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哪個人生下來就沒有出息,也不是長大後突然變得沒有出息,這都和他成長的環境、家庭教育密切相關,這些根源,幾乎都可以追溯到一個人的童年。
1、猶豫不決:謹小慎微的懦弱
英國著名博物學家托馬斯·亨利·赫胥黎曾說:“下定決心,果斷行動,并承擔後果。在這世界上猶豫不決成就不了任何事。”
孩子猶豫不決的背後,是沒有主見,不會選擇。
在我們身邊,很多孩子是不懂得選擇的,或者說,他們很少有選擇權。成長中,唯一的選擇是好好讀書,連穿什麼衣服都不用操心。
我們從不教孩子選擇,等孩子長大後,有了選擇的自由,在那些大事面前,他能選擇到真正想要的幾率有多大呢?
也許有的父母會說:“我接着幫孩子呗!”
可是,再萬能的父母,也無法拍着胸脯保證能做到一輩子都代替孩子去選擇。
生命的意義,往往就在于一次又一次地果斷抉擇。
2、拖延,計劃很豐滿,執行很骨感
在我們後台,咨詢最多的問題就是孩子磨蹭、拖延,我見過很多學生,最大問題也是拖延。
關于拖延和磨蹭,有的孩子是因為年齡,加上本身的内在節奏就比較慢,可以理解。
但對于有的孩子來說,卻變成了一個十足的壞習慣。
早上醒來躺在床上,能拖一分鐘是一分鐘;
期末考試,非要等到考試前兩天開夜車拼命看書;
寒暑假的作業,總是等到最後一天才開始補......
很多大四的學生,在寫畢業論文時将拖延發揮到極緻,正常情況計劃用一個學期寫完的論文,卻在截止時間前一個星期熬夜完成,内容質量可想而知。
對喜歡拖延的孩子來說,簡單快樂的事是第一位,最重要的事情反而被排到了最後。
這種做事的模式,換來的隻是短暫的愉悅,拖到後來,懶惰像雪球一樣越滾越大,随之而來的還有焦慮,最後事情也是敷衍了事。
3、三分鐘熱度:你的失敗大都源于半途而廢
關于三分鐘熱度,要麼是孩子真的沒有興趣,要麼是沒有耐心,不夠專注與堅持。
前一種情況很正常,如果是第二種情況,父母就要重視了。
我有個朋友,将孩子送到了小提琴班學習,最開始,孩子還覺得很有趣,幾天之後就覺得枯燥,不想學了;過了幾天,看鄰居家小朋友學鋼琴,她也嚷嚷着去學鋼琴,于是朋友斥“巨資”買來鋼琴,孩子練了幾天,又不想學了,現在鋼琴成了家中的擺設......
想要完成某個目标,每個孩子都要學會去忍受枯燥,耐得住無聊和寂寞,隻有這樣,才能沉下心,專注于自己眼前事情。
孩子三分鐘熱度,有時候,還需要家長逼一把,不讓孩子的放棄來得那麼簡單。
4、害怕被拒絕:厚重而脆弱的自尊
一個人越是百無一用, 越是在意那些無足輕重的底線和自尊心。
《紅樓夢》中的林黛玉,就是有着極強的自尊,活得小心翼翼,唯恐落人笑柄。
孩子也一樣,自尊心太強,也不是什麼好事。
這一點,相信很多家長都非常有共鳴。
兒童節那天晚上,我們後台收到一條留言:“孩子今天得了優秀獎,沒有得三好學生,回家關起房門不吃飯,不管怎麼勸就是不肯出來。”
自尊心強的孩子,是接受不了一點點失敗或是否定的。而聰明的家長,懂得幫助孩子建立恰如其分的自尊!
5、自我設限:殺死自己的潛能力
所有的平庸和低成就都是自我設限的結果。
什麼是自我設限?自我設限不是指一個人沒有能力,而是他不相信自己有能力。
孩子的自我設限,大多來自父母的暗示,很多父母喜歡給孩子貼标簽,比如不會說話、笨、膽小、懶惰.......時間久了,便成為他對自己的認知。
比如家長總是說孩子最笨,久而久之,孩子可能會直接給自己下定義:“我本來就不會說話。”為了避免最後失敗,孩子遇到人更不會主動打招呼。
“這不可能”、“我不行”、“我不合适”,這是喜歡自我設限的人最喜歡說的話。自我設限就像是心理枷鎖,牢牢鎖住所有的嘗試。
就像顧城有一首詩《避免》中寫道:
“你說 你不愛種花
因為害怕看見花一片片的凋落
所以 為了避免一切的結束
你拒絕了所有的開始”
6、逃避現實:白日夢患者
心理學中,有個詞語叫做“鴕鳥心态”,當大漠中的鴕鳥遇到危險時,它總會把頭埋在沙堆裡,以為自己看不見就安全了。
這是一種逃避現實的心理,也是一種不敢面對問題的懦弱行為。
有位朋友是高中老師,他的班上有個孩子特别愛玩遊戲,一有空就鑽進網吧打遊戲,屢教不改。
朋友花了很長時間給孩子做心理疏導,孩子最後支支吾吾地說:”因為玩遊戲的瞬間,可以忘記學習的煩惱了。”
移動互聯網時代,網絡是逃避現實最好的避風港,各種社交平台、短視頻應用、網絡遊戲能讓孩子逃離現實世界。
逃避現實,可恥,卻很有用,準确地說,是短暫有用,因為學習的苦,生活的煩惱,不管你怎麼逃避,都不會消失。
而且,當你逃避現實時,美好的生活也在逃離你。
每個孩子,始終要學會直面不那麼如意的現實。
7、總找借口:永遠有找不完的理由
洛克菲勒曾經寫道:“我鄙視那些善找借口的人,因為那是懦弱者的行為,我也同情那些善找借口的人,因為借口是制造失敗的根源。”
做錯事總找理由是一個很差的習慣。
很多孩子做錯事就會瘋狂找借口,比如摔碎了杯子,怪地闆太滑;作業沒帶,怪爸爸媽媽不提醒;考試沒考好,埋怨考試那天環境太吵......
簡單來說,這樣的孩子總是找别人的原因,很少從自身找原因。
找借口這件事,其實和孩子的責任心有關,用借口将自己犯的錯誤合理化,推卸責任,從而心安理得。
我認識一位媽媽,她對孩子最常說的話是:“都怪媽媽......"出現一點事舍不得責怪孩子,而是怪自己,時間久了,孩子也習慣出了點錯就賴到媽媽頭上。
培養一個有責任心的孩子,重要的是父母手不要伸得太長,不要替孩子做太多,把屬于孩子的責任還給他。
8、恐懼:畏懼失敗就是毀滅進步
恐懼失敗,是孩子扛不住事兒的體現,它和孩子挫折感有關。
前段時間,江蘇有個高二男生因為抄襲,被班主任老師批評,并要求他次日向全班做檢讨。不幸的是,幾個小時後,這個男生從自家小區縱身而下,沒救回來。
隻因為一次批評,孩子選擇了放棄自己的生命。
有個好朋友曾說:“現在好多孩子扛不住事兒。”
這樣的孩子,遇到一點不如意的事情,很容易發脾氣,因為遭遇一點小挫折,整個人就沮喪之極。
動漫《海賊王》有一句經典台詞:挫折之後還是挫折,這就是人生,如果我倒下了,這能說明我隻是這種程度的男人而已。
失敗不可怕,對失敗的恐懼才可怕。
9、拒絕學習:你不是廢柴,你隻是不想學習
知乎上有個很有意思的問題:為什麼大多數人甯願吃生活的苦,也不願吃學習的苦?
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名叫特雷西亞的答主說:
“生活的苦難可以被疲勞麻痹,被娛樂轉移,無論如何隻要還生存着,行屍走肉也可以得過且過,最終習以為常,可以稱之為鈍化。
學習的痛苦在于,你始終要保持敏銳的觸感,保持清醒的認知的豐沛的感情,這不妨叫銳化。”
人是趨利避害的動物,看電視、睡懶覺玩手機、玩遊戲多舒服,而學習顯得痛苦了些,所以拒絕學習的反面是自律,是對于快樂和欲望的控制。
但是如果孩子拒絕了學習,未來等着他的将是得過且過的生活。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标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将及時更正、删除,謝謝。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