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兩次工業革命以前,我們的民族一直是世界上最強大的民族。我們的先輩不僅有着世界上最強大的政權,還掌握着最先進的技術。
無數能工巧匠用簡陋的工具做出無數讓世界都為之驚歎的傑作。
榫卯、陶瓷、雕刻甚至天文地理,哲學醫術……
其中佼佼者,更是以如今之科技都無法解釋無法複原,實在讓人歎為觀止拍案驚奇。
作為生長在信息時代的我們,實在是難以理解千百年前的祖先是靠什麼做到的這些。
是一種傳承,一種精神,一種厚積薄發。
一種我們民族獨有的、充滿人情味卻又高質量傳承的文化——師父文化。
師之所存,道之所存
師父是夯實基礎的大錘提起師父,瞬間就有無數念頭蜂擁而至。
“一日為師,終生為父”、“師父領進門,修行靠個人”、“聞道有先後,達者為師”、“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嚴師出高徒”……
師父文化,是一種在如今看來古闆、封建、落後的文化。它不僅阻礙了先進的思想技術在人群中傳播,甚至因為一部分人的敝掃自珍導緻許多技藝失傳。
可正是這樣呆闆落後的模式,才孕育了一個璀璨的領先世界幾千年的文明。
曾經聽過一個小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年輕人跟随師父學唱戲,學了十年,也任勞任怨伺候了師父十年。
有一天,他認為自己可以出師了,就去向師父辭行。
可誰想,師父拒絕了他,理由是:“你還嫩。”
年輕人自然不服氣,覺得這是師父不願意放棄自己這個免費仆人,怒怼師父過分,奴役了自己十年還不滿意。
師父微微一笑,随即安排他上台,進行一次正式的表演。
年輕人自然是求之不得,馬上便換了戲服上台去了。
可正如師父所言,他的第一場演出從亮相開始就已經失敗了。因為戲中他的角色需要翻着跟頭進場,他千算萬算,沒算到翻跟頭時候帽子會掉……
自此之後,年輕人靜下心來踏踏實實又在師父身邊伺候了三年,三年間他試了無數次,也偷看了師父無數次,可依舊不得要領。
三年後的某一天,師父把他喊到身邊,對他說:“三年前你要出師我不同意,那是因為你雖然會了很多東西但卻不紮實,終有一日會砸了自己招牌身敗名裂。”
師父頓了頓,看一眼年輕人一臉謙遜,才滿意的點點頭繼續說道:“不過,經過這段時間的沉澱,你已經有了八分火候可以出師了。”
年輕人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隻當是師父在消遣自己。
因為,他掉帽子的問題還沒有解決。可師父不聽,還安排他再次上台演出。
臨上台的時候,年輕人苦苦哀求,他以為是自己哪裡得罪了師父,才招來這樣的報複,可師父含笑不語。
無奈,隻能硬着頭皮上了。想起三年前的囧相,心中滿是說不出的苦悶。
就在他一隻腳已經踏上戲台的時候,師父突然在他耳邊大喝道:“咬緊牙關。”
他想問師父什麼,卻被驟然響起的音樂聲打斷,隻能下意識的聽從師父的指示。
神奇的是,這一次的帽子聽話許多,一直乖乖待在頭上。
電影《大武生》片段
師父是最嚴苛的主考官曾有幸和一位年長的工廠木工聊起過師父,他有一句話讓我至今的映像深刻。
“就你們做出來的這活兒,要是跟師父的話早就大耳光子上來了。”
一位年輕的同事不信邪,我堂堂大學畢業的高材生、科班出生,還能不如你們這些土路子?随即認真檢查一遍,确保沒有錯誤以後才反駁道:“怎麼,我是錯了嗎?”
确實,他沒有做錯什麼。對方也隻是指出手法不對、工具亂放、作業現場一片狼藉之類的“表面工作”。
随即,他向我們講述了他拜師學藝的經曆:每天四點鐘起床,打掃衛生、準備工具、磨鋸片磨斧頭、調墨鬥……
拜師的前三年幾乎做的都是些無關緊要的瑣事,然後才能接觸到諸如劈木頭、搬木頭之類的體力活給師父打下手,中間稍有不慎便是劈頭蓋臉的打罵,隻有偶爾師父高興了才會教一兩手。
見過一位修車的老師父,不管一天的活多髒多辛苦,他的雙手永遠幹淨衣服永遠整齊;也見過年輕人修車,油漬抹在門把手上、椅子上、工具上、甚至車上;兩相對比高下立判。
正是這種“大耳光子”式的教學,才熬煉出多少穩重的手藝人;正是師父們這種近乎變态的高标準,才打磨出多少技藝精湛匠人。
而幾十年如一日的“瑣事”不正是現在企業多員工苦苦強調的“細節”?
三申五令的“細節”
隻有得來不易,才能青勝于藍好逸惡勞本就是人類刻在骨子裡的本能,絕大多數人若沒有高壓的管教根本不可能做到事無巨細。
任何東西隻有付出努力後,才能意識到他的珍貴。
我到現在都清除的記得中學、大學校門口的便利店中摩肩接踵的人群,和小時候在售賣玩具的小車前撒潑打滾的畫面。某種程度上說,正是因為那時的自己沒有掙錢的能力和經曆,才會對“買”這件事情有獨鐘吧。
這是拜師學藝這件事需要付出巨大努力,才讓每一個學徒、每一個手藝人對自己的手藝極為珍重。
珍重,就帶來兩個後果。
一、面對後來人——自己的徒弟時候更加苛刻。
二、把畢身心血傾注在其中。
即使是師父文化已經離我們遠去的今天,也不能否認這兩個後果有其積極的一面,不論是苛刻的教學,還是窮畢生精力鑽研一個領域,都是成功路上必不可少的因素吧?
師父文化,其實是把如今些許成功的因素變成了有人監督有人管教的硬性指标。
才有了厚積薄發的可能性。
拜師
有人在幾十年如一日的高壓下退縮,有人覺得師父太過變态然後一拍兩散,當然也有少數人咬緊牙關堅持下來。
古人們不會大談什麼成功學,沒有系統的教學方式,甚至不知道其中原理,卻在無數歲月裡總結出一套足以功成名就的模闆,為後人點亮前途,讓後人少走彎路,才是真正的智慧吧。
先行者們用幾代人的努力和智慧才總結得來的經驗,由“師父”傳遞給後人,讓後人能站在先驅的肩膀上遙望世界,才造就了璀璨的東方明珠吧。
聞亻二:一個好讀書不能甚解的文盲青年。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