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遊民到底是幹什麼的?”
“數字遊民就是自由職業者嗎?”
“斜杠青年是不是也是數字遊民?”
“數字遊民是淘寶客嗎?”……
自打開辦數字遊民部落之始,就經常被問到一些類似的問題,為了澄清各種概念,我決定鬥膽根據個人認知寫一篇澄清貼,力求一篇文章為大家把各種相關名詞解釋明白。
數字遊民
首先,要準确理解”數字遊民“這個詞,就必須要強調:它是一種生活方式,而非一種職業。數字遊民一詞直譯自英文詞組”Digital Nomad“,在英文中”Digital“的意思是數字或數碼的意思,其引申含義即為互聯網,而”Nomad“則泛指居無定所的遊牧民,因此它的另外一種比較流行的翻譯是”數字遊牧“,我之所以沒有選擇”數字遊牧“這個翻譯有三點原因:1.數字遊民是被各種百科和Wiki認可的更為主流的翻譯方式;2.從詞性角度來看,”Nomad”這個詞在英文中是個名詞,而“遊牧”在中文中則是一個動詞,因此直接用動詞來代替名詞這種翻譯方式也是不準确的;3.在”Digital Nomad”這個詞中“Nomad”使用的是其更為通用的引申含義,即“a person who roams about without a fixed route or destination”,而并非特指放羊的遊牧民族,因此用遊牧這個含義層面略窄的詞放在這裡也是不合适的。此外我還見過有人把這個詞組翻譯成“遊牧工作”的,這就更加跑偏了。再強調一次,“數字遊民”不是一種工作,而是一種生活方式。
搞清楚了數字遊民這個詞的含義我們就不難解釋數字遊民到底是幹什麼的了,在我看來,無論任何職業或者生意,滿足兩個條件即可:1.完全依靠互聯網創造收入。2.通過完全依靠互聯網創造的收入實現地域不受限的生活,即所謂的location independence。滿足了上述這兩個基本條件的人理論上都可以被稱為數字遊民。請注意,location independence并不代表你就得一直得換地方住。很多人非常慣性地将數字遊民和一直在路上旅行的背包客等同起來其實也是錯誤的理解,甚至有人覺得那種在路上練攤兒的長期旅行者也算是數字遊民,這都是不準确的理解。換句話說,數字遊民們有随時換地方的選擇,但是并不代表他們就一定得經常換地方生活。我們看到真正資深的數字遊民都會選一個地方作為基地(base),然後在1-3年或者更長的時間在這個地方及其周邊進行沉浸式的生活與慢旅行,這是一種跟打卡式旅行完全不同的旅行體驗,也是作為一名數字遊民最大的福利之一。
我們同時需要考慮到的一點是,并不是所有實現location independence的人都一定是數字遊民,比如說一個人坐擁10套房産,隻靠收租就可以過日子,那他同樣可以實現跟數字遊民類似的自由生活方式。再舉個例子,我去年在色達旅行時候碰到一個四川老大爺,他是專門遊走于全國各地的茶館給人掏耳朵為生的,這樣的行走江湖的手藝人也擁有location independence,但是他們卻不是數字遊民,因為他們的職業裡并不含有任何“數字”的成分。
自由職業
接下來說說自由職業,一個最容易跟數字遊民混淆在一起的詞。其實我們上面在談到掏耳朵的老大爺的時候已經觸碰到了這個概念,這位老大爺其實就是一名标準的自由職業者。我們可以将自由職業和數字遊民看成兩個部分重合的大圓,并不是所有的數字遊民都是自由職業者,也并不是所有的自由職業者都是數字遊民,而隻有那一部分通過互聯網創造收入的自由職業者才能被稱作數字遊民。
很多數字遊民一開始都是從做freelance做起的,例如各種自由撰稿人,簽約攝影師,以及Upwork上個各種碼農,營銷人員,助理類,翻譯類工種。但是也有相當一部分數字遊民其實是創業者,而他們之中又以内容創業者居多,因為”内容“這種非實體商品非常容易通過互聯網進行交易和流通,并從中産生收入。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說在中國數字遊民的春天即将到來,因為人們為虛拟内容付費的習慣逐漸被養成了,支付渠道也被微信和其它移動支付平台打通了。知乎live,得到專欄等内容産品的興起就是最好的佐證。而在西方,由于相關法律健全以及人們的版權意識普遍較高,數字遊民生活方式的發展壯大要比我們早了好多年。
網紅
現實情況是,在中國目前有很多收入頗豐的網紅,他們也是數字遊民嗎?我認為絕大部分不是,因為他們隻做到了數字遊民定義裡的第一條,即完全依靠互聯網創造收入,而沒有真正地去享受由此而帶來的location independence。也就是說,他們隻做到了”數字“,而沒有做到”遊民“,跟傳統意義上的SOHO并沒有本質區别。為此我也曾經特地寫過一篇帖子,名為“如果PAPI醬是一名集美貌與才華于一身的數字遊民”來探讨這個現象。而我本人創辦數字遊民部落的一大初衷就是要提高人們的awareness,讓朝九晚五的人們知道可以通過互聯網賺錢來創造自由,讓已經在互聯網上賺錢的人知道,這個世界,其實很大。
同時大家應該明白的一個道理是,并不是隻有坐擁幾百萬粉的網紅才能在互聯網上賺錢,具體原因請參考我最近翻譯的一篇網絡神文:“1000個鐵杆粉”。
斜杠青年
斜杠青年(Slash),其實我一直都不太确定這是一個西方舶來的概念還是我們中國人自己創造的概念,因為我并沒有在英文出版物上看到過這個詞,而它在國内卻異常火熱。通過閱讀相關文章和公衆号,我的理解是,斜杠青年的主旨在于讓年輕人通過工作之餘的閑暇時間學習多門技能,從而擁有多重身份,并在此基礎上創造出工資之外的額外收入。這其實跟我之前介紹過的數字遊民大咖Chris Guillebeau在其暢銷書《100$ Startup》中提到的所謂“side hustle”概念頗為類似。著名的互聯網創業guru - Ramit Sethi也推出過一個名為“Earn1K”的課程,其實講的也是這個理念。
在我看來斜杠青年是一個過渡概念,年輕人對于斜杠身份的追求其實從很大程度反映了他們對生活現狀的不滿:亦或是做着自己并不喜歡的工作,亦或是工作賺的錢不夠自己花,真正成功的斜杠會逐步将自己的“side hustle”打造成為自己主要的收入來源,并華麗地炒老闆的鱿魚,成為一名成功的創業者或者數字遊民。而不成功的斜杠則會逐漸被工作和生活的重負壓倒喘不過氣,最終被迫放棄自己的多重身份,仔細想想是一件非常可悲的事情。
淘寶客
淘寶客是指那些通過淘寶聯盟賺取推廣分成的人,淘寶聯盟說白了就是淘寶的Affiliate Program(推廣分成項目),關于affiliate program的模式詳解我之前寫過一篇文章:“年入百萬美金的網絡被動收入布道師PAT FLYNN(含被動收入模式詳解)”。據我所了解,目前在淘寶客們賺錢的最主要模式還是想辦法拉大量人進QQ群或者微信群,然後再用各種推廣鍊接不停地轟炸群裡的人。的确有人通過這種方式賺到不少錢,但是我覺得這種方法太不優雅了,也不具有持續性。
通過Affiliate program創收我覺得最好的方法還是找準一個細分領域,通過持續不斷輸出高質量内容形成意見領袖(KOL),最後通過給出鍊接導購的方式來獲得分成,實現變現。但是目前在國内做affiliate marketing有一個最大的劣勢在于優質的推廣分成項目太稀缺,特别是類似于clickbank一樣的内容類産品affiliate平台。畢竟基于實體商品的affiliate program的分成額度一般都太低了,例如亞馬遜associate上絕大多數産品的傭金隻有可憐的2%。相信随着内容創業的逐步發展,國内也會湧現出一些更為優秀的,覆蓋面更廣的推廣分成計劃。
結語
以上就是我本人對于數字遊民核心理念和各種易混淆概念的解釋,希望能夠幫助你有效消除腦中的各種關于數字遊民這個概念的黑人問号。
本文系數字遊民部落原創,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如需轉載請聯系作者授權。
數字遊民部落緻力于推廣目前在全世界日益流行的數字遊民(Digital Nomad)生活方式,和Lifestyle Design的方法和理念。
數字遊民部落官網:JARODISE.COM
數字遊民部落(ID:SZYMBL)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