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知識

 > 統編七年級下冊語文短文

統編七年級下冊語文短文

知識 更新时间:2024-06-27 02:53:24
16.短文兩篇

1.了解“銘”“說”這兩種古代文體及其特點,積累文言詞彙,理解文章内容。

2.理解作者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達的高潔志趣。

3.學習古代仁人志士的高尚品格和情操。

第1課時 《陋室銘》

一、導入新課

在中國的諸多文化遺迹當中,有很多帝王将相的宮府宅邸,它們或者以豪華氣派讓人驚歎不已,或者以設計精巧讓人流連忘返。但有一處居所,它既小又簡陋,卻因主人的一篇銘文而傳頌千載。這就是唐代劉禹錫的“陋室”。下面讓我們學習《陋室銘》,一起走進“陋室”,走進劉禹錫的精神世界。

二、教學新課

目标導學一:了解作者,感知背景

1.了解作者及寫作背景。

劉禹錫(772—842),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夢得。有“詩豪”之稱。他熱心贊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對宦官和藩鎮割據勢力。革新失敗後,多次被貶。本篇是他被貶後寫的。

2.了解相關文學常識。

“銘”,原來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誡自己或者稱述功德的文字,後來發展成為一種文體。這種文體,形式短小,文字簡潔、押韻,内容上多有頌揚或鑒戒之意。陋室,即簡陋的房子。“陋室銘”就是通過對陋室的描繪和議論表達屋主人的心境和生活情趣。

目标導學二:分類積累,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然後提出朗讀中的疑難字句,教師組織同學們相互幫助解答。

2.聽錄音,學生小聲跟讀并找出韻腳。

明确:名、靈、青、丁、經、形、亭。

3.自主學習。結合工具書和注釋,初步疏通文句,将自己不理解的詞句标出。

(1)一詞多義

之無絲竹之亂耳(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

立性,不譯)

何陋之有(賓語前置的标志,不譯)

(2)詞類活用

①有仙則名(名詞作動詞,出名,有名)

②無絲竹之亂耳(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受到擾亂)

③無案牍之勞形(動詞的使動用法,使……感到勞累)

④苔痕上階綠(方位名詞作動詞,長到)

4.翻譯課文。

目标導學三:品味剖析,領悟意境

1.課文名為《陋室銘》,為何結尾是“孔子雲:何陋之有?”這是否矛盾?

明确:不矛盾。題目中的“陋”是書房的形陋。而結尾的“何陋之有”指隻要室中人品德高尚,房屋就不簡陋,緊扣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即這雖是陋室,但作為主人的“我”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簡陋了。

2.陋室不“陋”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呢?

明确:“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寫環境的清幽、雅緻,反映出室主人淡泊名利的志趣。“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寫朋友的賢良儒雅,反映出室主人高潔傲岸的情懷。“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牍之勞形”,寫生活的高雅脫俗,反映出室主人不為瑣事萦懷的心态。從居室環境之雅、交往人物之雅、情趣之雅三個方面寫陋室不“陋”。

3.文章主旨至“無案牍之勞形”已突出,意思似乎已寫盡,為什麼又寫諸葛廬、子雲亭呢?

明确:這是作者向深處開拓主題。采用類比,用曆史上諸葛亮和揚子雲的名室同自己的陋室相比,暗示他們居住的本也是陋室,隻因主人的才德而名揚天下,表明自己也有古代名賢的抱負和志趣。

4.文章起筆寫山水似乎與陋室不相幹,為什麼要這樣寫?

明确:古代傳說中,山中有神仙,這山就是名山;水中有蛟龍,這水就是靈水。作者在這裡運用類比的手法,意在說明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靈不在于深而在于龍,那麼室之陋與不陋,就不在于它是否豪華富貴,而在于主人的德行是否高尚。文章先用山水起筆,暗暗施墨,徐徐點題,如水流直下,水到渠成,十分自然地寫出陋室不陋的原因,即後文的“德馨”。

教師總結:本文在立意手法上托物言志。“托”的對象是“室”,表現的是作者不貪戀富貴榮華、淡泊名利、安貧樂道、重視自身修養的志趣。

目标導學四:寫作嘗試,拓展遷移

1.為進一步體會中國文人那種超脫紅塵的甯靜和寵辱不驚的恬靜坦然,可推薦學生閱讀以下篇目:陶淵明的《飲酒》、梁實秋的《雅舍》、李樂薇的《我的空中樓閣》。

2.仿寫一篇銘。

示例一:

交友銘

友不在多,知心就行。貌不在美,心仁則靈。斯是好友,唯吾真情。遭難舍身救,遇福共分享。彼此存信任,處事有默契。可以同生死,共患難。無争吵之亂耳,無猜忌之勞形。戰國廉蔺交,盛唐李孟情。好友雲:君交如水。

示例二:

奧運銘

國不在大,技高成名。人不在多,參與就行。斯是奧運,衆星如雲。隊員現絕技,教練出奇兵。場上争金牌,場下叙友情。可以破紀錄,論輸赢。有拼搏之雄姿,有交流之文明。東方雄獅怒,西方蒼鷹鳴。國人雲:看我奧運。

三、闆書設計

統編七年級下冊語文短文(部編版語文七年級下冊)1

第2課時 《愛蓮說》

一、導入新課

荷花也稱蓮花,它一直是中國畫家們喜愛的繪畫題材,也是曆來為文人墨客所稱頌的景物。李白的“涉江弄秋水,愛此荷花鮮”和白居易的“冷碧新秋水,殘紅半破蓮。從來寥落意,不似此池邊”分别抒發了詩人不同的感情。楊萬裡的“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别樣紅”則抒寫了滿湖荷花帶給人們的無盡喜悅。而宋代哲學家周敦頤在南康郡做官時,曾親自率領屬下開挖了一塊四十餘丈寬的池塘種蓮。他憑欄放目,觸景生情,寫下了贊美蓮花的傳世名篇《愛蓮說》。

二、教學新課

目标導學一:了解作者,熟悉文體

1.了解作者。

 周敦頤(1017—1073),字茂叔,谥号元,北宋哲學家,道州營道(今湖南道縣)人。

2.了解相關文學常識。

 “說”是古代的一種文體,屬于論說文的範疇。它往往帶有某些雜文雜感的性質。可以說明或叙述事物,也可以議論和抒發感情。通常借某一事物說明道理。

目标導學二:朗讀課文,分類積累

1.學生自讀課文,勾畫出難讀的字和難解的詞句。

2.讀準下面的字音。

頤(yí)  蕃(fán)  淤(yū)  濯(zhuó)

漣(lián) 亵(xiè) 鮮(xiǎn)

3.請一名同學朗讀課文,其他同學注意聽,指出這名學生朗讀中存在的問題。

4.自主學習,結合工具書和注釋初步疏通文句。

(1)古今異義

亭亭淨植(古義:豎立;今義:種植)

(2)一詞多義

水陸草木之花(結構助詞,的)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用于主謂之間,取

消句子的獨立性,無實際意義)

香遠益清(遠播)

可遠觀而不可亵玩焉(遠遠地)

濯清漣而不妖(形容詞,清澈)

香遠益清(形容詞,清芬)

(3)詞類活用

①不蔓不枝(名詞用作動詞,生藤蔓;生枝莖)

②香遠益清(形容詞作動詞,遠播)

(4)文言句式

①省略句。如: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出”後省略介詞“于”)

②判斷句。如:牡丹,花之富貴者也。(“也”表判斷)

目标導學三:理解内容,把握寫法

1.在作者看來,蓮花有什麼可愛之處呢?試用課文中的語句回答。

明确:蓮花的可愛之處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亵玩焉”。

2.上述可愛之處,突出了蓮花的哪些特點呢?

明确:這個長句,從生長的環境方面,寫出了蓮“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潔,“濯清漣而不妖”的莊重;從體态香氣方面,寫出了蓮“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香遠益清”的芳香;從風度氣質方面寫出了蓮“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亵玩”的清高。

3.我們知道了作者之所以愛蓮,不僅因為蓮花的姿态美麗,更是因為蓮花的高潔、莊重、正直、芳香、清高的品格。那麼我們該用怎樣的感情來朗讀這一個長句呢?

明确:敬佩、贊美之情。

4.師生共同朗讀這一長句,要讀出敬佩、贊美之情。

5.前面我們說過“說”這種文體偏重于議論,那麼《愛蓮說》這篇課文,哪一段偏重于議論呢?請找出直接議論蓮的句子。

明确:第二自然段對菊花、牡丹做出評論,表明愛憎。直接議論蓮的句子是“蓮,花之君子者也”。

6.君子是怎麼樣的人?作者将蓮比作君子,意在說明什麼?

明确:是品德高尚的人。作者把蓮花比作君子,由此可見他贊美蓮花的根本目的是贊美具有蓮花一樣的高尚品德的人。這種寫法叫作“托物言志”。“蓮,花之君子者也”這句話是全文的核心句。

7.文題是《愛蓮說》,而文中卻三次提到“菊”“牡丹”,這有什麼作用呢?

明确:襯托。第一次襯托,表現作者自己獨愛蓮花,與衆不同;第二次襯托,顯出蓮花的品格高出百花;第三次襯托,表現作者對追名逐利的惡濁世風的鄙棄。

8.“噫”是一個歎詞,表示感慨,引領下文對不同愛花人的品評。這三句話在朗讀時語氣應如何把握?(明确後齊讀這三句)

明确:第一、二句讀出感歎的語氣。第三句要讀出嘲諷的語氣。

9.齊讀全文。要求語氣舒緩,抑揚頓挫,富有感情。

目标導學四:拓展延伸,個性表達

1.讓學生說說自己最喜歡《愛蓮說》中的哪一句,并談談自己對這一句的理解。

2.将《陋室銘》與《愛蓮說》自讀一遍,比較兩者的異同。

明确:主題上,兩文都表現作者潔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愛蓮說》一文表達的是在污濁的塵世間保持自己清白節操的志向,《陋室銘》一文流露的則是作者安貧樂道的隐逸情趣。立意上,兩文均運用了托物言志的寫法。《愛蓮說》一文通過正面贊美蓮的形象來表達自己的高潔情操,《陋室銘》一文則采用反向立意的方式,隻字不提陋室之“陋”,隻寫陋室“不陋”的一面,用“不陋”來突出“德馨”。表達上,都采用了描寫、抒情、議論相結合的方式。《愛蓮說》一文對“蓮”進行人格化的描寫,《陋室銘》一文則通過具體描寫“陋室”恬靜、雅緻的環境和主人的高雅風度,表達自己高潔隐逸的情懷。

三、闆書設計

統編七年級下冊語文短文(部編版語文七年級下冊)2

統編七年級下冊語文短文(部編版語文七年級下冊)3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知識资讯推荐

热门知識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