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小時候回家坐的大巴車嗎?沒有空調,隻有司機頭上那一頂風扇。尤其是夏天,風都是“燙”的。
但隻要坐上這款車,就說明離家不遠了
然而如今,已經很難乘坐到這麼“原汁原味”的車了,現在空調都是标配,直接拉高了我們的乘車體驗。
那麼,汽車空調是怎麼發明出來的?
這一期,小SAM就帶大家一起聊聊這個話題。
01沒有空調的日子空調是很年輕的電器,誕生不過一百年。
在此之前,人們解決炎熱問題的辦法——就是扇扇子。這種生活習慣,維持了幾千年,直到工業革命的出現……
1830年,一個叫詹姆斯·拜倫的美國人受到鐘表結構的啟發,發明了一種用發條驅動的機械風扇。
這種風扇确實能發揮作用,缺點就是人每次要爬上梯子去擰發條。
直到1880年,美國人舒樂終于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電風扇。
所以在空調出現之前,扇子和電風扇是唯二的祛暑工具。
很多汽車也同步配備了車内電風扇,如果你開過早期的“二蛋”BJ212,肯定不陌生。
那麼,汽車空調是怎麼來的呢?
02昂貴又雞肋的早期空調汽車上很多功能和設計,都與時代大環境密切相關。
可以說,一部汽車的發展史,就是時代和潮流的發展史。
比如今天的車載數字大屏,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屏智能電子産品的流行。同樣,空調的逐漸普及,也催生了汽車空調。
1915年,美國開利公司率先推出了空調。但那時空調體積很大,而且造價昂貴,隻能做B端服務,提供給那些需要高溫作業的工廠,并沒能引起消費市場的廣泛關注。
直到1924年,底特律有一家商場安裝了三台空調,使前來購物的人們獲得前所未有的舒适感,大幅刺激他們的消費欲望。
從那時起,空調才成為越來越多商家的“招财工具”,流行起來了。
而空調的流行,極大刺激了整個汽車行業。
有些汽車廠商意識到,人們一旦習慣了空調環境的室内場所,一定會對同樣是密閉空間的汽車産生這種需求。
但汽車空調的研發,卻沒那麼簡單,最大難題是縮小體積。因為汽車空間不像商場和寫字樓那麼大,所以完全參考商場的中央空調設計,是行不通的。
1927年,号稱“第一台配備空調的汽車”在美國紐約誕生。
但所謂的空調,不過是一個裝在車内的加熱器,利用冷卻水來産生暖氣。原理看起來相當簡單,但在當時卻是一大重要發明。
要知道,這種暖氣空調直到1954年才出現在日本,1970年才應用到我國的車上。由于這種暖氣空調成本較低,所以後來基本成為汽車的标配。
我們館很多四五十年代的美國經典車,都配備了暖氣空調。
比如1948年克萊斯勒Town&Country的中控面闆,有Temp Control和Heater Fan兩個外拉控制杆,可以控制進風量和暖風量。
但是暖氣隻能解決冬天寒冷受凍的問題,那麼酷暑呢?
于是,有一個叫帕爾德的美國人,根據電冰箱的原理,在1938年發明了汽車空調。
一兩年後,美國汽車品牌帕卡德就率先安裝了汽車空調。可惜,這個商機搶起來實在不容易……
因為帕卡德汽車的空調太難用了,必須靠手動安裝和拆卸空調壓縮機上的傳動皮帶來開關。
而且空調是裝在發動機艙内的,每次都要先打開沉重的機艙蓋,操作起來可能比你換空調濾芯還麻煩。
車主可不想每次出行前,都像修理工一樣到發動機艙裡搗鼓一番,太有失優雅了。
更氣人的是,這種空調還很貴,車主需要額外花274美元選裝,以當年美國人平均年收入1368美元的水平看,相當于普通人年收入的20%。
所以,帕卡德汽車的空調,在市場上并不成功。同時期的一些汽車廠商也配備了空調,但也一樣“雞肋”。
雞肋的空調設計圖
它們的空調機大多裝在後排和後備廂之間。如果你想開空調,必須趁後排沒人的時候,下車鑽到後排上打開開關,然後再回到前排繼續開車。
直到1954年,龐蒂克和納什才推出冷暖一體空調的汽車。
在這裡特别提一下納什汽車,它不僅配備了冷暖一體空調,還将冷風、暖風、通風和空氣淨化都全部集成在一起,操作起來很接近今天的方式。
汽車空調的結構,從此沒有革命性的改變,一直使用至今;隻有操作方式在日新月異地發展。
比如1964年,凱迪拉克首次配備可以控制溫度的空調。而在此之前,大多數空調隻有冷熱之分,分為“小、中、大”三檔調節,但不知道具體的溫度。
到了1973年,美國通用和日本五十鈴共同研發了自動空調系統,并具有自我診斷系統、執行器自檢、數據流傳輸等功能,空調變得越來越智能。
後來,汽車廠商又不斷改進,推出可以自動搖擺扇葉、多溫區操作、帶香氛系統、集成空氣PM2.5淨化系統、可以語音控制開閉和手機遠程遙控的空調。
而與空調配套的,還有其他的輔助功能,比如座椅加熱通風、方向盤加熱等。
現在的汽車空調,早不是“Air Conditioning”這麼簡單。
它就像由很多個功能共同營造的“氣候控制生态”,難怪有些汽車廠商直接翻譯成“Climate Control”,看上去并非誇大其詞。
04寫在最後總之,随着時代的發展,從電控化到AI智能化,空調的體驗變得越來越好。但是,任何事物都需要發展,不斷地突破原有的束縛。
那麼,你認為汽車空調在未來還需要哪些改進?
可以給我們留言分享一下哦。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