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品牌

 > 張亮麻辣燙跟楊國福麻辣燙的區别

張亮麻辣燙跟楊國福麻辣燙的區别

品牌 更新时间:2024-07-23 21:25:45

麻辣燙品類如今已經形成了雙足鼎立的态勢,張亮麻辣燙、楊國福麻辣燙這兩個巨頭遙遙領先于其他品牌。

在兩大巨頭之後,衆多的麻辣燙新秀也在崛起。可是,要成為下一個楊國福或者張亮甚至超越他們卻非易事,麻辣燙品牌們應該怎樣突圍呢?

文章看點:

1.麻辣燙品類的前世今生,以及和東北人的關系。

2.麻辣燙為什麼形成了“雙寡頭”競争格局?

3.麻辣燙品類遇到哪些發展瓶頸?

4.該領域創業者又有哪些突破點?

張亮麻辣燙跟楊國福麻辣燙的區别(張亮雙巨頭雄踞)1

天冷了,來一碗又麻又辣的麻辣燙,立馬渾身冒汗,那滋味就一個字“爽”。相關數據顯示,進入十月,廣州、深圳、長沙、武漢、南京等地,麻辣燙都占據着美食消費熱榜的前列。

不過觀察君發現,麻辣燙領域除了來自哈爾濱的楊國福、張亮這兩位大神,門店均超過5000 ,其餘再無一家超過千店的品牌。

為什麼發源于四川的麻辣燙,卻被東北人給統治了?原本不起眼,人均一二十元的路邊攤品類,如何孕育出年入幾十億的連鎖大牛?為什麼楊國福、張亮之外,品牌新秀很難突圍?麻辣燙品類未來走勢如何?

本篇我們就來深入剖析一下麻辣燙江湖。

1

麻辣燙品類概貌

起源于四川,卻被東北人發揚光大

麻辣燙顧名思義是麻辣味型,以燙為烹饪方式的一種特色小吃,最早起源于岷江之濱四川省樂山市牛華鎮,最初是船工和纖夫創造了這種吃法。他們拉纖之餘,在江邊壘起石塊,支起瓦罐,就地取材,放入海椒花椒等調料,涮而食之,這樣的吃法不但能果腹還可驅寒祛濕。

正因為簡便易行,這種吃法很快便在江邊傳了開來。碼頭上的小販看到其中商機,便将菜品和爐具加以改造,置于挑擔兩頭,邊走邊吆喝,江邊、橋頭賣勞力的老百姓便成了挑擔商販的常客。後來,麻辣燙也漸漸從江邊被帶到了岸上。

早期正宗的麻辣燙是把肉和菜都串在竹簽上,放進滾燙的紅湯中燙煮熟,吃的時候,把食材從竹簽上捋下來放到碗中,而現在的麻辣燙已經将此步驟省略,店家直接将食客選好的食材燙熟用碗盛放上桌。

這裡不得不科普一下麻辣燙、串串、冒菜、火鍋的區别,實際上,它們同屬一大家子,麻辣燙是串串、冒菜的前身,串串與火鍋則是孿生兄弟,冒菜又是火鍋的一人食版,它們關系可謂剪不斷理還亂。

觀察君根據網上信息整理出了麻辣燙、火鍋、冒菜等的區分圖,這張圖分别從是否帶湯、是否帶簽、烹饪方式給它們做了區分。

張亮麻辣燙跟楊國福麻辣燙的區别(張亮雙巨頭雄踞)2

從這張圖可見,如果不是深谙川渝美食的人,一般人還真不一定分得清楚他們的差别。這也是中華美食的博大精深,每一個細分品類都有其擁趸和各自的生存土壤。

回到麻辣燙品類上來說,它也是經曆了一段比較長時間的發展曆程。

1、2015-2017年是品類頂峰,2020至今進入平穩期

像很多其他特色小吃的發展曆程一樣,傳統麻辣燙市場的發展也經曆了從地攤到排擋,再到店面的經營過程。觀察君分析後發現,麻辣燙的進化曆程是以市場為中心,在消費者的多元需求下不斷進化的。

随着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地攤式麻辣燙因其工藝簡單、菜品品種及口味單一、就餐環境差、隻能吃菜不能品湯,甚至食品安全都成問題,漸漸的,這些地攤式麻辣燙經營者逐漸被勇于變革的經營者所取代,相應的,一批環境好、口味豐富、服務到位的新派麻辣燙店應運而生。

此外,麻辣燙的産品形态也經曆了幾次變革,比如鍋底由紅湯變骨湯,大鍋炖改為小鍋煮,按串賣到自選論斤賣等。與此同時,品類愈加細分,出現了碗裝麻辣燙、砂鍋麻辣燙、火鍋麻辣燙、串簽麻辣燙、麻辣拌、麻辣燙面等。

縱觀整個麻辣燙行業的發展曆程,觀察君發現自2008年開始,麻辣燙品類就進入了品牌競争階段。2015-2017這三年是品類爆發期,從百度搜索指數的走勢可以清晰看出來,随着頭部品牌快速跑馬圈地,市場集中度越來越高,麻辣燙品類規模化趨勢也越來越強。

張亮麻辣燙跟楊國福麻辣燙的區别(張亮雙巨頭雄踞)3

△數據來源:百度指數

企查查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10月,全國麻辣燙相關企業(存續狀态)共有17.4萬家,今年新企業注冊量為2.9萬家,相比前幾年明顯放緩。從以下圖表中能看出,2018年-2019年間,麻辣燙相關企業注冊量連續兩年突破4萬家,年注冊量十年漲了7倍。2020年開始進入平穩期,整個品類熱度開始逐漸降溫。

張亮麻辣燙跟楊國福麻辣燙的區别(張亮雙巨頭雄踞)4

同時,《中國餐飲品類與品牌發展報告2021》數據顯示,2020年尚在營業的麻辣燙品牌有60%創立于近十年,其中2014-2018年這五年間占比最多,達總體的39.8%,2015年占比11.3%更是達到了頂峰。

張亮麻辣燙跟楊國福麻辣燙的區别(張亮雙巨頭雄踞)5

2018年之後,麻辣燙新創品牌的數量明顯開始下降,2020年更是跌到了0.3%,為近十年最低。麻辣燙市場的創業熱情稍顯低迷,新入局的品牌越來越少。

不過始終不能否認的是,曾經的麻辣燙是爆紅過的,而它的幕後推手卻不是川渝人士,而是一群東北人。

2、麻辣燙品類繁榮背後,東北人是幕後推手

雖說是地地道道的四川風味,但江湖上傳言,是東北人統治着麻辣燙江湖,其實這也還是有一些道理在的。

彼時,麻辣燙開始從川渝地區傳至全國各地,當然東北也不例外,不過口味依舊是麻辣風味,事實上并不适合不太能吃辣的東北人們,後來東北人把麻辣燙口味改造得更具普适性了。這是麻辣燙得以在東北生存的根本原因。

融入骨湯來代替紅湯,降低辣度和油膩,還加入了北方人獨愛的靈魂麻醬,而麻醬帶來的熱量又非常适合寒冷的北方補充能量。就這樣,麻辣燙在東北盛行起來了。

楊國福就是這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他将牛骨高湯融入鍋底,還加入了全脂奶粉和冰糖,最終調制出奶白色、鹹中帶甜的湯汁,讓麻辣燙不僅能吃,還能喝湯,徹底颠覆了川式麻辣燙。

其次,品類的崛起與當時東北的時代背景有莫大的關系。麻辣燙與米線、沙縣小吃一樣,都誕生于90年代,那個時代東北大批的職工下崗失業,走向街頭,他們最終選擇技術和資金門檻相對較低的餐飲項目再就業。而麻辣燙這個品類操作起來簡單,價格平價,又适合寒冷的北方,于是麻辣燙也就順理成章成了很多東北人創業的首選。

張亮麻辣燙跟楊國福麻辣燙的區别(張亮雙巨頭雄踞)6

△張亮麻辣燙門店,紅餐品牌研究院攝。

再者,産業集群的助力讓麻辣燙走向全國。産業集群是指在特定區域中,具有競争與合作關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關聯性的企業、專業化供應商、服務供應商、金融機構、相關産業的廠商及其他相關機構等組成的群體。

就比如全國85%開打印店的都是來自湖南新化,國内八成的民營醫院都是莆田系,全國超九成的雞公煲店老闆都是莆田人,還有把包子、湯包做成全國大連鎖的,都是安徽安慶懷甯縣人一樣。

把麻辣燙開成大連鎖的人,大都是來自哈爾濱一個人口不足58萬的賓縣。除了楊國福、張亮,還有汆悅麻辣燙、馬玉濤麻辣燙、鴻興源麻辣燙等品牌,而且據說這些麻辣燙連鎖品牌或多或少都與楊國福有些“沾親帶故”的關系。

在這3大驅動力的助力下,麻辣燙在東北風靡起來,麻辣燙店越開越多。随後東北人又将麻辣燙店開向了全國,而楊國福、張亮就是品類裡最強的兩個頭部品牌。

2

麻辣燙市場格局

雙寡頭競争格局已成,馬太效應明顯

楊國福、張亮有多強?截止2021年10月,楊國福門店5800 家,張亮5400 ,加起來有1.1萬 家,幾乎遍布各個城市的大街小巷。他倆門店總數已經超過進入國内市場33年的連鎖巨頭肯德基,單個品牌門店數還多過麥當勞。

而他倆之外,至今還沒有一個品牌門店超過一千家。觀察君整理了一份全國麻辣燙門店數量top20的品牌榜單,如下圖,從中我們能清晰窺探出麻辣燙江湖的市場格局。

張亮麻辣燙跟楊國福麻辣燙的區别(張亮雙巨頭雄踞)7

毫無疑問,“楊張”占據麻辣燙品類的絕對優勢,形成雙雄争霸的格局。品牌門店高度集中背後也有這樣一個事實:麻辣燙市場規模已突破千億,但連鎖化率并不高。《中國餐飲品類與品牌發展報告2021》數據表明,2020年,門店數在5-49家的品牌占比為55.4%,而門店數在500家以上的品牌占比僅有6.9%。

張亮麻辣燙跟楊國福麻辣燙的區别(張亮雙巨頭雄踞)8

可見麻辣燙市場馬太效應明顯,市場格局已定,基本上呈現出三個陣營:

第一個是楊國福、張亮的大牌門店,占全國門店總數的約三十分之一;第二個是除了“楊張”之外的其他品牌連鎖門店,規模跟“楊張”差距明顯;第三就是大量小散亂的夫妻老婆店、小型創業店,幾乎占據一半市場。

而從門店的分布區域和新創品牌的角度,麻辣燙市場格局又有以下兩個特點:

1、東北誕生了最多麻辣燙品牌,門店數占全國三成

從全國範圍來看,東北地區是麻辣燙企業數和門店數最多的地區。據企查查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共有麻辣燙相關企業共31萬家,東三省相關企業數量總和占到了全國的29%,其中吉林、黑龍江分别以3.65萬家、3.68萬家排名全國前兩位。

張亮麻辣燙跟楊國福麻辣燙的區别(張亮雙巨頭雄踞)9

從上述top20榜單裡也能看出,發源地一欄中,哈爾濱出現的頻率最高,楊國福、張亮自不必說,還有發家于吉林長春的川天椒麻辣燙,來自黑龍江的馬玉濤麻辣燙,還有來自哈爾濱的湯火功夫麻辣燙、秀海福麻辣燙、鑫龍福麻辣燙等。

除了東北三省,内蒙古的麻辣燙增長也很出人意料。去年(截至2020年8月11日)相關企業的數量是0.8萬家,今年沖到2.23萬家,相當于一年時間新增了1.43萬家麻辣燙相關企業,增長率為178%。去年沒有登上區域分布top10榜單,今年一下子跻身前三。與此同時,安徽以1.2萬家的數量跌出前十。

2、品牌新秀難突圍,和頭部差距明顯

近年來,誕生了不少新晉麻辣燙連鎖品牌,它們并非都發家于東北,但利用差異化定位也均取得可觀的成績。

風頭最勁的是上海覓姐麻辣燙,2017年成立,3年多時間,以門店數700 家的規模跻身麻辣燙品類的規模第三;還有上海的小蠻椒麻辣燙,專注外賣領域,先後斬獲番茄資本、絕了基金、啟賦資本等多輪融資,成為滬上麻辣燙O2O品牌第一。紅餐品牌研究院數據顯示,它家外賣單店月銷高達3200 ,楊國福和張亮都隻有1800單左右。

小谷姐姐創新定位麻辣拌也一炮而紅,門店發展迅速,去年年底隻有300 家門店,如今已經增長至500 家。

背後還有一衆後起之秀,江蘇的王貴仁,聚焦細分的砂鍋麻辣燙,也成為“一方諸侯”,在江蘇、安徽做得風生水起。此外還有杭州的吉阿婆麻辣燙、武漢的徐記愛情麻辣燙、重慶的椿林麻辣燙、廈門的親愛的麻辣燙等。但這些品牌新秀與楊國福、張亮的差距仍然非常大。

3

麻辣燙市場痛點

品類發展遇瓶頸,供應鍊制約大,倒閉率高

麻辣燙品類如何形成了“雙寡頭”的市場格局?為什麼新品牌難突圍?這其中既有曆史原因,也有品類本身的桎梏。可是在很多行業人士看來,把麻辣燙放到小吃快餐這個大品類上看,尤其是對标粉面等,麻辣燙這條賽道的規模遠遠沒達到天花闆。

首先,馬太效應。

頭部品牌在風口期搶占先機,手握優質資源、供應鍊、品牌認知等方面占絕對優勢,強者恒強,腰部以下品牌很難突圍。尤其是缺乏品牌意識的小微門店,在消費升級的浪潮下,生存更難。

其次,供應鍊難做制約了品類發展。

麻辣燙看着門檻低,誰都能做,其實,後續經營難度大,對供應鍊的要求和挑戰多。雖然和火鍋的供應鍊類似,但具體操作上仍有很大不同,比如sku比火鍋多很多,平均下來多達120種,很難形成品質化的連鎖。

目前,麻辣燙行業供應鍊能夠标準化的主要是湯料、底料、醬料。凍貨類産品,以有限的客單價又很難支撐高額的物流成本,尤其是品牌規模較小時更難實現。因此,導緻凍類産品的品質不可控,而這一現象在加盟品牌中尤為常見。同時,幹貨、新鮮蔬菜類,又因各地飲食習慣和季節性差異,通常都是加盟商在當地自行采購,産品穩定性難保障。

楊國福為了做到全國“統一”,2018年斥資4億在成都建立自己的供應鍊工廠,至少能滿足1.2萬家加盟門店的調味料需求量。但這是基于其已經有了數千家店、達到了相應規模的條件下才得以構建的。對于其它零散的小品牌來說,供應鍊闆塊往往成為最大的難點。

第三,客單價低難突破。

麻辣燙的品類基因就是食材豐富,好吃實惠,因為從街邊地攤發家,難以走高端路線,客單價很難真正突破。如下圖,觀察君整理了全國各地麻辣燙代表品牌的人均消費價格,基本在19~25元之間,可見25元都是一大關。

張亮麻辣燙跟楊國福麻辣燙的區别(張亮雙巨頭雄踞)10

客單價低意味着利潤也低,品類發展勢必受限,比如裝修成本就上不去,導緻門店形象低端,産品賣不上價,更用不起好食材,人均就會更低,進入惡性循環。

第四,加盟店倒閉率高。

從全國的麻辣燙品牌來看,多數品牌都是通過加盟方式來攻城略地,但加盟管理難度大,一位業内人士表示,麻辣燙根本瓶頸在于連鎖經營難,并不像表面看上去那樣門檻低,比如操作标準化、sku統一化、口味地區化等,哪怕像頭部麻辣燙品牌的加盟商,其水平也都參差不齊,有些“各自為政”,更遑論那些小加盟品牌或者夫妻店,倒閉率隻會更高。

觀察君在整理麻辣燙門店規模top20榜單時,也發現了這個現象,紅餐品牌研究院數據表明,這20個品牌幾乎一半以上門店數量相比一年前有所減少。比如川天椒麻辣燙,一年前2020年11月是700 家門店,如今隻有500 家;覓姐,一年前是800 家,如今是700 家;滋麻官,一年前是400 家,如今是200 家。

張亮麻辣燙跟楊國福麻辣燙的區别(張亮雙巨頭雄踞)11

所以說,麻辣燙表面上看接地氣、受衆廣,但背後卻是連鎖難、品牌難。

第五,“品牌化”意識不強。

很多麻辣燙品牌,看起來有幾百家門店,但連個官方微信微博賬号都沒,打開大衆點評,也沒有統一的logo和門店頭圖,甚至連名字都亂七八糟,很不正規,山寨難辨。觀察君的朋友,一個資深的東北餐飲人用“魔幻“形容這種現狀,他告訴我,東北很多餐飲企業都不注重做品牌,别說做廣告宣傳了,他們甚至連個平面設計都沒有,都是在打印店做的。

你以為幾百家門店的品牌都有供應鍊系統,殊不知他們平時訂貨都是打電話。“我服務的一個客戶,本身是做調理品工廠的,後來在别人的建議下就注冊一個品牌開起炸雞店,原本的經銷商跟着他幹,結果人家現在也有100多家店了。”

東北的麻辣燙加盟品牌主要是靠賣湯料、底料賺錢的,品牌發展重心除了發展加盟商,就是賣貨,他們希望加盟商活得好,平時營銷活動做得最多的是“訂貨返點”(訂貨越多返利越多),所以不太注重品牌層面的升級。再加上麻辣燙“夫妻店”、小散戶占絕大多數,導緻整個品類的品牌化相對較為落後。

不過也有一個新的現象值得注意,雖然在微信公衆号等平台上看不到麻辣燙品牌的身影,可是在抖音等短視頻平台上,有些品牌卻比較活躍。知名餐飲品牌策劃人白墨透露,很多麻辣燙品牌已經将傳播陣地轉到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台,并且在上面還取得了不錯的招商加盟成績。

第六,資本不看好。

香頌資本的沈萌曾說過這樣的話:“相比海底撈,定位中低端的麻辣燙還是很難得到資本青睐,上市可能性不大。”

雖然麻辣燙品類規模化和品牌化早已得到驗證,但資本市場并不看好這個品類,主要還是食品安全問題。如上述分析,加盟模式下管理難,食材自采埋下食安問題隐患,即便是楊國福等頭部品牌,也經常會因加盟店的食安問題屢上報端,圈内人說:山寨難絕、食品安全、衆口難調是麻辣燙品類的“三宗罪”。

很多麻辣燙加盟品牌,因加盟體制财務不透明與稅收的難題也是限制他們難以上市的原因。目前僅有兩家麻辣燙品牌獲得資本融資。其中一家是福客麻辣燙,其為2008年在深圳成立的直營麻辣燙品牌,在各大購物中心開出了近40家直營店,2017年獲得弘毅資本旗下百福控股的數千萬元B輪融資。另一個是小蠻椒麻辣燙,斬獲三輪融資,但目前門店也隻有100多家。

雖然麻辣燙品類是條好賽道,但是整體而言,麻辣燙行業登陸資本市場短期内還是非常困難的。

4

麻辣燙品類趨勢

品類更細分,模式、産品有差異化的品牌才有未來

探讨麻辣燙品類的消費趨勢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麻辣燙的消費者畫像。因為麻辣的特征,喜愛麻辣燙的多是年輕人,女性多于男性。

根據百度指數的數據,搜索麻辣燙的女性要多于男性,而30-39歲年齡層的消費者最多,占比約為38%。

張亮麻辣燙跟楊國福麻辣燙的區别(張亮雙巨頭雄踞)12

△麻辣燙消費人群畫像,數據來源:百度指數

美團點評的相關數據顯示,目前麻辣燙客群年齡層,主要是90後、95後消費者,兩者分别占據了25.2%和37.8%的比例。這部分年輕人更注重個性化和體驗,對于就餐環境以及食物品質和口感比較重視。老舊的麻辣燙店已然不能滿足他們的需求,主打差異化、細分化的麻辣燙品牌才是趨勢。

張亮麻辣燙跟楊國福麻辣燙的區别(張亮雙巨頭雄踞)13

下面我們通過觀察市場上嶄露頭角的品牌新秀們,看看這些在“前線打仗”的他們都做對了什麼,這也代表着整個麻辣燙品類升級的方向所在。

1、專注外賣,找到新的增長點

代表品牌:小蠻椒、覓姐

麻辣燙品類相對成熟,又有強大的頭部品牌,後來者如何突圍?小蠻椒創始人郭博楠5年前就已經思考過這個問題,經過一番調查,他決定以外賣作為切入點,因為他認為外賣是餐飲重要的渠道趨勢,而且麻辣燙适合做外賣。經過精簡菜單、主打麻辣味型、增加多元産品等一系列大刀闊斧的改革,他成功找到了麻辣燙的新藍海,成為品類的“訂單王”。

2019年,小蠻椒以月均5105訂單,成為全國麻辣燙線上外賣單店月均量第一,而其當時門店隻有64家,年度交易額就能達到1.5億。今年6月獲得啟賦資本千萬元A輪融資,成為麻辣燙品類中唯一一個斬獲3輪融資的餐飲品牌。

同樣,覓姐取得今天的成績也跟外賣有關,在創立覓姐麻辣燙品牌之前,張曉慧先創建了一家項目孵化公司,定位為新餐飲品類運營商,起初隻想幫麻辣燙品牌做增量,提供外賣服務。後來轉換思路自己做品牌,同時将夫妻老婆店整合成自己品牌,對門頭、店面進行統一裝修,用自己的供應鍊統一運營。

改造夫妻老婆店這招夠妙,所以品牌擴張速度很快,到了2018年3月,覓姐就已經有二三百家門店。以這種方式,覓姐慢慢積累線上品牌效應,之後很多加盟商就開始找來加盟,每年約平均新增270家門店,品牌規模成倍的增長,如今成為楊國福、張亮之後門店數最多的品牌。

張亮麻辣燙跟楊國福麻辣燙的區别(張亮雙巨頭雄踞)14

△覓姐上海旗艦店,圖片來源:覓姐官方微博

觀察君梳理了麻辣燙外賣訂單量較高的一些代表品牌,如下圖,能看出外賣人均均比堂食低幾塊錢,娃娃菜、金針菇是麻辣燙外賣的熱銷菜品。

張亮麻辣燙跟楊國福麻辣燙的區别(張亮雙巨頭雄踞)15

2、品類創新,麻辣燙變麻辣拌

代表品牌:小谷姐姐麻辣拌·麻辣燙

小谷姐姐是張可第二次創業的品牌,在此之前她在鄭州開過一家麻辣燙店,因為對麻辣燙比較熟悉的原因,2016年她在望京附近開了“小谷頓”,這便是小谷姐姐的前身。進入夏季,天氣炎熱,帶湯麻辣燙的體驗還是稍差,銷量也受到影響,于是她将它改良為不帶湯的幹拌麻辣燙,并終把麻辣拌做成了品牌的主打。

2018年初,幾經糾結,張可和合夥人決定重塑小谷頓,推出以麻辣拌為主打的品牌,改名為“小谷姐姐麻辣拌·麻辣燙”,全面開放加盟連鎖。據張可透露,小谷姐姐能迅速打開市場的重要原因,是得益于麻醬的口味。天津人麻醬可以蘸天下,雖是段子,但天津人對麻醬的喜愛可見一斑。結合麻醬的口味,張可優化了麻辣拌的産品,這個口味也受到了北方市場的歡迎。

随後,小谷姐姐迎來了第一次爆發期,到2018年底,小谷姐姐有了120家加盟店,主要是以天津、北京、河南等北方地方區域。如今小谷姐姐發展也比較迅速,規模擴張神速。

張亮麻辣燙跟楊國福麻辣燙的區别(張亮雙巨頭雄踞)16

△小谷姐姐麻辣燙麻辣拌,圖片來源于小谷姐姐官方微信公衆号

3、做“麻辣燙 ”,提升客單價

代表品牌:福客、小蠻椒

消費者的需求越來越多元,為了拓寬品類流量,也為了增加客單價,一些品牌開始給麻辣燙找搭檔,比如福客麻辣燙,進駐北京的首家店定位為“麻辣燙 燒烤”主題,原本37元的客單就拉高到53元。評價多集中于食材新鮮、品類衆多,環境顔值高,“有些小貴,但在商場還算正常”等。

小蠻椒除了主打産品麻辣燙以外,還上了熱鹵和鍋盔等經典地方小吃,形成三種産品定價結構,即17元一碗麻辣燙可以吃飽,26元可以吃好,35元可以吃嗨的組合。

張亮麻辣燙跟楊國福麻辣燙的區别(張亮雙巨頭雄踞)17

△圖片來源于攝圖網

如今,快餐已經進入多單元産品模式,即主食輕量化,采用1 1 1産品搭配原則,有主食有小吃有飲品,讓顧客吃出豐富感。這在行業内已經成為共識,而小蠻椒顯然是深谙此規則的個中好手。

4、創新口味、開發高端食材

代表品牌:張亮麻辣燙

近幾年,麻辣燙在口味上出現了兩個明顯變化:

一個是新口味層出不窮,比如親愛的麻辣燙研發出廈門港沙茶口味、泰式冬陰功、韓式泡菜口味等味型。北京的一家蘇皮兒燙特别加了咖喱和叻沙口味,超級泰麻辣燙則是打出了北京首家泰式麻辣燙的名頭。福客在深圳的一家新店,把“水果鮮雞湯”寫進了招牌。

另一種變化則是回歸麻辣口味。很多麻辣燙品牌開始主打麻辣味型,原材料中去掉奶粉,也讓口味更具成瘾性。海底撈創始人張勇曾說過:“麻辣是最有攻擊性味型,這個世界沒有什麼比麻辣更能讓人有口味成瘾性。”

因為市場上可以喝湯的麻辣燙鋪天蓋地,回歸麻辣才具有差異化,比如小蠻椒就用湖南的剁椒味型、川渝的川椒麻辣味型做湯底,麻醬顔色也會更偏紅色。

此外,麻辣燙的食材也有了很大創新,刮起“海鮮風”。今年年初,張亮麻辣燙在哈爾濱開了一家1500平米,号稱“全球最大的麻辣燙店”。鮑魚、龍蝦、虎蝦、紅蝦、清蝦、螃蟹、八爪魚、烏魚、扇貝等一些不多見食材都被列入菜品名單。這家店被網友稱為“麻辣燙高配版”,根據大衆點評顯示,剛開業時客單價是當地其他門店的1.5倍左右。

張亮麻辣燙跟楊國福麻辣燙的區别(張亮雙巨頭雄踞)18

△張亮麻辣燙哈西旗艦店,圖片來源:品牌供圖

其實沿海地區的麻辣燙店很早就開始增加海鮮類産品,顧客反響也很好,如親愛的麻辣燙上線蟹蟹你沙茶套餐、食三姨麻辣燙也推出海鮮麻辣燙。除了海鮮,不少品牌都在力所能及地挖掘其他食材,比如福客推出雪花和牛小排。

因此,在知名餐飲品牌策劃人白墨看來,門店精緻化、菜品更加衛生安全、食材品質化是麻辣燙品類的未來發展趨勢。

5、模式創新,用效率突圍

代表品牌:椒太後

除了口味回歸,觀察君發現,在麻辣燙經營模式上,有的品牌也回歸到最早的“地攤大鍋炖串串”,比如北京的椒太後,将傳統的路邊攤搬到了商場,把串好食材的串串放入特制的一格一格的大鍋中提前燙煮,顧客落座即可挑選食材開吃。雖然門店面積不大,隻有三四十平,但大衆點評顯示,人均高達37 元,其目前在北京有10家門店。

這種模式最大的好處是,麻辣燙傳統吃法,消費者感到熟悉親切,願意嘗試;熟菜就在眼前随時取拿,沖動消費利于增加客單價;快速就餐結賬提高翻台率。總之,如果環境好、菜品豐富,味道有競争力的話,這種模式的效率極高。

張亮麻辣燙跟楊國福麻辣燙的區别(張亮雙巨頭雄踞)19

△椒太後門店,圖片來源:椒太後官方網站

有業内人士預測,未來麻辣燙的模式會更輕,但追求效率的背後一定是體驗感。所以我們也看到有的品牌通過套餐提高效率,同時增加水果茶、小零食等産品,豐富顧客體驗。

6、發展新零售

代表品牌:楊國福

近年來,餐飲零售化轉型趨勢明顯,2020年疫情更是加快了其步伐。在麻辣燙領域,楊國福屬于首個開啟電商線上店鋪的連鎖品牌,今年1月,楊國福天貓官方旗艦店正式發售自熱麻辣燙。據了解 ,楊國福四川研發基地擁有12條生産線,除了生産麻辣燙輔料,麻辣燙方便食品等零售端食品也在其列。

不僅建立了強大的供應鍊體系,成為高标準化的食材供應商,如今又增添了食品零售商的新身份,楊國福的收入結構也發生了改變:2019年實現營收十幾億,加盟費僅占2成,零售化部分(含B、C兩端)貢獻的商貿收益占大頭。

近日觀察君看到其公衆号上推出優惠活動:新加盟商訂10000元C端産品,贈送5000元;老加盟商訂購1萬元贈送1萬元,推銷力度可見一斑。

楊國福曾表示,他想通過餐飲零售化,實現線上線下多元化發展;打通各大平台,建立自己的會員體系;形成自己的品牌文化。目前自熱方便食品領域,已經有了海底撈、自嗨鍋這些強勢品牌,楊國福優勢并不明顯,不過這确實是麻辣燙品牌探索的另一個新方向。

從上述梳理可以看出,麻辣燙的升級方向除了直觀上的環境和産品(食材)升級,主要集中在幾個方向:聚焦外賣;創新麻辣拌新品類;做麻辣燙 ,擴寬品類流量;回歸傳統模式,提升效率;開拓新零售渠道。

結語

總的來說,麻辣燙是一個可規模化的好品類,但市場上大多品牌以加盟模式的粗放發展,也造成了整個品類“品牌化”較為落後的現實,大多品牌缺乏有力的品質内核。就像當楊國福喊出:“要做麻辣燙界的星巴克,讓消費者覺得吃麻辣燙是一種榮耀”,這樣的口号時,很多人都隻是呵呵一笑。

雖然楊國福和張亮目前都已經走出了國門,把店開到了海外不少城市,但把麻辣燙做成像星巴克這樣的品牌,确實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不過至少已經有像張亮麻辣燙這樣的品牌,在堅定地朝這個方向邁進。有差距意味着有空間,這也是所有後來者的機會點。

目前麻辣燙市場由早幾年的高速發展進入平穩期,初級競争市場也上升至兵家必争之地,藍海早已變成赤海,在東北、華南、華東市場基本處于飽和狀态,但隻要有敏銳的消費洞察,穩定的供應鍊,加上品牌化運營,在區域市場或者差異化領域仍然大有可為。

但品牌需要加強的不僅是品牌構建,更重要的是産品安全、組織能力和後端供應鍊的開發,期待麻辣燙領域早日誕生下一個“海底撈”。

來源 | 紅餐品牌研究院

撰稿 | 豔子

設計 | 黃李輝

參考資料

1、張亮、楊國福雙雄争霸,麻辣燙品類能否誕生下一個“海底撈”?/紅餐網

2、年入13億,開店5000+,誰才是麻辣燙之王?/漆點餐研社

3、麻辣燙“江湖“衆生相/餐企老闆内參

4、千億麻辣燙賽道,又一品牌獲得千萬融資,年增速300%!

5、小谷姐姐創始人張可:沒有一夜爆紅的餐飲,隻有穩步匍行的堅持/誠品人物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品牌资讯推荐

热门品牌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