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美太太姐
淩晨兩點半,範玲突然醒了過來。上完衛生間,她無論如何也睡不着了,想到成績一般的兒子,她的睡意全無。
在京都,同一時刻,李泉也還沒睡,他一直在玩遊戲。現在許多人,睡的都不是一般得晚。實際上,他是因為無法入眠,才選擇晚睡。最近,公司的業務一直不好,資金緊張讓他不知道該如何是好。
範玲與李泉的境況,在日常生活中,幾乎每個人都會遇到。我們往往因為一些不順心的事情,心煩意亂,或慌亂無措。
這些都離不開一種重要的能力:抗逆力。下面,我們一起來從《心理韌性》一書中尋找答案吧。
一、提高韌性的第一步:看到自己的反應,承認自己的懦弱
科學家研究發現,“大多數人都覺得自己相當有韌性,但這可能是因為我們還沒有遇到足夠大的挫折。事實上,我們很多人在心理上都不太能夠應對困難和失敗,面對挫折和坎坷時我們可能會感到無助、沮喪,甚至放棄努力,而不是勇敢自信地面對所遭遇的困境。”
确實如此,成績不好、孩子“不聽話”、自己事業遇挫……生活中的種種不能達到自己預期的事情,都讓我們有挫敗感。
但書中提到:“在刺激和反應之間,還有一個空間,這個空間就是我們選擇自己反應的力量。我們的反應,決定了我們的成長和自由。”
因此,承認自己此刻的壓力與無力,看到到自己的反應,是非常重要的。隻有理智地認識到自己的情緒反應,我們才可能進一步去解決它。
二、提高韌性的第二步:學習ABC模型,讓反應去做“選擇”
我們小的時候,受委屈苦了,會說,“桌子把我撞疼了”、“别人搶我玩具”等等。
其背後,用比較書面的用語來說,就是“我的反應是外界或别人帶來的。我隻是被動地對外部的刺激做出反應,因此,我不用對自己的情緒和行為負責。”
其實,成年人未必就比小孩子做得好。當我們問家暴者時:“你為什麼打老婆(老公)?”他(她)會回答:“是因為她(他)沒有做好,該打。”或“她(他)專撿讓我生氣的話說,欠打。”
再反觀我們自己。我們打罵孩子,也有非常相似的理由:“孩子太不像話了,太不聽話了,氣死我了!”
我們大部分人會覺得,這沒什麼啊,事實确實如此啊。
書中作者提到:“這種反應模式是一種相對低級的、近乎動物式的反應模式,它讓我們放棄了自主性,失去了選擇和對自己負責的态度。當孩子摔倒在地或磕碰到桌角時,家長責備地面或拍打桌子,是一種多麼不明智的教育行為。顯而易見,缺乏自主性和自我選擇能力的人,在面對挑戰和逆境時,是缺乏韌性的。”
這種時候,作者建議我們,應該學習并踐行美國心理學家阿爾伯特·艾利斯的“ABC模型”。具體來說就是,在事件(A)與反應(C)之間,還有一個對事件進行解讀并形成看法和信念的過程。
我們可以給自己一個進步的機會,運用好這個過程——讓反應去做“選擇”,以鍛煉自己的反應能力。
三、提高韌性的第三步:用對方法,刻意訓練,做到韌性心理很容易
書中給出了心理學常用的三種應對問題的方式。
1. 問題導向型應對
這個應對方式,旨在解決與壓力源直接相關的問題。也就是我們要正視問題,去主動解決問題,這種方法通常是減少壓力的最有效途徑。
舉例來說,我們會因為學習成績不好而自卑,會因為害怕同學嘲笑自己而不願意發言,甚至變得沉默寡言。
怎麼解決呢?
辦法就是,我們首先要面對自己成績不好的事實。然後,我們要通過多花時間,以及向老師、成績好的同學請教,以及改進自己的學習方法等辦法,來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随着各門功課的成績的逐步提高,最終解決因為學習不好而自卑的狀況。
2. 情緒導向型應對
這個應對方式,旨在減輕來自壓力源的負面情緒。當我們無法改變問題的時候,情緒調節可以很好幫助到我們,這是是一種看似被動但潛在有效的應對問題方式。
具體來說,我們可以選擇去感恩擁有、練習幽默化解一切、看喜劇、寫日記、練習深呼吸、冥想、與寵物玩耍、去大自然中等方式去應對。
書中認為,以上這些都是以情緒為中心的應對方法,這些方法都可以很好降低我們的壓力皮質醇水平,可以有效提升我們的幸福感。
3. 回避型應對
這個應對方式,旨在試圖避免壓力源,而不是直接面對它。生活中比較典型的包括,通過玩遊戲、抽煙、酗酒甚至吸食違禁品來減輕壓力。
作者指出,“這種方式可以快速減少壓力,但問題往往還在,甚至回避行為本身成了新的壓力源,讓問題變得更加嚴重。”
作者認為,許多心理問題,很大程度上與人們用錯了應對方法有關。我們大部分人在面對壓力和困境時,往往出于本能,會不自覺地采用一些不正确的應對策略。
當我們有一個明确的解決問題的公式時,我們就會對自己的嘗試更有信心,書中給出的解決問題的六個步驟,我們可以反複去學習并運用這些方法,來鍛煉并提高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讓自己心理的韌性越來越強。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