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聖母院
“哥特式”這個詞常常讓人聯想到神秘的家園,或者對黑暗美學有着濃厚興趣的現代人群,但哥特式建築風格在曆史上給建築環境帶來的東西卻恰恰相反。哥特式設計實際上是為了将更多的陽光帶入空間,主要是教堂,并促成了一些世界上最具标志性的建築的設計和建造。
聖丹尼斯大教堂
哥特式建築以哥特人命名,哥特人是一個遊牧的日耳曼族群,在 300 年代末和 400 年代初與羅馬統治作鬥争。人們普遍認為,他們的崛起标志着整個歐洲中世紀時期的開始。一旦哥特人掌權,在羅馬帝國的崩潰和新的神聖羅馬帝國從 5 世紀到 8 世紀的建立之後。盡管這群人并不以他們的建築壯舉而聞名,但“哥特式”這個名字卻被應用于近 1000 年後出現的教堂風格。這種風格最初是在法國實現的,與擁有厚牆的羅馬式風格不同在文化發展加速的時期,建築師和砌體工人有機會探索更複雜的結構元素。在政治上,這個時代的标志是和平與繁榮的時代,建築經過精心設計,并因此花費了一個世紀的時間來建造。
支持這些大型大教堂的創新結構元素将定義哥特式建築的美學。首先,這些結構的輕盈來自于尖拱的使用,尖拱借鑒了大約同時在西班牙建造的伊斯蘭建築。拱減少了其他結構元件上的壓力,因此使支撐拱的柱子變得更細長和更高——以至于柱子一直延伸到屋頂,形成拱頂的一部分。帶肋的拱頂變得更加複雜,并與 lierne 肋骨交叉成複雜的雕塑網,或者添加了稱為 tieceron 的交叉肋骨。
聖丹尼斯大教堂
由于牆壁的輕盈,精心設計的彩色玻璃馬賽克讓光線充滿空間,甚至在整個室内投射出五顔六色的圖案。哥特式建築也經常以石像鬼的形式裝飾。乍一看,許多哥特式大教堂很難辨别,但仔細閱讀會發現有意且非常有序的設計。
巴黎聖母院
提起哥特式建築,第一個想到的往往是巴黎聖母院。其巨大的玫瑰窗和較小的彩色玻璃特征、支撐高屋頂結構的飛扶壁以及俯視遊客的裝飾石像鬼是哥特式風格的真正典範形象。它于 1163 年開始建造,它的建造幾乎立即影響了當時建造的其他大教堂。将近 100 年後,在增加了額外的飛扶壁或支撐向外推牆壁的橫向力的拱形外部部分以支撐巨大的屋頂之後,它完成了。在一場不幸的悲劇中,巴黎聖母院的一部分在 2019 年着火了但目前正在進行仔細的修複工作。巴黎政府已承諾将在 2024 年奧運會前重新開放。
在建造了衆多哥特式建築之後,設計品味再次轉向參考古典時代建築的更整潔、更直線的線條。但是,由于所有風格在曆史上都有其遞歸波,對中世紀哥特式建築的迷戀在 19 世紀和 20 世紀被重新發現,當時美國的建築師開始設計模仿歐洲各地發現的大教堂的建築,讓位于“哥特式複興”。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