、人人皆知的。然而它同U有什麼關系,怕很少有人知道。古文學研
究者阿菽同志前不久撰文說,《聊齋志異》中的《夜明》篇,似可作為天外來客的一條線索。《夜明》全文如下:
有賈客泛于南海。三更時,舟中大亮似曉。起視,見一巨物,半身出水上,俨若山嶽;目如兩日初升,光四射,大地皆明。駭問舟人,
并無知者。共伏瞻之。移時,漸縮入水,乃複晦。後至閩中,俱言某夜明而複昏,相傳為異。計其時,則舟中見怪之夜也。
讀罷這段文字,不禁叫人拍案叫絕。《聊齋志異》的作者蒲松齡(1640年-1715年)為後人留下了一篇絕妙的UFO目擊報告。試分析如下:
(1)那位坐船行于南海的“賈客”(商人)在黑夜三更時分見到海上有一發光物體,它一半在水上,一半沉在水下,僅可見的水面上那部分就龐大如山嶽,且發光強度很大,“如兩日初升”。海上發熒光的魚多半生活在深水之中,而且到目前為止,尚未發現半個身子就像座大山那麼巨大的發光動物。在當時,出沒浪濤之間的“舟人”也不識此物。然而,這巨大的發光物跟今天人們在百慕大三角和日本海等水域目擊到的既能在空中飛行又能潛入大海的不明發光物又多麼相似啊。
(2)300多年前,電燈尚未問世,但那龐然大物卻已能在黑暗中發出兩個太陽一般的強光,這種照明技術令人瞠目。那個時代,地球人絕對不會有那樣先進的發光能源。
(3)此物不僅為行舟于南海的“賈客”、“舟人”所目擊,而且在閩中也有許多人同時看見“明而複昏”的現象。莫非那怪物沉入水中後穿越台灣海峽,迅速來到了福建海面?看來隻能有這一種假設。由此可見,這個物體在海水中運行的速度恐怕當今的潛水艇也難與相比。因此,該物應該是來自地球以外的文明産物。
同《夜明》篇十分相似的是唐代薛用弱在《集異記》中對“巨鳌”的描寫,試比較:
唐裴由,開元七年都督廣州,伸秋夜漏未艾,忽然天曉,星月皆沒,而禽鳥飛鳴矣。舉郡驚異之,未能谕,然已晝矣。裴公于是衣冠而出,軍州将吏則已集門矣。遽召參佐洎賓客至,則皆異之。但謂衆惑,固非中夜而曉。即詢挈壺氏,乃曰:常夜三更尚未也。裴公罔測
其倪,因留賓客于廳事,共須日之升。良久,天色昏暗,夜景如初,官吏則執燭而歸矣。诘旦,裴公大集軍府,詢訪其說,而無能辯者。裴因命使四訪,阖界皆然。即令北訪湘嶺,湘嶺之北,則無斯事。數月之後,有商舶自遠南至,因謂郡人雲:我八月十一日夜舟行,忽遇巨鳌出海,舉首北向,而雙目若日,照耀千裡,毫末皆見。久之複沒,夜色依然。征其時,則裴公集賓寮之夕也。
這則記載中的“巨鳌”跟前面所說的“巨物”恐怕都是在空中和水下都能活動的UFO。古書中有關此類飛行物的記載很多,比如明人鄭仲夔著《耳新》卷七《志怪》中就有一段這樣的描寫。請看:
熊休甫所居前有二池。萬曆戊午夏間,日正中,忽有物,沉香色,圓液如球,從樹梢乘風躍起,堕前池中,池水為沸。少頃複躍起,
堕于近池。視前池沸聲更噪,其堕處翻濤如雪,池水頓黃。久之奮躍,從門旁東角沖舉而去,不知所向。
這段記載棚如生,曆在月,跟國外有人在百慕大海域所見十分相似。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