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種類千奇百怪,光是常見病就有幾百種。中醫裡有一句話叫“治病但求其本”,也就是說,隻要找到了産生疾病的本源,不管疾病如何變化多端。皆“萬變不離其宗”,盡在掌控之中。
那麼,疾病的“本”是什麼呢?或者說,人為什麼會生病呢?就在于我們體内有三樣東西:濁氣、濁水、濁物,它們是緻病的三大根源。
艾灸到底要灸出什麼?
《灸法醫鑒》是這樣介紹艾灸作用的:溫經通絡、祛濕散寒;升陽舉陷、回陽固脫;消淤散腫、拔毒洩熱;預防疾病、保健強身。
在這裡面,濕、寒、淤、腫、毒、熱,都歸屬于“三濁”(濁氣、濁水、濁物)。所以,說到底,艾灸就是要把我們體内的“三濁”灸出來,隻有把它們灸出來,艾灸才算真正發揮了作用。
1、濁氣
濁氣是相對于清氣而言的,清氣是正氣,而濁氣是廢氣,必須排出體外。
比如你跟别人吵架生氣,或者有事兒悶在心裡生氣,就是濁氣。很多女性朋友經常覺得小腹脹脹的,很可能就是腸道内充滿濁氣了。
《黃帝内經》曰“百病生于氣”,濁氣堵在心窩就會胸口憋悶,堵在腦袋中就會頭暈眼花,堵在胃部就會胃脹胃痛。
濁氣雖然是氣,但是卻阻礙氣血正常運行,極易在體内郁結成塊。因為氣滞必血瘀,血瘀的地方多了,必然會表現出各種症狀,如肝膽病、腎髒病、高血壓、心髒病甚至腫瘤等。
很多初期艾灸的朋友,艾灸後第一反映就是打嗝多放屁多,也就是排氣多。這個其實就是艾灸在排出體内濁氣,因為中醫認為一個健康的機體循環就應該是清氣上升滋養心肺,濁氣下降排出體外。
此外,當瘀積的濁氣往外排時,還會出現煩躁易怒、悲傷、委屈等情緒變化,有時肝膽區和反射區還會酸痛。這些都是排病反應,是好事兒。
2、濁水
濁水就是濕濁。老愛吐痰的人,就是因為體内濁水太多。濁水對人體的危害很大,它若竄到腿上就是水腫,竄到皮膚表面就是濕疹,竄到頭部就導緻暈眩症。濕濁遇肝火則化痰,逢脾虛則腹瀉,所以必須及早清除,否則遺患無窮。
說到排濁水,就不得不提艾灸後出水泡。大家如果仔細觀察,就可以發現艾灸後水泡内的膿液顔色是不同的,顔色越黃,說明濕濁越嚴重;如果顔色淺隻是表明單一的寒症。另外,有些人艾灸後會出一身大汗,感覺貌似“虛脫”。其實這也是排濁的一種狀态,排的都是髒腑、血液和細胞裡的濁水。
此外,有些灸友還常見出疹子、出水泡、嘔吐、痰涎、腹瀉,比如水樣稀便,粘稠大便,有時還會出現四肢乃至全身浮腫的情況。這些都是排濕的常見現象。
3、濁物
濁物是實濁,主要指宿便。宿便堆積體内會使身體慢性中毒,導緻人體抵抗能力迅速衰退,不光五髒六腑受到侵害,還會影響“面子”工程。可以說,宿便是女人衰老的重要殺手,決不能輕視。
由于便秘情況不同,艾灸過後,宿便的排出時間也不盡相同。有些頑固性便秘患者,甚至要堅持艾灸1個月甚至以上,才能逐漸排出宿便。宿便大多又幹又硬,有些灸友甚至會出現痔瘡出血。
如何借助艾灸排出“三濁”?
1
排濁氣
腎精不足,氣的推動、溫煦、防禦、固攝和氣化功能就會減退。所以,溫腎扶陽是排濁氣的根本。艾灸扶陽固本,升清降濁,是很好的排濁療法。艾灸可以使濁氣下降,降于湧泉穴,升至百會穴。為啥灸完總會打嗝放屁?其實濁氣就是通過這種方式排出。
【艾灸穴位】:脾俞穴、腎俞穴、神阙穴、命門穴、湧泉穴。
2、排濁水
脾主水濕代謝,身體裡的水液,包括食物營養物質中的液态物質,都要靠脾來運化,而後輸送給各個髒腑,如尿分配給膀胱,汗分配給肺。如果脾的運化功能正常,就能防止水液在體内滞留成痰濕等治病因素;反之,就會濕濁内生。内生之濕多因脾虛,因此排濁水,健脾祛濕是關鍵。
【艾灸穴位】:陰陵泉穴、血海穴、脾俞穴、承山穴、豐隆穴。
3、排濁物
排濁物需要辯證調理,因為宿便有兩個原因導緻:一是實性便秘導緻,一是虛性便秘導緻。
實性便秘主要與素體陽盛、飲食不當、氣機郁滞等有關,比如,素體陽盛,也就是身體長期陽氣偏盛,體内極易積熱上火,火在大腸就會導緻腸道燥熱,大便幹結;虛性便秘主要與氣虛、陽虛有關,它們導緻大腸運行無力,氣機傳導失職。
艾灸排濁物必須分清虛實,一般而言,由實性便秘導緻的宿便以清熱去火、消食導滞為原則,由虛性便秘導緻的宿便以溫陽益腎、補益氣血、滋陰潤燥為原則。
【艾灸取穴】:大腸俞穴、天樞穴、支溝穴、上巨虛穴。
“艾”心提示:
中醫認為,女人由于其天生的生理特點,體内極易瘀積“三濁”,不把它們及時排出,看上去比同齡人老10歲!所以,這也是我們推薦女性朋友多艾灸的重要原因。
劃重點:掃碼有驚喜,專業大咖一對一指導艾灸問題,還可免費領取小白速成大咖攻略寶典,手把手教你養生。
掃碼領取福利
(部分内容來自網絡,侵删)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