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計之第二十四計假途伐虢
假途伐虢:假途意為借路,伐意為讨伐、進攻 ,虢就是春秋時諸侯國名。原意是晉國假道于虞以伐虢,滅虢之後,又回師滅虞,即借别國的道路向敵人發動隐蔽而突然的進攻。後用以泛指以借路為名,加以利用,而後将其消滅的策略。軍事上一般反映越過中間地區,先去攻下較遠的敵國,待中間地區孤立之後,再回頭圍而殲之。總之是為了将兵力順勢滲透進去,控制對方,突出奇兵而取勝 。此計的關鍵在于“假道”,要善于尋找“假道”的借口,善于隐蔽“假道”的真實意圖,突出奇兵,才可以取勝。
其關鍵在于:對處于敵我兩個大國中的小國, 當敵方要消滅小國時,我方要立即出兵援救,借機把軍事力量擴展出去。對處在窘迫狀況下的國家,光空談而不付諸行動,是不會被其信任的。應抓住其僥幸圖存的心理,乘機滲透,以便控制局勢,将其吞并。此計有三種含義:一、借水推舟; 二、借機滲透;三、一箭雙雕。
“假途伐虢”又稱“假道伐虢”,語出《左傳•僖公二年》。據記載,僖公二年(前658),晉獻公因為當初虢(guo)國曾參與晉國内亂,幫助晉國公室而攻打獻公的先祖莊伯和武公(分别為獻公祖、父),準備滅掉虢國(指北虢,位于今河南三門峽至山西平陸一帶)。大臣們都很贊成。 于是,獻公便讓荀息以屈地(今山西吉縣東北)所産良馬和垂棘(今山西潞城北)所出的玉璧,送給虞國(在晉之南虢之北,今山西平陸北)國君,向其借道,以便攻打虢國。虞國國君答應了晉 國的請求,獻公遂立即出兵伐虢,奪取了虢國的下陽邑(今山西平陸北)。
三年之後(前655年),晉國再次向虞國借道伐虢,虞大夫宮之奇勸谏虞君說:“千萬不可! 虢國是我們虞國的外表,虢國如果滅亡了,虞國也必然跟着滅亡。借道一次就已經過分了,豈可再次?俗話說‘輔(頰骨)車(牙床骨)相依,唇亡齒寒’,說的就是我們虞國和虢國的這種關系。”虞君說:“晉是我們的同姓(姬),不會攻伐我們的。”宮之奇說:“太伯和虞仲,是周太王的兒子,太伯出走了,因而沒有繼承王位。虢仲和虢叔,是王季的兒子,曾經擔任周文王的卿士,他們的功勳朝廷都有記載。現在,晉國連虢國都要滅掉,怎麼會愛惜我們虞國呢?”但是,虞公不聽, 宮之奇隻好帶着族人離開了虞國。
就在這一年冬天,晉軍假道虞國滅掉虢國之後,在班師途中順道也将虞國滅掉了。此後,人們便将這種以讨伐别國為借口而向第三國借道,最後将第三國也一起滅掉,或者甚至隻将第三 國滅掉的做法,稱作“假途(道)伐虢”
古人曾經這樣評價這條計策“假地用兵之舉,非巧言可诳,必其勢不受一方之脅從,則将受雙方之夾擊。如此境況之際,敵必迫之以威,我則诳之以不害,利其幸存之心,速得全勢,彼将不能自陣,故不戰而滅之矣。”大意是講借道采取軍事行動,不是巧妙的言辭可以欺騙的,形勢必然是這個小國不受一個強國的威脅,就将受到兩方的夾擊。在這種很微妙的情況之下,敵人必定用武力來逼迫它,而我方則應該假裝許諾不加害它,利用小國僥幸生存的心理,迅速地控制局勢。當然,對處在夾縫中的小國,隻用甜言蜜語是不會取得它的信任的,我方應多以“保護”為名,不斷滲透勢力,使其喪失自主權。然後再乘機發動突然襲擊,這樣,就可以輕而易舉地獲得勝利。
在軍事、外交、政治上,假道伐虢都是一種“以假示真”法,真真假假施計于人,方可取勝。 此計的實踐運用,在古今中外曆史上都不罕見,并且總有新意。如三國時,張魯曾對西蜀的益州牧劉璋多次挑釁,劉璋怒而殺其母及其弟,二人成為仇敵。為了抵禦張魯的入侵,劉璋想到請同族的劉備穿過西蜀去前線幫忙。劉備聞訊後大喜,決定假借幫助劉璋攻打張魯的名義,堂而皇之地将自己的勢力滲人益州,達到最終以較小的代價霸占西蜀的目的。後來因為劉備的内應洩漏了機密,劉璋才恍然大悟。但為時已晚,劉備早已派人占領了西蜀各地的交通要道,并且将大隊人馬駐紮在了益州。可憐的劉璋根本阻止不了局勢的發展,劉備輕而易舉就圍困了成都,而劉璋隻好出城請降。于是,劉備兵不血刃,就得到了大量地盤。在這一戰役中,張魯類似于虢 國,劉璋則類似于虞國,而劉備就仿佛是強大的晉國,他打着“假道”的旗号,控制了關鍵地帶, 這才一舉占領了地勢險要的巴蜀地區。
在現代商業活動中,假途伐虢之計的應用也十分常見。有些人遇到經濟危機或其他不利于自己的因素時,便想出種種策略和計謀來争取一切有利于自己的時機,或者找出合情合理的借口,取得有關部門和群衆的支持及信任,從而獲得長久發展,完成自己的真正目的。
感謝閱讀,喜歡的歡迎評論區留言,點贊關注轉發,下期不迷路,謝謝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