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科技

 > 手機進化史全面屏

手機進化史全面屏

科技 更新时间:2025-05-05 14:42:26

在過去的2016年,我們拆解過30多款手機,其中包括蘋果iPhone 7,三星S7edge等一線大牌的旗艦,也有不到千元的主流性價比機型。當總結了這一年國産手機與外國産品的發展境況以後,我想對于大家來說,最重要的發現就是看到了國産手機在ID(industry design工業設計)設計方面的進步以及差距。

手機進化史全面屏(在16年手機ID設計的全球戰争中)1

■我們為什麼要了解手機的ID設計

首先,先問大家兩個簡單的問題,希望所有讀者能夠在心中将答案快速的說出來:

問題一:你認識的國外手機廠商有哪些?

問題二:你認識的國産手機廠商有哪些?

同樣的問題,我已經問過身邊的很多人,大家對第一個問題,普遍回答的就是蘋果,三星,然後想片刻才會想到LG,Sony,夏普等,但基本上數量屈指可數。不過當一提到國内廠商時,答案就五花八門了,“中華酷聯”不必多說,魅族,錘子,OPPO,vivo等都是耳熟能詳的品牌。這些國産品牌的影響力,與五到十年前國内手機廠商普遍冠以山寨機廠商的年代已經截然不同,

手機進化史全面屏(在16年手機ID設計的全球戰争中)2

盡管不願提及,但國内廠商的确有一段“輝煌”的山寨史(圖片來自網絡)

但盡管如此,我還是經常會在一些文章裡面,看到有些網友抱怨某些國産廠商“低配高價”,“不禁用”,“把老技術冠以黑科技之虛名”等等。造成這些觀點有些是因為廠商的确做的不夠好,但也有一些我認為是因為我們并沒有真正了解這些産品。而手機的ID設計由于很少被廠商以及媒體提及或者介紹的很淺,所以難怪有些網友會不了解。

那麼什麼是ID設計?外觀設計,内部架構設計,散熱設計,以及電路排布的設計,這些都在手機ID設計的範疇裡。由于這是一門很深奧的學科,筆者由于能力所限,所以隻講在過去的拆解過程中,我所看見的,以及我的觀點,在本文中跟大家分享,歡迎指正。

十年前,蘋果以一塊大屏幕替代實體鍵盤的iPhone翹動了智能手機市場的黃金屋,諾基亞,黑莓正大紅大紫。那時,國産手機還不成氣候,由于技術實力不足,它們多以高仿國外的熱門機型作為賣點。然而十年後的今天,iPhone的外觀已經兩年沒有大的變化了,LG,Sony的産品少有耳聞,黑莓,諾基亞幾乎銷聲匿迹......而如今的國産手機,似乎總能嗅到行業發展的趨勢而先發制人。

■外殼材質

手機進化史全面屏(在16年手機ID設計的全球戰争中)3

手機進化史全面屏(在16年手機ID設計的全球戰争中)4

iPhone7 Plus的正面外觀與上代相差無幾,僅背部攝像頭以及配色有了明顯變化

首先,我們先來說說材料方面,這裡的材料指的是機身外殼的材質。iPhone由于在六代時出現了機身強度不足而導緻的彎曲門,所以自6S開始便采用了7000系列鋁合金材質,硬度有了明顯提升。不過iPhone7材質并沒有突破,兩段式曲線天線的設計作為為數不多的變化,卻被魅族Pro 6提前采用;攝像頭的火山口式外觀更多是為了規避比上一代更突出的事實,最多隻能算是不影響視覺美觀;好在新的亮黑配色挽救了鮮有改進的外觀。要知道它比其它配色要多好幾道工序才得以實現。也難怪至今,依然沒看到國産手機實現同樣的工藝,不過,小米Mix的黑色陶瓷外殼卻讓亮黑iPhone少了幾分銳氣。

手機進化史全面屏(在16年手機ID設計的全球戰争中)5

HUAWEI Mate 9 ——PORSCHE DESIGN

不過要說把全金屬機身做到B格滿滿,那我至今隻服華為,華為Mate 9發布于16年底,一個一向喜歡悶聲發大财的廠商,突然發布了一款萬元手機,的确讓人目瞪口呆,全金屬機身采用拉絲工藝,并通過表面鍍膜來提升視覺效果以及觸摸感受,雖然工藝并不新穎,但你又說不出哪裡有瑕疵,似乎一切都剛剛好。仔細想想,在如今遍大街iPhone的社會裡,兜裡揣着一部即印着可樂标,額頭還紋着PORSCHE DESIGN的手機,心裡就會有一種“就要做自己”的踏實感,不然你真的很難找到理由買這款手機,不是嗎?

另一大熱門材質無疑就是玻璃,這種機器正反面均使用玻璃材質,以前iPhone4和5時代均用過這種設計,但後來當蘋果玩膩了這種設計回歸金屬一體成型機身之後,三星卻将這種設計發揮到了極緻,在S系列手機中打造出具備鑽石般光澤的玻璃機身,甚至還在玻璃的工藝上玩兒起了花活,曲面玻璃的出現仿佛讓消費者看到了未來科技,正如三星的那句廣告“NEXT IS NOW”。消費者的青睐讓三星在S7以及Note 7都采用了這種設計,并在細節上雕琢的更極緻。

手機進化史全面屏(在16年手機ID設計的全球戰争中)6

榮耀Magic令我們又體驗到那種似曾相識的未來感

在國内,據我所知,榮耀8是最先采用這種具有鑽石光澤的玻璃機身,它發布于去年7月,定位中低端,避免與三星正面硬磕,是一個明智的選擇。然而我真正想說的卻是榮耀Magic,它的外觀設計不同于任何一部手機,優美的弧線,恰到好處的尺寸,再加上曲面屏以及各種先進技術夾持,令我們又體驗到那種似曾相識的未來感。相比于Mate 9的内斂,榮耀Magic則是興師動衆的張揚,代表了國産手機外觀工業設計的新高度。

■噴砂

在外殼工藝上,噴砂是一項對手感起到決定性作用的工藝,如今手機大多采用金屬材質,在陽極氧化過後,通常會采用這一工藝來提升手感與抗指紋能力。然而雖然它在衆多工藝中很不起眼,但想要達到理想的效果卻十分困難,例如噴砂材質的選擇,陶瓷噴砂的手感要比石英砂細膩很多,但成本也要高不少。

手機進化史全面屏(在16年手機ID設計的全球戰争中)7

圖片說明

在噴砂工藝上,iPhone無疑是标杆,經過幾代的改進,如今它的手感溫潤如玉,細膩入微,不易藏污納垢,但國産手機在這一工藝上也做了不懈努力,vivo采用锆陶瓷打磨X9系列手機,魅族Pro 6系列産品雖然沒有公布噴砂的材質,但官網介紹該機經過“上百次地調試噴砂速度和氣壓值,以及手機的擺放位置和移動速度”,事實上它的觸感能夠給人留下很好的印象。雖然噴砂工藝我們很難通過雙眼看出優劣,但觸摸起來好壞的差别是很大的,就像幾百的耳機和幾千的耳機,外觀看不出來,但聽一耳朵就能辨别出來好壞。

■屏幕

說到屏幕的工藝那可謂是五花八門,超窄邊框,曲面屏,2.5D弧面玻璃,全面屏,更别說目前已經普及開來的全貼合技術,但裡面的學問也不少,和噴砂工藝一樣,之間也是有好壞之分,例如16年已經在國産千元機普及開來的屏幕工藝——超窄邊框。

該技術讓屏幕與機身邊框靠的非常近,從而給人以視覺上的美感并提升屏占比。但是,由于屏幕與邊框靠得太近,那也就意味着會擠壓屏幕蓋闆與機身邊框之間固定材料的空間。在我拆解的過的手機裡面,就有幾款手機,用吸盤工具輕輕一吸,屏幕邊框便會翹起來,這讓人很擔心使用時間一長,邊框稍有形變屏幕便會開裂,稍沾一點水,機器就有短路報廢的風險。

但值得欣慰的是,雖然國産超窄邊框手機已經普及,但這一問題卻并不常見。然而,在目前國内廠商普及了超窄邊框開始探索曲面屏甚至全面屏時,iPhone到目前還不是超窄邊框。當然,看待事物不能片面的看,并不是說iPhone不具備這個實力,這裡面肯定有權衡,但對于消費者來說,他隻在乎自己在乎的,自己喜歡的才是硬道理。

手機進化史全面屏(在16年手機ID設計的全球戰争中)8

手機進化史全面屏(在16年手機ID設計的全球戰争中)9

手機進化史全面屏(在16年手機ID設計的全球戰争中)10

三款國産曲屏旗艦:華為Mate 9,榮耀Magic,金立M2017

在16年的末尾,國産手機的曲面屏型号出現了井噴,華為推出Mate 9,榮耀推出Magic,金立推出M2017,小米也終于在Note 2上把機身正面給“掰彎”了(一代是背面),前三款手機都誓有與曲屏鼻祖(三星,LG)的設計撇清界線的豪邁之情,分别朝着簡約,前衛,奢華三個不同的方向努力。當然,小米的突破在于價格。

■天線戰争

天線設計因為要考慮金屬的屏蔽,所以在不同材質的外殼上表現的形态不同。在蘋果發布iPhone 6以前,那還是較量誰玩弄聚碳酸酯最牛B的年代,那搶眼的“白帶”設計被很多人所诟病,但誰讓它是蘋果呢,消費者适應這一設計的速度和國産廠商跟進的速度一樣快,由于物理特性的制約,直到去年,這種白帶設計依然普遍,但其實業内一直在突破這一設計瓶頸。

在15年,業界普遍采取的做法是在金屬背殼的上下兩端各挖去一大塊窟窿,以供蜂窩數據,Wi-Fi藍牙等射頻天線收發信号,為了讓兩個窟窿不至于太難看,廠商一般都會選擇将不會屏蔽射頻信号的塑料材質覆蓋在窟窿處,表面噴塗與背殼顔色相近的金屬漆,以達到背部簡約統一的設計理念。其實這也是因為當時大部分國内廠商并不具備像iPhone那樣将所有的天線集中在白帶内部,而其餘部分全用金屬的實力。

手機進化史全面屏(在16年手機ID設計的全球戰争中)11

魅族Pro 6設計圖

然而,到了2016年,情況改變了。魅族率先在4月份發布了上下雙曲線天線帶,而該設計并不像把iPhone 6上面的上下各一條水平天線一刀切掉那麼簡單,因為這也就意味着機器内衆多的天線,都要通過這兩條細細的天線帶來收發信号。而更重要的是,這回蘋果成了追随者........

手機進化史全面屏(在16年手機ID設計的全球戰争中)12

OPPO R9s首次采用了微縫天線設計,弱化天線視覺上的存在感

在16年,消滅“白帶”的戰争中,還有一家國産廠商赢得了一場大的戰役,那就是OPPO。10月9日,OPPO發布了全球熱賣機型R9的升級版——OPPO R9s,該機外觀僅有細微改動,其中最引人矚目的就是首次采用了微縫天線設計,它讓一條寬度為1.5mm左右的傳統天線帶變成了三條寬度僅有0.3mm的“線”,此設計與魅族迎合整機線條的天線設計理念不同,它是通過弱化天線視覺上的存在感,令天線得以不再那麼突出,但二者最終的目的都是為了讓天線能夠更融入背殼的設計。就在OPPO 發布R9s的幾天後,三星也推出了采用微縫天線技術的産品。

外觀方面前文已經說了不少,接下來進入到機器的内部,來看看不常見的内部設計,也就是做工。我們将從兩個角度來觀察去年絕大部分手機的表現,并且在文章的最後一頁,有16年我所有拆過的手機的内部架構圖,大家也可以自行分析,評論裡分享交流。一款手機的内部ID設計分為結構設計以及架構設計,再細分還會有很多我就不一一介紹了。但ID設計的結果除了滿足功能性外,還需要考慮三防特性,散熱設計,元件布局等,甚至色調統一,是否美觀也越來越成為評價産品好壞的标準。

■三防設計

曾經,在我拆解的文章裡,會有網友有這樣一個誤區,就是普通手機的設計不用考慮三防,隻有三防手機才會考慮。這顯然是不正确的,當你的手機不慎跌落到你剛剛倒滿水的水盆裡,或者你淋雨時,從濕漉漉的衣服兜裡掏出手機時,發現手機自動關機,并帶着一股燒焦的味道,你會心安理得的接受這不是一部三防手機嗎?

手機進化史全面屏(在16年手機ID設計的全球戰争中)13

經曆了S6的斷檔,Galaxy S7的防水能力再度回歸

當然不會,所以三防設計幾乎是每個手機設計者都需要考慮的問題。例如在絕大多數手機的數據接口以及耳機接口等開孔較大的地方,都會設計一個密封圈來抵禦沙塵和液體。抛去那些專業做三防的品牌不說,在智能機時代,索尼Xperia系列手機自2012年堅持做三防手機至今。随後,三星S5跟進,但S6斷層,直到去年的S7系列終于又具備了IP68級别的防水能力。而 iPhone 7自去年也進入了防水手機的陣營,具備IP67的防水能力。

手機進化史全面屏(在16年手機ID設計的全球戰争中)14

iPhone 7的裸露電路采用點膠處理,在連接器四周設計有泡棉密封

通過拆解,我們發現雖然三星的S7系列的防水級别比iPhone7高一級,但是S7手機的内部裸露電路僅有部分采用點膠處理,排線連接器也沒有密封設計,也就是說一旦水進入到S7手機内部,發生短路的危險會比較高。然而,iPhone 7的機身開孔部位密封性不僅媲美三星S7,而且内部的裸露電路基本上都采用點膠進行了密封,不僅如此,所有的按扣連接器四周也都被密封泡綿包裹,也就是說,即便水進到了iPhone 7的内部,發生短路的風險也相對三星S7更低一些。

手機進化史全面屏(在16年手機ID設計的全球戰争中)15

在R9s的底部PCB上,可以看出裸露的電子元件均采用點膠處理,連接器四周包裹着防水泡棉

而我在16年所關注的主流國産手機中,除了專業做三防的樂目手機,還沒有一款官方承認的防水手機,不過令人欣慰的是,在OPPO R9内部,我們看到連接器以及機身的周圍已經包裹上了防水泡綿,但裸露在外的電路沒有處理,但當拆解它半年後的升級版R9s時,我們發現該機除了繼承前代三防特性基礎上,又在所有裸露在外的電子元件上實現了黑色的點膠處理,又将防水能力提升了一個級别。雖然我并沒有對該機進行浸水實驗,但不難推測它的防水能力較強。

手機進化史全面屏(在16年手機ID設計的全球戰争中)16

邊角沒有加厚的殼體很容易發生形變,破壞屏幕以及内部元件

值得一提的是,在拆解vivo以及一加16年推出的手機時,我也看到了機器内部的防水泡綿包圍密封以及連接器包圍密封。推測很快他們的防水工藝便會成熟,推出相應産品,并帶動整個産業向這個方向發展。 三防能力除了需要考慮防塵防水外,還有一個十分重要的因素就是防跌落能力,它主要通過對邊角以及邊框進行加厚處理來實現。不過這一設計幾乎在兩千元以上機型都會或多或少設計,所以并不具備太大可比性,但兩千元以下的機型則有一批估計出于成本考慮沒有采用這一設計。

■硬件散熱設計

隻有良好的散熱表現,手機才能夠穩定高效的運行。不過由于我們很難通過實驗來測試散熱能力的高低,所以也隻能從散熱設計的原理來分析。

手機進化史全面屏(在16年手機ID設計的全球戰争中)17

三星S7 edge的銅導管

手機進化史全面屏(在16年手機ID設計的全球戰争中)18

中興天機7的銅導管

自從高通發布骁龍810之後,很多手機廠商意識到了散熱設計的重要性。例如三星在S7系列手機裡面,就采用了銅導管散熱,它利用金屬導熱快的特性将主要發熱芯片通過導熱矽脂連接到銅導管以及金屬中框上,讓熱量迅速分散,并釋放,所以散熱能力十分強。在拆解中興天機7的時候,我們也看到了類似設計,并且銅導管的面積更大。

不過像iPhone 7這樣自信的将處理器上面貼上銅片,表面再覆蓋一層石墨散熱貼的做法并不常見,它的設計思路是将處理器的熱量從主闆以及表面的散熱貼上釋放出去,由于處理器在主闆正面,而主辦背面貼着金屬外殼,所以處理器可以間接将熱量傳遞給金屬背殼。但這種間接導熱的效率其實并不高。不過得益于對芯片以及軟件的優化,iPhone 7的發熱還是有口皆碑的。

手機進化史全面屏(在16年手機ID設計的全球戰争中)19

OPPO R9S主闆上面大面積的散熱矽脂

在國内,有些網友總吐槽OPPO和vivo的旗艦手機配備的處理器卻并不旗艦,而是選擇能耗比較高的處理器,相信這也是廠商從發熱的角度而做出的考量,在實際的拆解中,我也發現在它們的主闆上,幾乎看起來像點樣的新片表面都覆蓋了或多或少的導熱矽脂,将熱量傳導給中框的金屬防滾架。但有很大一部分廠商,甚至高端機型,也僅是在處理器以及閃存等核心芯片上才使用導熱矽脂,從原理來講,散熱效率肯定沒有大面積覆蓋導熱矽脂的機型散熱效率高。

■文章總結:面對現實,抓住機遇

在手機ID設計的全球戰争中,國産手機正以飛快的速度攻城掠地,力求在先進技術,先進工藝,紮實品質上能夠從行業的跟随者變成引領者。不過現實卻并不樂觀,手機行業的大部分核心專利與技術依然掌握在高通,三星,索尼等外國科技巨頭手裡,盡管銷量的提升能夠獲得更多話語權,但受制于人的局面還要繼續存在不短的一段時間。不過随着國家對半導體等高新技術行業發展的愈發重視,我相信聰明勤勞的中國手機的ID設計會越來越多的走向世界之巅。

手機進化史全面屏(在16年手機ID設計的全球戰争中)20

1 3T

手機進化史全面屏(在16年手機ID設計的全球戰争中)21

360N4s

手機進化史全面屏(在16年手機ID設計的全球戰争中)22

華為Nova

手機進化史全面屏(在16年手機ID設計的全球戰争中)23

華為P9

手機進化史全面屏(在16年手機ID設計的全球戰争中)24

酷派Cool1

手機進化史全面屏(在16年手機ID設計的全球戰争中)25

樂視樂Pro3

手機進化史全面屏(在16年手機ID設計的全球戰争中)26

樂視樂Pro 2

手機進化史全面屏(在16年手機ID設計的全球戰争中)27

魅藍3

手機進化史全面屏(在16年手機ID設計的全球戰争中)28

魅藍Note5

手機進化史全面屏(在16年手機ID設計的全球戰争中)29

魅族Pro6

手機進化史全面屏(在16年手機ID設計的全球戰争中)30

榮耀8

手機進化史全面屏(在16年手機ID設計的全球戰争中)31

榮耀Note 8

手機進化史全面屏(在16年手機ID設計的全球戰争中)32

榮耀V8

手機進化史全面屏(在16年手機ID設計的全球戰争中)33

三星S7edge

手機進化史全面屏(在16年手機ID設計的全球戰争中)34

小米Mix

手機進化史全面屏(在16年手機ID設計的全球戰争中)35

中興天機7

手機進化史全面屏(在16年手機ID設計的全球戰争中)36

中興天機Max

手機進化史全面屏(在16年手機ID設計的全球戰争中)37

iPhone 7 plus

手機進化史全面屏(在16年手機ID設計的全球戰争中)38

OPPO R9

手機進化史全面屏(在16年手機ID設計的全球戰争中)39

OPPO R9s

手機進化史全面屏(在16年手機ID設計的全球戰争中)40

vivo X6p

手機進化史全面屏(在16年手機ID設計的全球戰争中)41

vivo X7

手機進化史全面屏(在16年手機ID設計的全球戰争中)42

vivo Xplay5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科技资讯推荐

热门科技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