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論語孔子篇感悟

論語孔子篇感悟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8-27 08:11:07

論語孔子篇感悟?共讀内容】,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論語孔子篇感悟?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論語孔子篇感悟(共讀論語1915子遊曰)1

論語孔子篇感悟

共讀内容】

19·15 子遊曰:“吾友張也為難能也,然而未仁。”

【導讀學者】

劉樂恒:武漢大學國學院副教授

任大援:中國藝術研究院教授

【共讀筆記】 (來源:論語滙)

劉翠媛:

孔曆 二千五百六十七年 夏曆 丙申年六月十一 2016年7月14日星期四

劉樂恆:

各位師友、主持人:大家早上好!我們今天共讀的一章,在文字上比較的清晰,翻譯成為白話文就是——子遊說:我的朋友子張啊,有難能可貴的地方,然而未能有仁。

這一章文意上面讀起來不難,但其實也蠻耐琢磨。這是子遊對他的同學子張的評價。我們看,孔子門下,同學們都是以學問和道義來相勉勵、相鞭策的,而他們說話、各自評價對方的時候,也一點兒沒有世俗的套套和調調,不客氣,直接點出對方的優勝之處和不足之處。這體現出孔子門下的同門交往之道和朋友之道。值得我們體會。這是其一。

李偉東:

又回到了“何以為仁?”的關鍵點上

劉樂恆:

那麼,子張的為人是怎樣的呢?為何使得子遊有這個評價?這是值得注意的。有人說,子張太注意外在的儀容,太務外為人,不過我們讀《論語》,似乎子張也不是太花裡胡哨的一個人,說的很多話都是“為己之學”,所以我們很難考證子張的為人。但《論語》中有兩條是确實的。一條是孔子說“師也辟”,另一條孔子說“師也過,商也不及”、“過猶不及”。所謂辟,按照朱子的解釋,是說“習于容止,少誠實也”。所謂過,按照朱子的解釋:“子張才高意廣,而好為苟難,故常過中。子夏笃信謹守,而規模狹隘,故常不及。”可見,子張應是才華、想法比較多,比較高,但是不太注重腳踏實地做起。因此也引起了子遊的規勸。這是其二。

據此,朱子對于我們今天所讀的這一章的解釋很簡短,但十分精到,每一個字都是恰切的:“子張行過高,而少誠實恻怛之意”。子張難能的地方是他的才華與點子,但卻不肯腳踏實地。

說到這兒,我們就要深入下去了。“然而未仁”。這裡的“仁”,應該是淺近意義上的仁,而不特别提升到本體上說這個仁。這裡的仁,按照朱子的解釋,就是“誠實恻怛”,在做人上,在生活上,在學問上,甘于從平常做起,腳踏實地,切問近思,然後逐漸關懷他者,推己及人。這就是子遊這裡所說的“仁”。這是其三。

江駿芳:

能謂之“才高自傲”否?或是清高浮躁?@劉樂恆

咋感覺有點像我們有時候形容今天的大學生[憨笑]

張弛弘弢:

人在少年必輕狂。[呲牙] 老子不也“敲打”過孔夫子嗎。

劉樂恆:

從《論語》中看,似乎看不出子張是”才高自傲“或”清高浮躁“的。例如《論語》這一篇:子張曰:“士見危緻命,見得思義,祭思敬,喪思哀,其可已矣。”子張曰:“執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為有?焉能為亡?”在另外一章,子張問孔子,孔子回答忠信笃敬,子張立即将這四個字寫在他的官服上。可見子張其實并不是我們想象的那樣。比我們現在所說的才高自傲而浮躁要笃實得多了。因此似乎不好斷定。

因此朱子隻是說子張”行過高“、”才高意廣“,朱子下字真的很謹慎又很到位。我們現在再深入琢磨這個”仁“。

張弛弘弢:

子張,一高富帥?

劉樂恆:

@張弛弘弢 這個似乎也不太清楚了!呵呵。

劉國慶:

子張一派,作為戰國儒門八派之一,在儒門各派的互相評論中留下了不少痕迹。

本章的第一節:

子張曰:“士見危緻命,見得思義,祭思敬,喪思哀,其可已矣”

第二節:

子張曰:“執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為有?焉能為亡?”

本章下一節:曾子曰:“堂堂乎張也,難與并為仁矣。”

荀子非十二子“弟佗其冠,衶禅其辭,禹行而舜趨,是子張氏之賤儒也。”

這幾條都是關于子張學派的資料,可以看到子張對弟子的要求很高(禹行而舜趨),在其他學派(子遊、曾子、荀子)看來這要求過高,已經傷害了對仁的追求。

孫福萬:

孔子也很少許人為仁。子遊說子張“然而未仁”,也很正常,這是個很高的标準。

徐俐:

@劉樂恆 劉老師下字也謹慎到位[玫瑰][玫瑰][玫瑰]

江駿芳:

高富帥不是子貢嗎,哪能個個都高富帥[偷笑]

張弛弘弢:

同門曰朋,同志曰友。按照這個公式代進去,牛刀割雞的遊和志存高廣的張,他們的基礎志向應該是相同(或說類似)的。

什麼志呢?當然是夫子之志了,遊是在武城是實踐過禮樂的,張少遊3歲,嘉善好學,極重修身立命。然張早夭,亦為孔門一憾。

遊之言,歎張之志難能,惜張之身早去,不能繼續修仁道、得仁身?

@江駿芳  子張帥肯定是帥的。 富,打折。

劉國慶:

儒門認為仁德是普通人都可以追求的,可以達到的,而不是很困難的。“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明确的突出了仁德的平易性。曾子,子遊正是據此反對子張對行為的過高要求。

張弛弘弢:

仁道,乃人與人相處之道,其道平實,人人可能。若心存高廣。務求人所難能,即未得謂仁。

—— 錢穆

劉國慶:

正是對仁德的普遍性和平易性的強調,制約了儒學不至于成為像墨家那樣遠離大衆的極端群體,使儒學具備了從對“士”的道德要求進入了對普通人的道德要求的思維基礎,從而在明後期以心學的形态進入到整個社會。乃至于直到今天,我們評價一個人,還說這個人仁義不仁義。仁的觀念深入人心,成為漢民族之所以為漢民族的核心内聚力。

在今天,以平易的“仁”為核心,應該可以建設作為漢民族公共道德體系的“平民儒學”。

張弛弘弢:

@劉國慶  劉兄 墨家遠離大眾? 此言何解?

劉國慶:

@張弛弘弢  墨家是一個封閉的小團體。

王德岩:

子張可能高帥,但應該不富,《呂氏春秋.尊師》:“子張,魯之鄙家也。”@張弛弘弢

張弛弘弢:

@王德岩  王師 同意! 財產公示不夠 [抱拳]

王德岩:

《孔子家語》說他:“為人有容貌資質,寬沖博接,從容自務,居不務立于仁義之行。”可幫助我們理解。趙翼考證子張家是牛馬市場經紀人,他的豪放或許也是江湖習氣。

劉樂恆:

我們現在來探讨這個“仁”字。雖然這裡的“仁”字采取比較日常淺近的意思,也即朱子所說的“誠實恻怛”,但是這正正是孔子之教、孔子之道最值得着眼之處,也正正體現出儒學的獨特性。儒家與其他哲學、宗教最不同的地方,在于儒家對生活,對現象,是采取順觀(唐君毅語)的方式。所謂順觀,就是不繞過最切己、最日常、最平易的為人之道,而思考下去。這就是孔子所說的“中庸”之道。中庸之道就是日常之道。日常的言行做得到位、妥當、合理,叫做庸言庸行;日常的人道踐行得充分、踏實,叫做常道;日常的事理與情感落實得比較妥帖,叫做常情常理。這都是中庸之道,都是子遊這裡說的仁。這是人人可以理解的。但少有人重視它。為什麼呢?因為太切己、太切己了,我們的眼睛都是向着前後左右,向着上下西方看的,而很少自覺到最切己、最平常之處。但是,正是儒家從最平常的中庸之道做起,最後則可以從人道而繼續推己及人,最終能達緻與天道相通的境界。這種境界也是“仁”,但卻是很精深的本體境界的天道之“仁”。但如果要達到天道之仁,根兒就在日常的誠實恻怛、庸言庸行的人道之仁。這就是《中庸》所說的“極高明而道中庸”的深意。極高明需要以道中庸為本。這就是儒家論仁相當獨特的地方。據此,我們看子遊對子張的評價,雖然說的誠實恻怛之仁,但所有境界,都是從這裡開出去。這對于我們,都很有指導的意義。這是其四。

劉國慶:

在荀子看來,子遊一派有點像豬八戒。

偷儒憚事,無廉恥而耆飲食,必曰君子固不用力,是子遊氏之賤儒也。

完完全全一個放棄自我提升的努力,膽小怕事,好吃懶做的典型。

王德岩:

子張有俠氣,有江湖氣,程子已經有所警惕,他說:“于聖人中道,師隻是過于厚些,然而厚則漸至于兼愛,其末遂至于墨。”子張突出義,仁就不那麼強調。

劉樂恆:

因此,讀《論語》,與讀後世宋明理學的讨論,乃至讀戰國秦漢之際的儒學,都是很不同的。《論語》中幾乎每一句話都十分的平常,但又都是蘊涵着豐富、深入、深遠的義涵。我們一般是平常而不高明,高明而難平常。但《論語》的内容,則是平常而深遠,極高明而道中庸。從極高明的一面來看,《論語》引人入勝;從道中庸的一面來看,《論語》又能讓我們有着力處,讀《論語》讓我們感到自己的不足,進而自覺地調整和超化自己的不足乃至過失,而切實切己地修養推行出去。我們讀這一章,也同樣如此。平常的話,很耐琢磨和斟酌,都有受用。這是在下對這一章的引申。這是其五。

向大家報告分享完拙見了!

張弛弘弢:

@劉樂恆  [表情] 分析夠到位,上達即在下學中啊!

劉樂恆:

@劉國慶 @王德岩 兩位的補充很重要,逐漸發掘子張的為人。

徐俐:

@劉樂恆 從劉老師的講解中受益匪淺,引導我們切問近思。

劉帥:

請教劉老師,子曰:“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雲爾已矣.”這豈不是說明仁的境界是很難達到的嗎?@劉國慶 (北京)

劉國慶:

@劉帥 仁是每一個人可以追求的,但卻永無止境,可以理解為對仁道的永久追求過程,與生命相終始。如果自诩聖與仁,就說明已經自認為達到最終境界,不必再追求了,那就不是仁了。

(本文來源【論語滙】,轉載或引用請聯系微信服務号: xhxwhxd)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