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馬越
編輯 | 牙韓翔
3月6日,微信公衆号“海底撈外送”發布推送稱正式開通燒烤外送服務。不過海底撈沒有提供燒烤好的成品,而是出售半成品讓消費者在家自己制作。産品主要有羊肉類、排骨類、豬肉類、牛肉類、雞翅類、錫紙類(粉絲、土豆片等),每份單價在11-28元之間;另外海底撈還提供了燒烤爐具、工具以及調料等等。
目前該業務已在北京、成都等部分城市的海底撈門店推出,其他城市也在陸續開放中。
作為主業是火鍋的海底撈,突然改行外送燒烤,多少有點讓人感到“跨界”。不過這并非毫無端倪,早在2020年10月,海底撈就在北京朝陽區東五環外開設了一家“海底撈食材外送自提站”。
界面新聞曾經探訪過這家看上去類似火鍋食材超市的門店,面積大概在50平左右,店内區域按照産品劃分為自嗨火鍋區、食材區、底料區、酸粉醬料區、鍋具爐具區、飲品區、預包裝區等等。除了海底撈自有品牌及供應鍊的火鍋相關食材,還有包括羊排、牛肉串等在内的燒烤食材。産品價格與堂食、外送一緻,它更像是一個外送前置倉。2022年3月7日界面新聞從該門店負責人處獲悉,這家食材自提站仍然在運營中。
從火鍋跨界到燒烤食材外賣,海底撈此舉仍然是基于原有業務的場景下做出的新嘗試。
“為補充居家消費場景需求,海底撈外送北京、成都部分站點以及海底撈外送抖音小店增加了燒烤食材。”海底撈對界面新聞表示,随着天氣回暖,海底撈外送提供燒烤食材也能豐富踏青郊遊用餐選擇。至于外送服務的具體布局,海底撈表示未來會根據市場情況做相應補充或調整。
作為門店堂食之外的消費場景補充,海底撈近年來在外賣業務上頻頻發力,尤其是在疫情期間成為營收的重要貢獻。
财報數據顯示,海底撈的外賣業務從2019年的4.49億元上升至2020年的7.18億元,增長幅度高達60.0%。
但随着疫情趨于緩和,海底撈外賣業務的收入有所回落。2021年中期财報顯示,海底撈在2021年上半年的外賣業務收入為3.46億元,與2020年同期的4.1億元相比減少了15.6%,對營收的占比也從4.2%下滑到1.7%。截至2021年6月30日,海底撈外送一共鋪設了419個站點。
《火鍋行業全産業鍊報告》的數據顯示,自2011年以來,火鍋行業始終保持着10%以上的增速,全行業總銷售額從2011年的1843億元增至2018年的4800億元,在整個餐飲闆塊中的占比超過11%。
不過因為用餐的特殊性,基于在家吃火鍋消費場景的火鍋外送業務,發展一直較慢。
除了海底撈、呷哺呷哺這類較早進入火鍋外賣的火鍋餐廳,還有專門做火鍋外賣的品牌,比如懶熊火鍋等等,但整體上來說市場還較為分散,這也吸引了新入局者。
除了傳統的火鍋品牌,入局外賣市場的還有叮咚買菜、盒馬等生鮮平台。按照盒馬2020年對外的說法,火鍋一直是外賣市場的超級“黑洞”,這也讓火鍋成為餐飲外賣市場最大的不确定性,“誰能最好實現這一最大品類的在線化,誰就能在餐飲數字化的浪潮中占據主動。”
而無論是開設食材外送自提站還是燒烤食材外送業務,海底撈的這一舉動,容易讓人聯想到另外一家以火鍋燒烤食材為主業的零售企業“鍋圈”。它以火鍋燒烤食材“配送 自提”作為切入點,以加盟形式飛速擴張,截至2021年10月,其門店總數已經突破8000家,覆蓋範圍包括24個省及3個直轄市。
在供應鍊體系上的深入布局,加之社區團購的打通及線下門店的擴張,讓鍋圈成為食材供應鍊賽道内資本追捧的對象,累計融資金額達到30億元左右。
不過從眼下的競争格局來看,海底撈在外賣業務中增加的燒烤品類,還很難與鍋圈形成直接的競争。鍋圈門店主要集中在新一線及三四線城市,相對更貼近下沉市場,而海底撈目前的燒烤外賣業務隻在北京、成都推出,其市場接受度和未來走向依然需要進一步驗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