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結在唐代服飾中的應用。
中國結淵源久遠,始于上古,興于唐宋,盛于明清,流行至今。中國結不僅造型優美、種類豐富、色彩多樣,還被人們賦予了不同的情感,融入到詩詞與習俗中,不但象征着喜慶,還濃縮了濃厚的中國傳統文化于其中。
壹
始于“結繩記事”
中國人很久以前便學會了打繩結,最早的衣服上并沒有紐扣、拉鍊等配件,若想把衣服系牢,隻能借助衣帶打結這個方法。因此,自從遠古先民以獸皮縛在身上蔽體禦寒之初,他們就知道如何以繩為結了。
“結繩為記,事大,大結其繩,事小,小結其繩。”一條繩子就如同現在的記事本,上面大大小小的結就記錄着各種各樣的事情。可見,在遠古的華夏土地上,“結”有着記載曆史事件的作用。“上古繩結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繩結也被先民們賦予了“契”和“約”的功能,“結”因此備受人們尊重。
後來,繩結多了裝飾的功能。古人多喜佩玉,周代男子就有佩玉的習俗。在玉上打個洞,再用絲繩編出飽含寓意的繩結,繩子中間還要有不同材質的圓珠。佩玉多是為了彰顯自己的身份地位,不同身份的人佩戴不同的玉,打不同的繩結。
此外,古代的印章、銅鏡大都有印鈕、鏡鈕來系繩,以便挂在身上或者拿在手裡,比如流傳下來的漢印,印章的各個面都有印鈕。印鈕比玉佩的佩帶更為講究,印鈕的模樣、質地材料和系結在印鈕上的绶繩的顔色等都與佩帶者的身份有關。
繩結也會用來裝飾衣物。随着人們生活質量和審美的提高,逐漸将束縛衣服的繩結進行美化,使其成為衣服的裝飾物。考古界出土的南宋時期的衣物上大多有一字扣——盤扣的一種。後來,又在盤扣後端用繩子盤織成各式各樣的盤花,使得盤扣的花式種類更加豐富,這時用于裝飾衣服的結真正被稱為中國結。
明清兩朝,繩結的編制手法與裝飾色彩搭配均得到進一步創新與發展,很多日常生活用品,比如轎子、窗簾、帳鈎、扇墜、發簪等都以繩結作為裝飾。可以說,我國的繩結文化發展到此時達到了巅峰。
貳
“結”的象征意義
中國結發展更加多樣化,被人們賦予了不同的情感,融入到詩詞與習俗中。
當繩結出現在詩詞中時,多是表達纏纏綿綿的感情。“天不老,情難絕,心似雙絲網,中有千千結。”愛情能讓一個人的内心變成雙絲網,上面打着千千萬萬的結,思緒萬千,理不出頭緒來。“誰料同心結不成,翻就相思結。”同心結自然是想永結同心,原本想做天造地設的一對璧人,沒想到竟是自己一廂情願,單相思罷了。“如今绾作同心結,将贈行人知不知。”用柳條打成一個同心結送給即将遠行分别的人,不知道他知不知道自己的心意。贈予繩結,這樣隐晦又明确表達自己心意的方式最适合用在愛情上了。
詩詞中用繩結表達愛情,婚禮中也會用繩結象征婚後的忠貞不渝。宋代孟元老所著《東京夢華錄》一書中記載,新娘坐着大花轎到男方家,下轎後,兩家要各出一根紅繩绾成“同心結”,男女各執一頭,相牽而行拜天地。所謂“結發夫妻”的說法,也源于古人洞房花燭之夜,夫妻雙方要各自從頭上剪下一縷長發打成一個結放起來,以示愛情永恒。唐朝詩人晁采的《子夜歌十八首》中有這樣的詩句:“侬既剪雲鬓,郎亦分絲發。覓向無人處,绾作同心結。”描寫的便是一對情侶偷偷用發絲绾作同心結,私訂終身。人們認為“結”有契約作用,所以打一個結就是在婚姻中許下了承諾。
繩結也會被用到其他習俗當中。端午節時,小孩子的手上都會戴上五色繩,可以辟邪,防止五毒近身。用五種顔色的繩子編成手鍊、項鍊,五彩線并不是随意的五種顔色,必須是白、紅、黑、黃、青,這與古人的五行相對應。古人認為在合适的時候摘掉繩子扔到水中,就可以治百病。
“繩”與“神”音相近,“結”與“吉”又諧音。人們認為繩結是神聖又吉利的,能夠給人帶來好運。求财的雙錢結,是以兩個古銅錢狀的結相連而得名,象征“财源廣進、财運亨通”。古時錢又稱為“泉”,與“全”同音,寓意為“錢運雙全”。求升官的戟結,“戟”與“級”同音異聲,吉祥圖案裡,常在花瓶中插入三支戟,其旁再配以笙圖,則寓意平平安安,連升三級,戟結就有“官運亨通、升遷迅速”的寓意。求前程的團錦結,花團錦簇,寓意家庭團圓和睦,自己前程似錦。過年常見的中國結也有着各自的寓意:魚結有年年有餘之意,長壽結當然是希望家中老人長命百歲、壽比南山。
來源:世界博覽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