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科技

 > 社恐互聯網大賽把五官拼在一起

社恐互聯網大賽把五官拼在一起

科技 更新时间:2025-02-07 22:47:39

慢悠悠地走在街頭,十米開外看見了熟人,于是慌張躲避視線,心裡默念“别發現我别發現我”,緊接着把眼神藏匿在早已沒電了的手機屏幕上......這一幕,你可曾熟悉?近年來,“社恐”一詞屢屢走入大衆視野,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給自己貼上了“社交恐懼症”的标簽。

日前,中國青年報聯合中國社科院、社交平台探探發起調研,在探探平台上面向18至35歲的用戶發放問卷,共回收有效問卷超4000份。調查顯示,40.2%的人表示自己存在不同程度的“社恐”,52.7%的人認為自己缺乏社交技巧,也有55.6%的人對自身條件不夠自信。

數據裡潛藏着這一代年輕人在社交方面的愛與怕。但此“社恐”是病嗎?還是青年人借“社恐”自嘲來釋放的某種信号?

“社恐讓我脫單都成問題”

當下社交平台,但凡和“社恐”沾邊的話題,往往都有諸多網民自發留言相互“抱團取暖”。微博上,僅#當代社恐最想逃離的瞬間#話題,閱讀量就高達8億之多,顯示出不少青年人對此話題的共鳴。

“平時路上看到熟人能繞着走就不打招呼;在家看到未接來電就莫名緊張……”這是00後大學生小張的真實體驗。

本次調查數據顯示,超四成被訪者自稱“社恐”,認為自己存在不同程度的社交問題,其中,17.7%的人“不敢和陌生人說話”,21.4%的人坦露“在公共場合會感到緊張”,而20.7%的人則表示如果有社交活動會提前很久就開始焦慮。

社恐互聯網大賽把五官拼在一起(超四成青年自稱)1

在本次調查中,被問及“對于與工作之外的朋友共同參加聚會”等社交活動的看法時,僅有38.9%的人表示會積極參與,幾近10%的人則會焦慮逃避;同時,僅有不到十分之一的被調研對象表示每個月至少有兩次以上的線下聚會。

對線下社交的逃避和焦慮,已成為不少當代青年公開的秘密。

有過獨自留學經曆的吳桐分享自己内心的挫敗:“曾經,我以為隻要自己走出去,不管是學術交流還是娛樂聚會都積極參與,讓别人看到自己,就會有新的朋友。但是,曆經不停地自我介紹和被介紹後,我開始覺得自己像小醜,挺傻的。”在社交的熱情被消磨殆盡後,他開始懷疑是否是自己的方法出了問題,以至于産生尴尬的心理,甚至質疑自己是否有“社恐”。

值得注意的是,“社恐”的年輕人,“脫單”往往成了難題。

本次在探探平台上的調研顯示,在遇到心儀的異性時,62.4%的男生和78.8%的女生呈現被動态度。其中,21.2%的男生及30.2%的女生表示“等待對方先開口”。但往往愛在心口難開,有23.1%的男生及33.6%的女生無奈選擇“低調暗戀”。

社恐互聯網大賽把五官拼在一起(超四成青年自稱)2

這或許也是近年來青年婚戀問題上升到“國家關注”的原因之一。“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婚戀是在社會交往過程中進行選擇的結果,是社交的一種高級形式。”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年研究所所長鄧希泉在接受中青在線記者采訪時表示,“社恐”很可能會對社交渠道、社交能力、社交效果等造成較明顯的負面影響,由此使青年自身在婚戀競争中處于劣勢,增加婚戀成功的難度。

年輕人為什麼會“社恐”

在中華醫學會精神科學會、南京醫科大學腦科醫院共同編寫的《中國精神疾病分類方案與診斷标準》一書中,社恐被定義為一種精神疾病,指過分境遇性害怕,即個體在公開表演場合和社交場合下擔心被人審視,害怕自己會出醜和行為窘迫。

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文華認為,醫學概念中的“社恐”與社會學層面的“社恐”有本質上的不同,前者需要進行嚴密的臨床診斷,後者更多指一種生存狀态,當下大多數青年口中的“社恐”均非病理性的。

雖然多數青年“社恐”在專業人士眼中,隻是個人精神上的誇張或幽默,但其造成的影響,卻明顯可見。

數據顯示,34.3%的人表示社交障礙給自己的生活造成了影響,其中14.2%的人認為其帶來的影響非常大。“社恐” 或者說社交障礙,已成為影響正常生活、工作、婚戀等的重要因素之一。

社恐互聯網大賽把五官拼在一起(超四成青年自稱)3

在本次調研中,被問及“在路上遇到熟人會如何反應時”,31.5%的人表示呈回避态度,其中超過10%的被訪者表示會“低頭玩手機,假裝沒看到”,也有17.8%的人會等待對方先打招呼。“為了在路上不和認識的同學打招呼,我把眼鏡摘了下來。”這是一條來自自稱“社恐本恐”的網友留言。

電梯裡明明沒有信号也要假裝使用的手機、走在路上明明沒開音樂也不肯摘下來的耳機等等,都像是一個标志着“生人勿擾”的防護罩,替“社恐”們隔絕着周圍的一切。偶爾的“被迫營業”也是實在沒躲過去的不得已為之,他們在有意識地回避社交。

而回避的背後,是什麼?

在中國社科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孫萍看來,“社恐”一詞被泛化的現象,潛藏着豐富的社會意義。首先,它可以解讀為年輕人個性化态度的彰顯:聊得來的人就瘋狂地聊,聊不來的就索性貼一個“社恐”标簽避而遠之。其次,它也可以理解為年輕人對“社交泛化”的“反制”。“他們似乎被困在當下的社交系統裡了,社交已入侵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需要一個盾牌助其逃離。”

在其他調研中發現,社交技巧學習不足、經驗不夠、缺乏社交自信,也是“社恐”存在的原因。

區别于早些年中國特色的宗姓大院、計劃經濟時代以單位為屬性的功能性大院,這一代年輕人的成長環境是伴随着城鎮化進程而演進,鄰裡街坊等名詞逐漸成為過去式;加之異地求學、跨城工作的常态化,很多年輕人成為城市中的獨居者,而這也成為其産生現實“社交障礙”的重要因素。

在不久前探探發布的《2020獨居青年生活洞察報告》中,49.64%的被調研用戶表示“目前一個人居住”,是典型意義上的獨居青年。平日裡,忙于工作、疏于生活,與兒時朋友圈層的漸行漸遠、與長輩之間的代際差異,使得現代年輕人更傾向于生活在自己的世界裡。在被問及造成自己“社交恐懼”的主要原因時,52.7%的被訪對象表示缺乏與人溝通的技巧,55.6%的人表示不夠自信,而38.3%的人則歸咎于自身性格内向。

社恐互聯網大賽把五官拼在一起(超四成青年自稱)4

與此同時,當代人生活節奏較快,社交關系并不牢固,圈内圈外的社交關系連接薄弱,所以“懸浮感”也成為導緻其社交障礙乃至“社恐”的原因之一。

青年恐懼的不是社交,而是“社交距離”

文華告訴記者,“社恐”并非僅僅是一個孤獨與否的命題,更多是一種對于距離感的焦慮。“當下青年群體在人際交往中的個人空間感、界限感愈發明晰,他們害怕距離太近,反而會麻煩他人。”而本次在探探平台上的調查數據也在某種層面上呼應了她的觀點:人們并非完全恐懼社交,43.6%的被訪者傾向于社交軟件的非接觸交流方式。

社恐互聯網大賽把五官拼在一起(超四成青年自稱)5

尤其在今年上半年疫情的影響下,“雲上生活”更被凸顯。但與此同時,虛拟社交又為“社恐”青年找到了新的适應方式,他們在網絡上分享着自己的新式“社交禮儀”,如能打字說就不要發語音,能發語音就不要視頻,能視頻就不要線下見面等等,期待用這種方式守護自己内心能接受的社交距離。

探探相關負責人對此表示,線上社交的存在,幫助有社交需求但不善面對面交談的人開啟了社交的第一步。而常年研究信息與傳播技術的孫萍也認為,像探探這類社交軟件是連接線上與線下的聚合點,能讓更多年輕人更順利地完成從虛拟到現實的銜接。

除此之外,文華還提供了一種思路:身處網絡時代,“社恐”作為當下不少人生活狀态的衍生品,有其存在的合理性。而在尚未達到病理性的嚴重程度時,年輕人可以學着如何與之和平共處,學着從線上交往走入現實生活。

就像在豆瓣,一條名為#作為當代社恐青年,你被迫學會了哪些社交常識#的話題裡,有超3000萬次的浏覽量,青年人在其中袒露着畏懼與脆弱,也努力嘗試着接納和融入。

不過,改變仍需多方合力。

“首先,家庭和學校要認識到社交能力并非與生俱來,是需要在家庭和學校的支持、教育、引導和創設好的同輩交流環境下才能得到培養和提升。其次,社會需要為當代青年社會交往提供場所、路徑、空間,改變他們在社會交往過程中的被動局面和消極心态。”鄧希泉表示,最重要的是青年群體要對社會交往在自身發展中的重要性有更科學的認知,擺脫社交的自卑心理或恐懼情緒,通過親緣、學緣、業緣、地緣等逐漸擴大自己的交往範圍,主動地、更自信地進行社會交往。

(文中小張、吳桐為化名)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科技资讯推荐

热门科技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