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叉式火星無人直升機、智能柔性變體飛行器……如果不是身處現場,大概很難想象這些項目竟然全部出自在校大學生之手。
10月23日,由上海機電工程研究所與上海市宇航學會聯合主辦第二屆“砺劍杯”智能空天創新大賽在上海落下帷幕。本屆大賽以“智勝空天 賦能未來”為主題,瞄準未來空天應用需求,在新概念飛行器設計、體系設計與集群技術、智能博弈技術與應用三大設計創意類主題的基礎上,拓展增加了算法挑戰。
聚焦前沿創新成果
決賽現場,“火藥味”十足。
在創意類比賽項目中,參賽隊伍根據抽簽順序以TED演講的方式進行現場發布,雖然隻有5分鐘的展示時間,但選手們絲毫不敢松懈。“昨天晚上背稿子到淩晨一點。”來自上海交通大學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專業學生樊一達告訴記者,本次比賽不同于學術研讨會上對着電腦“念PPT”,必須能夠熟練、準确地脫稿展示自己的項目,才有可能在比賽中脫穎而出。
面對由知名院士、業界技術大拿等40多位專家組成的權威評審團隊,選手們需要從項目選題、技術深度、創新程度、預期效益等多個方面對項目進行闡釋,樊一達的參賽項目是“新概念無縫隙剪切式可變後掠翼”,這項技術可應用在戰鬥機、攻擊機等超音速機型上。
“因為後掠角的限制,我在PPT中沒有明确寫出飛機在2倍聲速下升阻比的數據,但是專家們一下子就問到了重點,真的非常有水平。”賽後,樊一達對評委們深感佩服。
來自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通信工程專業的“00後”選手孫斌是此次比賽中最年輕的負責人,參賽項目是一項關于目标跟蹤的算法。從今年五月份,他便開始着手準備此次比賽,不過到現場後發現,有些團隊對數據的分析更徹底,也讓他學到了不少經驗。
除了現場介紹檢測跟蹤算法,孫斌還要進行實戰,根據現場發布的紅外圖像測試集,在1個小時内完成測試并輸出結果。“通過這次比賽能很明顯地感覺到航天跟其他領域的不同,這裡更加精益求精。”孫斌說。
業界出題,學界揭榜
經過激烈的角逐,哈爾濱工業大學的“‘太空血滴子’一種新型動量自适應緩釋空間目标捕獲系統”項目斬獲創意類特等獎,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Mars Boss-交叉式火星無人直升機”項目榮獲創意類一等獎;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的“空天目标一體化檢測跟蹤識别方法”項目斬獲算法類一等獎。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科研院副院長招啟軍對“太空血滴子”印象深刻,“‘血滴子’這個名字聽起來很神秘,實際上這個項目是為了太空安全,主要是用來調整航天器運行軌道和姿态,同時也可以收取太空中航天器碎片等太空垃圾。”
對于本次比賽,招啟軍認為,業界出題,學生揭榜是一種很好的創新模式。“業界知道重大需求在哪裡,因此要把‘題目’出好;學生們思想活躍,樂于接受新鮮事物,在老師的引領下,學生也能揭榜挂帥。”
“有些大學生展示的可能隻是一個構想,但對航天技術創新也許會帶來很好的啟發。”航天八院副院長、上海機電工程研究所所長王波蘭表示,本次比賽中,各高校和科研機構帶來的高質量作品層出不窮,并具有進一步孵化基礎科研、集成創新項目的巨大潛力。“我們把航天領域的技術發展需求傳遞到高校,學生們會因此産生很多創意,這些‘腦洞’都值得被重視、被保護。”
欄目主編:李晔 文字編輯:俱鶴飛 題圖來源:受訪者供圖
來源:作者:俱鶴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