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文化史上的内容非常的繁雜。從戰國時代的百家争鳴開始,就形成了多個文化流派。在兩千多年的文化史上,留下了濃厚的曆史印記。長期以來,儒家佛家和道家三教合流是中國古代文化史上非常重要的發展趨勢和文化現象。
相比儒家在古代被奉為正統思想,佛家是來自國外的文化傳播,道家思想可謂是我們國家最原汁原味的文化體系。從老莊哲學發端開始,雖然曆史上極少有哪一個朝代真正把道家思想作為立國之本,但是卻并不妨礙它在幾千年的文化傳播當中占據重要的地位。至少延續幾千年,從未斷層。
而且曆史上關于道家文化也形成了很多的神話故事傳說,影響着一代代的中國人。其中最有名氣的可謂是八仙過海。這不但是一個神話故事,而且還形成了成語、歇後語。一直到今天,在中國文化體系當中依然非常常用。
今天我們所談到的這首唐詩,就是一首以牧童為主題的古詩。在這首古詩當中,我們能夠看得出其中田園牧歌般的精神世界。更值得注意的是,這首古詩的作者乃是八仙之一。
草鋪橫野六七裡,笛弄晚風三四聲。歸來飽飯黃昏後,不脫蓑衣卧月明。古詩題目是《牧童》,作者是唐代詩人呂岩,也就是呂洞賓。
在這首古詩的前兩句,“草鋪橫野六七裡,笛弄晚風三四聲”,我們能夠看得出其中運用了多個數字,“六七裡”、“三四聲”,展開在我們眼前的就是一幅充滿田園牧歌般的美麗的意境世界。
尤其是這首古詩當中的第一句,很容易讓我們想起天蒼蒼,野茫茫。這是一個宏大的場面。此後的這一句唐詩,是從聽覺來描寫所看到的意境世界。晚風當中牧笛聲聲,悠揚悅耳,帶給人們以輕松閑适的感受。
所以前面的這兩句唐詩,顯然就是從視覺和聽覺兩個方面來概括所看到的場景。也是為後文當中主人公的出出現做好鋪墊。果不其然,第三句“歸來飽飯黃昏後”就寫牧童吃飽了飯以後,就已經是黃昏時候。
第四句更是非常精彩,“不脫蓑衣卧月明”描寫牧童休息的情景。以地為床以以地為床以天被、為帳篷。周圍乃是一片蒼茫大地,牧童和老牛在一起,就是他生活的全部,躺下來看到天空一輪明月。
這是一幅多麼精彩的畫面。這是獨屬于中國文學所表達的場景,就像是一幅恬淡的水墨畫,讓我們的心靈在這裡感受到一份安甯。
作為八仙之一,呂洞賓在他的詩歌當中,顯然有着濃厚的道家思想。所以在這首唐詩當中,表現出了詩人内心世界對于自然生物,表現出了詩人内心世界對于自然生活的向往。
我們來看呂洞賓的人生經曆,同樣也是經曆科舉不利。既然在仕途上無法獲得長進,那就在歸隐當中尋求生命的真谛。而後他最終羽化而登仙。
這一首唐詩是呂洞賓流傳下來為數不多的作品之一。卻讓我們能夠感受到他的精神世界和人生追求。也讓我們能夠更加懂得道家文化道家文化之于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價值和意義。
本文圖片全部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感謝圖片原作者對本文的貢獻。如有侵權,請聯系作者删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