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達40天的三伏天結束了,出伏後,天氣雖然開始由熱轉涼,體感上舒服不少,但從現在到秋分的這段時間,是一年中氣溫波動最為頻繁的時候,一定要多注意調整飲食起居,避免感冒、腹瀉等問題發生!
01
入秋後三個改變
1.多吃果少吃瓜
民諺“秋瓜壞肚”,指的是立秋以後繼續生食大量瓜類水果容易引發胃腸道疾患,損傷脾胃。
比如夏天吃西瓜是消暑的,但進入秋天後如果吃多了,容易發生嘔吐、腹痛或腹瀉等症狀。這主要是因為,長夏已經讓人的脾胃處于虛弱狀态,加之天氣轉涼,此時再吃多寒涼性質的瓜果,腸胃自然會不舒服。老人、小孩以及胃腸功能不好的人群尤其要注意。
在秋天裡瓜類水果要少吃,但并不是說完全不能吃,隻要不過量,不會對人體造成大的損害。
建議:飲食上開始減辛增酸,秋後正是葡萄、柚子、梨等上市的季節,可以适當多吃這些時令水果。
2.多吃蜜少吃姜
過去有句老話:“一年之内,秋不食姜;一日之内,夜不食姜。”
由于生姜屬辛辣之品,為熱性,又在烹饪中失去了不少水分,食後容易上火。秋天氣候幹燥、燥氣傷肺,如果再多吃生姜,容易加重秋燥對肺部的危害。
所謂“夜不食姜”,則主要是因為生姜的辛溫發散作用會影響人們夜間的正常休息,且晚上進食姜還很容易産生内熱,日久出現“上火”的症狀。
不過,秋季并非絕對一點也不能吃姜,這個問題需要辯證對待,當有病需要用姜時應照常用,如秋季治風寒咳嗽經常用姜。
建議:蜂蜜有潤肺養肺的作用,非常适合秋季固護肺陰。
3.少貪涼
入秋後天氣慢慢轉涼,人體植物神經功能出現紊亂,胃腸蠕動的正常節奏也被打亂,而且氣溫的下降會導緻胃腸黏膜血管收縮,使胃腸黏膜缺氧缺血,營養接收不充分,容易導緻胃炎的出現或複發。
此時腸胃對涼的食物非常敏感,如果經常吃涼性食物,容易引發“腸胃性感冒”!
02
飲食養生要點
剛出伏的這段時間,既有暑熱餘氣,秋燥也開始明顯,要警惕燥熱傷人。可以吃一些健脾利濕、滋陰潤燥的食物。
扁豆、茯苓、山藥、豇豆、紅小豆等去濕熱、健脾和胃的食物,還有銀耳、蜂蜜、藕、甘蔗、梨等滋陰潤燥的食物都很适合此時食用。
1.喝一粥
赤小豆搭配百合煮粥,既能清利濕熱,又能養陰潤肺,特别适合初秋時節。
2.飲一湯
将雪花梨和蓮藕用擦絲闆擦成細絲,加入水中煮10分鐘,最後加入蜂蜜熬煮一段時間即可。
雪梨蓮藕湯清熱潤肺,化痰止咳。适合症狀有咽癢咳嗽、發熱煩躁、口渴喜飲、痰稠不爽等。
轉自:CCTV回家吃飯
來源: 湖南廣播電視台公共頻道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