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明心君 · 主播 | 楚翹
來源:師父曰(sfy1927)
德谟克利特說:“言辭是行動的影子。”
你說什麼話,就代表你是什麼樣的人。
說者無意,聽者有心。
有時你無心的一句話,可能會給他人造成很大的傷害。
但你卻永遠不知道,你的那句話對他人的影響有多大。
所以,無論說什麼,都要三思後再說。
這三句話最傷人,永遠不要說。
對人說諷刺挖苦的話
古語說:“刀瘡易去,惡語難消。”
刀傷可以随着時間被治愈,可語言的傷卻會持續一輩子。與人相處時,說諷刺挖苦的話,最是傷人。
對一個人諷刺挖苦,就是在踐踏他的尊嚴。
《資治通鑒》記載了一個故事:
一次聚餐,寇準的胡子不小心沾了湯汁。丁謂看到後,立即站起來替他擦幹淨。
寇準就諷刺說:“你身為國家大臣,就是替我擦胡須的嗎?”
丁謂瞬間憋紅了臉。
寇準的話,看上去是玩笑,但實際上他是在諷刺挖苦丁謂。
從那以後,丁謂就開始和寇準作對,并和那些同樣受過寇準謾罵、諷刺、挖苦的大官結成同盟。
他們計劃把寇準拉下台,所以經常在皇帝面前說寇準的壞話。
後來,連皇帝也覺得寇準說話太傷人了,就把寇準流放了。
最後,寇準客死雷州。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你不愛聽的話,别人也不愛聽。
席勒說:“對人不尊敬,首先就是對自己的不尊敬。”
每個人都有自尊,當你譏諷和傷害别人的同時,也在給自己招來怨恨。
一句譏諷的話,會讓人懷恨在心;一句尊重的話,才能讓人心生好感。
不說諷刺挖苦的話,是對他人的尊重,也是自身修養體現。
無論何時何地,在與人說話時,多些尊重、多些肯定,不僅能溫暖對方,還能拉近彼此的關系。
和親近的人說狠話
在生活中,我們難免會有生氣的時候。
但有些人,一生氣,就容易被情緒控制,說一些不該說的話。
那些話沒有經過思考,也沒有顧及别人的感受,就脫口而出。
等到說話者意識到傷害到他人時,已經在别人心中留下了傷痕。
史鐵生雙腿癱瘓後,變得喜怒無常,常對自己的母親發脾氣,說狠話。
有次,他的母親想帶他出去看花,母親幾乎是用央求般的語氣向他征求意見。
聽到史鐵生答應去看花後,他的母親高興得一會坐下,一會站起:“那就趕緊準備準備。”
史鐵生聽到後,沒好氣地說“你煩不煩?幾步路,有什麼好準備的!”
母親還是一如既往地笑着說過去的事情,提及“跑”和“踩”一類的字眼時,都會看史鐵生臉色。
那時的史鐵生,不懂母親的苦心,經常對母親發脾氣說狠話。
母親也因此傷過心,可她還是沒有任何怨言,覺得那是因為他生病導緻的。
直至母親去世,史鐵生才悔恨當初那般對待自己的母親。
不知為何,我們總是習慣把最狠的話,留給最愛我們的人聽。
而那些狠話,往往能打擊到的也是那些最在乎我們的人。
因為彼此了解,知道對方的弱點在哪,所以更能戳到對方的軟肋。
荀子說:“與人善言,暖于布帛;傷人之言,深于矛戟。”
那些狠話,在表面上不會留有痕迹,但在親近的人心裡,卻能留下了無法磨滅的陰影。
所以,不管有多生氣,都不要向自己親近的人說狠話。
那些話,不僅傷害他們,還會破壞你們之間的關系。
和不懂你的人說心事
不知道你有沒有這樣的經曆?
當你滿腹委屈時,有人問你“怎麼了”,你的話剛到嘴邊,還是選擇咽了回去,最後無奈地搖搖頭,假裝什麼事情也沒有發生。
有些話,不是不想說,而是一定要說給懂的人聽,才有意義。
小離最近發生了很多事,讓她覺得生活一團糟。
周末時,小離喊了兩個朋友來家裡聚聚。
大家吃着東西聊天,談及各自的近況。
輪到小離時,她想起最近自己發生的事,她很崩潰,于是沒忍住哭了出來。
有個朋友不理解她,說:“就這點事至于嗎?誰沒有點困難,那麼矯情幹嘛!”
小離聽到後便故作輕松說:“沒事,怪我沒控制好自己,實在不好意思。”
等到聚會結束時,有一個朋友留了下來。
朋友安慰小離說:“我知道你現在很難受,有什麼委屈你可以說出來,憋在心裡也難受。”
小離便向朋友訴說自己的最近的遭遇,在這個過程中,朋友也盡其所能開導着小離。
聊完天後,小離覺得自己輕松多了。
人生在世,每個人都有煩惱,需要傾訴。
和不懂你的人說心事,換來的是指責;
而和懂你的人說心事,才能給你安慰。
達·芬奇說:“真懂的人不需大聲叫。”
懂你的人,雖然不能和你感同身受,但他會懂你背後的苦。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懂你的人,會注意到你的心情變化,會給予你極大的溫暖。
無論情緒多麼低落,都不要找那個不懂你的人訴說。
因為他們不會嘗試去理解你,隻會站在他們的角度考慮你的問題。
哲學家米南德說:“對人來說,語言是治愈煩惱的醫生。”
言語的力量,真的不可小觑。
有時候,你脫口而出的一句話,就像是把手伸給站在懸崖邊上的人。
你可以拉一把,也可以推一把。
難過的話,要和對的人說,才不傷害自己。
人活一輩子,有些話,最好永遠不要說出口。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