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知識

 > 河南省八年級下冊語文公開課馬說

河南省八年級下冊語文公開課馬說

知識 更新时间:2025-01-04 09:38:13

河南省八年級下冊語文公開課馬說?知識點一、作者簡介,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河南省八年級下冊語文公開課馬說?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河南省八年級下冊語文公開課馬說(部編八年級語文)1

河南省八年級下冊語文公開課馬說

知識點

一、作者簡介

韓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學家、思想家。河陽(今河南孟縣)人。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他的作品集為《昌黎先生集》。他是唐代“古文運動”的著名領袖,主張“文以載道”,反對浮華文風,提出“唯陳言之務去”。韓愈推動了文學發展,被後世列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的散文句式靈活多變,文筆流暢而有氣勢,對後世的文風産生了巨大影響。

二、故事背景

這篇《馬說》大約作于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795—800)間。其時,韓愈曾三次上書宰相求提拔,未被采納。他在京城應試覓官,奔走相告,一共待了10年之久,最後無限怨郁,離開長安。盡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憂天下之心”,不會遁迹山林。後相繼依附于節度使董晉和張建封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當時奸佞當權,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視。所以作《馬說》,發出“伯樂不常有”的感歎。

三、課文翻譯

原文:世有伯樂,然後有千裡馬。千裡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間,不以千裡稱也。

注釋

而:表示轉折,連詞,但是。

故:所以。

祗:同“祇”,隻是。

雖:即使。

骈:兩馬并駕。

槽:喂牲口用的食器。枥:馬棚、馬廄。

以:用。

譯文:世上有了伯樂,然後才會有千裡馬。千裡馬常有,可是伯樂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好馬,隻是埋沒在那些做仆役的馬夫手裡,(和普通的馬)一起死在馬廄裡,人們當然不會用“千裡(馬)”的稱号稱呼(它)。

原文:馬之千裡者,一食或盡粟一石。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裡而食也。

注釋

一食:吃一頓。

或:有時。

食:喂,現在寫作“飼”。

譯文:日行千裡的馬,吃一頓有時能吃完一石的糧食。喂馬的人不懂得要根據它日行千裡的本領去喂養它。

原文:是馬也,雖有千裡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裡也?

注釋

能:才能,能力。

外見:表現在外面。

且:尚且,況且。

欲:想要。

等:等同,一樣。

安:怎麼。

得:能夠。

求:要求。

其:代詞,代指千裡馬。

譯文:這樣的馬,即使有日行千裡的本領,(但)吃不飽,力氣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質)不能表現在外面,想和普通的馬一樣尚且不能夠,又怎麼能要求它日行

千裡呢?

原文: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 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

注釋

策:馬鞭,這裡是“鞭打”的意思。

以:按照。

道:規律,方法。

盡其材:充分施展出它的才能。材,才華,現在寫作“才”。

通其意:通曉它的意思。

執:握着。

臨:面對。

譯文:鞭打它不按照駕馭千裡馬的方法,喂養它不能使它充分施展出它的才能,(聽)千裡馬嘶鳴卻不能通曉它的意思,握着馬鞭面對着千裡馬,說:“天下沒有千裡馬!”

原文:嗚呼! 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注釋

嗚呼:表示驚歎的語氣詞,相當于“唉”。

其:表示推測、反問的語氣。

譯文:唉!難道真的沒有千裡馬嗎?其實是他們真的不識千裡馬呀。

四、問題歸納

1. “千裡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有什麼深層含義?

這是全文的主旨句,提出論點,表明作者的見解,強調了伯樂能識馬,千裡馬如果不被伯樂識别,就會被埋沒,從而說明了伯樂對千裡馬的決定作用。同時這句話也交代了世上衆多千裡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

2. 描繪千裡馬悲慘遭遇的句子是什麼?流露出作者怎樣的感情?

“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間”描繪了千裡馬的悲慘遭遇,表現了作者對封建統治階級埋沒人才、摧殘人才的不滿,字裡行間充滿了作者的痛惜之情。

3. 在作者看來,“伯樂”與“千裡馬”哪個更重要?為什麼?

伯樂更重要。因為先有伯樂,然後才有千裡馬。(或者:因為沒有伯樂,千裡馬也就被埋沒了。)

4. 作者認為“千裡馬”被埋沒的原因是什麼?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裡而食也”是千裡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雖有千裡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是千裡馬被埋沒的直接原因。

5.文章第②段結尾句運用了什麼句式?有什麼作用?

此題考查反問句表達效果分析法。運用了反問句式,揭示了“食馬者”的愚妄淺薄,傳達出作者的委屈和憤激之情,表達了作者對封建統治者不識人才、不重視人才的不滿。

6. 最後兩句在全文中有什麼作用?

“其真無馬邪”承上文“天下無馬”,表示作者對執策者的反诘,同時為下句蓄勢;“其真不知馬也”收束全文,更有力地表達了作者的憤慨之情。

7.《本文有何現實教育意義?作為一個人才,你認為應該怎樣施展自己的才能?

讀了本文能認識到舊社會封建統治者埋沒、扼殺人才的可惡,深感生在新社會的幸福。我們應當珍惜今天的幸福,要努力磨煉自己,使自己成為建設社會主義祖國的有用之才。

“不患人不知,隻患己不能”。在保持自己人格和尊嚴的同時,多一些自知之明,少一些清高和自負埋沒了聰明才智。耽誤了寶貴的青春年華。

一個人、尤其是自認為有才華和能力的人,就需要利用各種方式,為自己創造一個能夠施展才華的平台和機會。

8.作者所說的“食馬者”“伯樂”“千裡馬”有什麼深層含義?這樣寫有什麼作用?

本文寓深刻的思想于具體形象之中。“千裡馬”比喻人才;“伯樂”比喻慧眼識人才者;“食馬者”比喻愚妄無知的統治者。作者以千裡馬為喻,借千裡馬難遇伯樂,最終被埋沒,對封建統治者不能識别人才、埋沒人才的行為作了深刻揭露,表達了作者強烈的憤慨和深沉的痛惜之情。這種托物寓意的寫法,使文章不僅生動活潑,而且更富有感染力和說服力。

五、課文主題

本文借伯樂和千裡馬為喻,對在位者的不能識别人才、埋沒和摧殘人才表達了強烈的憤慨之情。

課後思考探究

一、熟讀并背誦略。文章表達了“世有伯樂,然後有千裡馬”的觀點。寄寓了作者對統治者不能識别人才,摧殘埋沒人才的不滿和憤慨之情,也抒發了作者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憤懑之情。點撥:此題意在落實語文課程标準關于古詩文背誦的要求。說的練習,要求學生口頭說出作者在文中寄寓的思想感情。這道題既練習了口頭表達能力,又加深了對課文内容的理解。不同學生的說,還有互相啟發、促進深入思考的作用。

二、略

三、1.日行千裡的馬,吃一次有時能吃盡一石糧食。

2.想要和普通的馬一樣尚且做不到,還怎麼要求它能日行千裡呢?點撥:句中的“安”是“怎麼”的意思,此句是反問句,翻譯時要注意。

3.它鳴叫,卻不能通曉它的意思。

4.唉!真的沒有千裡馬嗎?大概是真的不認識千裡馬吧!

四、示例:在我看來,每個人都有天賦,每個人都可以成為人才。怎樣才能成為人才呢?要成才,就要善于發現自己的天賦,很多人沒有成才,就是因為沒有發現自己的天賦,沒有發展自己的長處,緻使天賦并未轉化為能力。所以每個人都要善于發現自己的天賦,要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努力發展自己,造就自己,勤奮刻苦,打下堅實的知識基礎,具備超常的能力。另外還要适當展示出自己的優點,讓用人的人發現。雖說是金子總會發光的,但是人生苦短,如果把金子放在一個顯眼的位置,發光豈不會更快、更耀眼一些嗎?正如《馬之光》中所說“千裡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知識资讯推荐

热门知識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