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漢字發音标準表

漢字發音标準表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7-26 08:17:16

漢字發音标準表(堅持發音與修訂發音)1

  • 關注秦朔朋友圈
  • 這是秦朔朋友圈的第2514篇原創首發文章

漢字發音标準表(堅持發音與修訂發音)2

字正腔圓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個成語,它常用于形容一個人說話字音準确、腔調圓潤。最近再提到這個詞,我想到的卻不是講話或曲藝的發音問題,而是那篇傳播甚廣的《播音員主持人請注意,這些字詞的拼音被改了》。

文章的核心内容是:以往經常被國人讀錯的一些漢字發音,在得到權威部門的調研與确認後,被編進了最新版的《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9),并取代了原本的讀音,成為了今後的漢語教學與社會生活所應參照的選項。

而那些被讀錯的發音,有些屬于古詩文中常見的古音,如“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禦柳斜”的“斜”,發音就由“xiá”改成了“xié”;另一些則屬于今人純粹的誤讀,如“箪食壺漿”的“食”,發音就由“sì”改成了“shí”。

關于這次漢字發音的修訂,支持的人表示,古音不是古物,并非動不得;反對的人則認為,流傳許久的讀音不宜一刀切地修改,決策者要充分考慮社會心理。

在這兩種觀點裡,我更傾向于後一種。在我看來,上述案例裡的改法均是有待商榷的,前者會嚴重影響押韻,後者則有遷就錯誤的嫌疑。

實際上,與這篇文章相似的網文,去年就已經出現過。此番再次傳播,效果不降反升,依舊造成廣泛讨論。一碗“冷飯”能炒出如此新意,可見它的“料”牽動着普羅大衆的神經。

漢字發音标準表(堅持發音與修訂發音)3

漢字發音标準表(堅持發音與修訂發音)4

一部分評論文章認為,這些誤讀發音的成功上位,會影響很多人業已形成的職業習慣,比如作家、文學編輯、教師、播音員、主持人、演員等等,先前越是注重文字細節的,如今越會陷入掙紮與困惑。

事關語言的改動,的确牽一發而動全身,試想:一位老師在日常教學中剛剛将學生的錯誤發音糾正,然後便被告知,某些字音由于讀錯的人太多,幹脆将錯就錯,他再将正确的讀音教給學生,反倒成了錯誤。這的确很意外,但絲毫不驚喜。

以上場景,恐怕已經不是預言,而是現實。

在我看來,将這些屢被讀錯的發言确認為标準發音,不僅僅影響了狹義的教學工作,更會波及整個社會的漢語傳播;不僅僅是左右了學生在試卷上的作答,更是決定了從今往後的文化風氣。

我們每個以漢語為母語的人,都有必要想一想,堅持發音與修訂發音,到底哪個才是真正守護了漢字文化?順應時代發展當然是必要的,但順應時代并不意味着必然背離傳統。傳統與現代,并非是天然的反義詞,它們不僅應當和諧共處,它們本也能夠融洽共存。

事到如今,并非是絕大多數國民都認為,傳統文化裡的古音是繁文缛節,讀半邊字與誤讀也根本無所謂,隻是因為糾正錯誤可能要花上一些時間成本,僅此而已。

在這個問題上,作家葉三表達了她的意見:

“說到字詞讀音修改和‘的地得’混用,我的想法是,一味将錯就錯,得過且過,不去探究‘所以然’和深層意義,我們必将,也正在喪失所有微妙的、細膩的、具有不同個性的表達。這些表達本身正在被粗暴省力的流行詞代替,與之一同消失的是表達背後微妙細膩的個體感受。而那正是生而為人和樂而為人的特征。”

漢字發音标準表(堅持發音與修訂發音)5

漢字發音标準表(堅持發音與修訂發音)6

至于什麼叫“發展的眼光”,一言蔽之即為“不折騰”。中國文字有象形、形聲、指事、會意、假借、轉注六項造字原則,在上古的蔔辭文字時代便已形成規律。從語言的統一規範來看,“從古不從今”的原則無疑更為合理。

今天的教育工作者們,看似是要花上一些時間去告訴更多的人,曹子建《白馬篇》那句“借問誰家子,幽并(并,并州,太原古稱)遊俠兒”的“并”,音為“bīng”而非“bìng”。但這個過程也總好過——很多年之後,被讀錯的正音遭遇了撥亂反正,恢複了身份,再令大家去背誦。

我們應當警惕的是文化生活中那種屈就庸俗的傾向。再小的一件事,它的是非曲直,也應遵循它本來的邏輯,不應無條件按照“少數服從多數”的标準去判斷。

十年前有部電視劇叫《鐵齒銅牙紀曉岚》,它的主人公是清代學者紀昀,紀昀這兩個字音為“jǐ yún”,“紀”這個字在姓氏中音是上“shǎng”聲(第三聲),而不是去聲(第四聲)。但由于演員們集體把“jǐ”讀成了“jì”,這部電視劇又風靡一時,使得現如今人們提到紀昀的名字,往往都是念錯的。

常言道“社會責任”,“社會責任”也體現在這些小處。小處不留神,早晚犯大錯,且越不留神,越要犯贻笑大方之錯。

類似的錯誤讀音,在當代人的語言習慣中不勝枚舉,如“扛鼎之人”的“扛”,“gāng”常被誤讀為“káng”;“重創敵人”的“創”,“chuāng”常被誤讀為“chuàng”;“從九品”的“從”,“zòng”常被誤讀為“cóng”。

這些發音客觀上被讀錯,當然與我們語文教育工作的不足有關,但我們必須明确的是,學校學習本就是知識學習的很小一部分,它絕不能代替終生學習。

對任何學科、任何知識,想要接近它皮毛背後的“精準”,必須自己額外去鑽研。有鑽研精神的人少,大多數人對他們所學之物的認知,随着他們有紙張認證的求學生涯的中斷,便基本陷于停滞。在2016年的一篇随筆中,我寫過這樣的文字:

“這種停滞的害處在于,這邊是井底蛙眼中的天空極限。眼外便不再有天空,若井上是霧霾,那天空便從此與藍色失聯。”

所以,不能把鍋全部推給學校與教師,即便讀錯母語發音情有可原,事後也應多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在相當一部分人那裡,他們讀錯發音的根源在于他們不重視傳統文化,試問,我們應當為這些不重視文化和知識的懶惰者去修改文化和知識嗎?即便我們能幫助他們在此一時不至于“繼續犯錯”,也斷然無法估量他們的下限假以時日會掉到何等深淵裡。

漢字發音标準表(堅持發音與修訂發音)7

漢字發音标準表(堅持發音與修訂發音)8

再來談談我自己的例子。

記得有次我與編輯商量,我文章中偶爾出現的生僻字,其實不應當标注讀音。細心的編輯不解,我給出了這樣的解釋:讀者如果不認識,自己去查,反而多認識了一個字。加上讀音後,讀者瞥一眼就知道怎麼念,有可能就不想知道它是什麼意思了,反而阻礙了求知。

比如“匕鬯不驚”的“鬯”,看書的時候偶然看到,因為不會念音,就更談不上對字與詞的理解。查了之後才知道,匕和鬯都是古代宗廟的祭祀用物,這個成語被用來形容軍紀嚴明,所到之處百姓安居、宗廟祭祀都能照常進行。後來又知道了一位中國作家叫劉以鬯,這個字不僅會念了,也徹底記住了。

另一個例子,則是我寫作想到一個字,但既忘了讀音,又忘了寫法,隻大緻記得它與兵亂有關,組成部分有“火”字。我去問了一位深谙此道、文(經史子集)武(内外拳術)兼修的朋友,隻是描述了一個大概,他便告訴我那個字為“燹”。

這類熟稔古音、生僻字與傳統文化的人,如今雖是國人中的極少數,但是正是由于他們的存在,我們這些“大多數”才能時刻察覺自己的不足,而非心安理得地沉浸在夜郎自大的積澱自許中,終日誇誇其談、不可自拔。

胡适之說過,看過的書越多,就越覺得自己淺薄,我想正确發音的必要亦同此理。如果所有被讀錯的音節不再重要,那麼後面不再重要的,一定不止是音節。

雖然莊子認為“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随無涯,殆已”,然而,高尚的理想之所以有價值,不在于它能在真實的人生中完全實現,而在于有此理想,人間秩序的境界得以提升。

漢字發音标準表(堅持發音與修訂發音)9

漢字發音标準表(堅持發音與修訂發音)10

至于說堅持原音是否有做魯迅筆下孔乙己的嫌疑,我認為是不存在的。認為“異讀之音完全可以去大學中文系再去學”的評論者,他們強調的是“專業”,而我更看重的是“公共”。

專業與公共,同樣不矛盾,不僅可以并行不悖,而且還能相得益彰,但這隻是理論層面的。實際層面呢,大家想一想,今天有那麼多人把讀音讀錯,是專業的部分沒做好還是公共的部分沒做好?毫無疑問,大學裡多的是“擅使茴香豆四種寫法”的教授們,但他們的研究與社會基本不産生任何連接,他們的資質與威望也不再由廣泛的有教養的讀者通過反饋和關注而授予。顯而易見的是,我們的文化生活欠缺的不是專業,而是公共。

中國還有一個成語,叫文以載(zài)道,如果連文字的讀音都“自身難保”了,“載道”便愈發有成為僞命題的趨勢。我相信,文以載道同樣需要全社會的合力,它不隻是文人的事、專業的事。

漢字發音标準表(堅持發音與修訂發音)11

  • 作者:90後,金牛座,秦朔朋友圈專欄作者。

漢字發音标準表(堅持發音與修訂發音)12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 圖片 | 視覺中國 」

漢字發音标準表(堅持發音與修訂發音)13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