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末期,在我國的西域曆史上發生了一件具有重要意義的事件:原來居住于鄂爾渾河(今蒙古中部偏北,蒙古國最長的河流)流域的回鹘[hú] 人大批遷入西域,使西域的民族成分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回鹘”,原本叫作“回纥[hé]”,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三世紀遊牧于漠北蒙古高原的丁零人,是我國古老的民族之一。
回纥作為一個遊牧部落,他們逐水草而居,活動在仙娥河(今蒙古色楞格河)、昆河(今蒙古鄂爾渾河)和獨洛河(今蒙古土拉河)流域一帶。回纥部落主要由9個部落聯盟組成,通常總稱為“九姓回纥”。
唐朝初年,回纥歸屬于薛延陀部。630年,唐太宗李世民派大将李靖率領唐軍與回纥、薛延陀一起,推翻了東突厥政權。
646年,回纥又配合唐朝軍隊,平息了薛延陀的叛亂。回纥首領吐迷度擔心自己在各部還沒有絕對的威信,這樣下去也會像薛延陀一樣在短期垮台,于是,他去長安朝見唐太宗,請求在其統治地區内設置唐朝的官吏。唐太宗很高興地接受了吐迷度的要求。
647年,唐朝在回纥當時居住的中心地帶——從鄂爾渾河道金山(阿爾泰山)以東,按照唐朝的行政區劃制度,實行府州制度。以回纥部為瀚海都督府,委任吐迷度為懷化大将軍、瀚海都督。都督以下又任命了刺史、長史、司馬等官,為數竟至數千人。
唐朝政府派大臣李素立為燕然都護,統率瀚海等六個都督府和七個州。從此,回纥地區正式成為唐朝直接管轄下的一個行政區域。
八世紀中期,回纥與拔悉密、葛邏祿部一起反抗突厥,并于744年取代突厥,在蒙古高原建立漠北回纥汗國。
回纥汗國的第一代可汗為藥羅氏族出身的骨力裴羅,唐朝任命他為奉義王,冊封為“骨咄祿毗伽阙懷仁可汗”,簡稱“懷仁可汗”。
此後,回纥與唐朝政府一直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保持着十分親密的關系。骨力裴羅死後,其子磨延啜繼位,是為葛勒可汗。磨延啜分封其二子統治汗國的東、西兩部分。
755年,唐朝發生“安史之亂”,唐玄宗倉皇出逃,長安陷落。太子李亨在靈武即位,是為唐肅宗,回纥應唐肅宗的請求出兵幫助平定叛亂。
757年,回纥王子葉護率軍援唐,與唐将郭子儀合兵進攻長安,把長安、洛陽從叛軍手中奪回。
758年,唐肅宗把甯國公主嫁給葛勒可汗,同時封他為“英武威遠毗伽可汗"。此時,唐朝與回纥的關系非常密切。
788年,回統武義天親可汗上表唐朝政府,請求把“回纥”改稱為“回鹘”,取“迅捷如鹘然”之意,即回纥人都如鹘鷹一般輕捷勇猛,唐朝政府同意了這一請求,并冊封可汗為“淚咄祿長壽天親毗伽可汗”。
鑒于回鹘與唐朝的親密關系,使回鹘有很多商人長期居住在長安等地,從事貿易活動。
唐朝先後把三個公主嫁給回鹘可汗,每次公主出嫁都會帶去大批珍貴财物、書籍、工匠和随從人員,這樣就把漢族的先進文化和生産技術也帶入了回鹘地區,使回鹘的社會生活發生了變化。
回鹘還仿照漢族的建築藝術修建了“公主城”、 “富貴城” 、“可汗城”、 “可敦城”等。回鹘還采用唐朝的開元曆法,直到回鹘西遷以後還在使用。
回鹘汗國本來是靠武力征服建立起來的,它賴以生存的支柱就是強大的武裝力量,當汗國處于上升階段,其所轄的各個遊牧民族,迫于強大的武力威懾,不得不臣服。
但是,當回鹘汗國的可汗不時的更替,往往使得其境内的遊牧民族随之改弦更張,作出抉擇,他們的利益往往得不到有效的保障,使汗國所屬的諸遊牧部族有了遷離的意向。
九世紀30年代末,連續幾年的風雪災害和瘟疫嚴重地破壞了回鹘的經濟,再加上統治集團的内讧和鄰族的侵襲,回鹘汗國迅速分崩離析。
840年,回鹘的渠長(将軍)句祿莫賀勾結黠戛斯部攻陷回鹘可汗城,殺死可汗,毀壞城郭,掠走财富,立國近百年的回纥汗國在天災和人禍的雙重打擊下,終于滅亡了。
于是,回鹘除一部分向南遷徙與漢族和其他民族逐漸融合外,其餘的分成三支西遷。
一支遷到甘肅河西走廊的瓜州、甘州、涼州等地,曆史上稱為河西回鹘((甘州回鶴),河西回鹘在元代稱為撒裡畏兀,明代稱撒裡畏兀兒。他們和當地的蒙古族、漢族等長期相處,相互融合,發展成現在的裕固族。
一支西遷到蔥嶺以西,稱蔥嶺西回鶴。其在原北庭、安西兩大都護府所轄地區的西部,包括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的廣大地區;940年,這支回鹘建立了強大的喀喇汗王朝,并向東發展勢力,進入今新疆的西南部,并在龜茲一帶與西州回鹘相對持。
一支西遷到吐魯番盆地,稱高昌回鹘或西州回鹘。這是回鹘西遷最主要的一部分。866年,這支回鹘在首領仆固俊的率領下,自北庭出擊,打敗了當時稱霸西域的吐蕃, 收複西州、輪台等地,建立西州回鹘政權,西州,就是原來的高昌國。
高昌回鹘人和蔥嶺西的回鹘人在進入西域以後,與西域原來的土著居民長期相處,逐漸融合,遂形成“維吾爾族”,成為今天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主體民族。
本文參考自:《西域春秋》、《新疆兩千年》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