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謇精神始終在人們心中生長?新華社“張謇”号7月27日電記者手記:在“張謇”号上再讀《海底兩萬裡》,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張謇精神始終在人們心中生長?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新華社“張謇”号7月27日電記者手記:在“張謇”号上再讀《海底兩萬裡》
新華社記者張建松
绯紅的晚霞鋪滿了大半個天空,朵朵白雲染上了祥瑞的金黃。在藏青色綢緞般的海面上,白色的“張謇”号發出有節奏的轟鳴,日夜兼程奔赴南太平洋。
自7月23日從深圳起航開展首航的第二個航段,“張謇”号一直得到好天氣的眷顧。26日黃昏時分,“張謇”号以11節航速順利穿過連接南海和太平洋的重要水道巴林塘海峽,駛入西北太平洋。
航渡期間再讀法國著名作家儒勒·凡爾納的《海底兩萬裡》,重溫書中主人公海洋生物學家阿羅納克斯等人乘坐“鹦鹉螺”号潛艇,跟随着神秘勇敢的尼摩艇長進行的長達兩萬裡的海底奇幻旅行。
147年前,凡爾納窮盡所知的海洋生物、機械、氣象、地理、考古等科學知識,與“海上烏托邦”探險文學叙事形式相結合,向讀者展示了海底森林、太平洋黑流、墨西哥灣暖流等神奇的海洋世界,其中一些科學預測竟十分準确。
1959年,美國一艘“鹦鹉螺”号同名潛艇,曾沿着《海底兩萬裡》描述的“鹦鹉螺”号航行軌迹,在北冰洋海底做了一次冒險航行,發現海洋中許多細節竟與書中所寫驚人相似。
不過,随着科學探索的深入,人們發現,深海中還有許多奇妙現象是凡爾納無法想象的。例如,在暗無天日的“亞曆山大”深海極端環境中,竟還有一片片生機勃勃的“生命綠洲”——熱液、冷泉和深部生物圈。
在書中,凡爾納描寫的海底森林是“垂直線的王國”。所有植物的枝葉都是垂直向上生長,直沖洋面,這是作家當年基于“萬物生長靠太陽”的合理想象。
1977年,科學家乘坐“阿爾文”号深潛器卻在幽深的海底親見一個通過化合作用生産有機質的“黑暗食物鍊”。海底噴出含硫化物的熱液,冷卻後形成座座聳立在海底的“黑煙囪”。那裡的生物多樣性和生物密度,簡直可以和陸地的熱帶雨林媲美。
海洋不僅是“生命的搖籃”,更是“生命的故鄉”。
地球表面71%被海洋覆蓋,陸地隻占29%。地球上生存的100多萬種生物種類中,卻有近90%生活在海洋,且無論從門類或種類上看,海洋中的生物都遠比陸地上的豐富。
海洋平均水深為3680米,最深處馬裡亞納海溝達11034米。無論是淺海沙灘,還是6000米以下的深淵帶,海洋中各種深度均有生物生存。海洋為生物所提供的生存空間,是陸地和淡水所提供的生存空間300倍左右。
然而,由于隔着巨厚的水層,人類對深海的了解還趕不上對月球表面的了解,甚至不如對火星的了解!
迄今為止,有400多人進入過太空,12人登上月球,但僅有3人成功下潛到馬裡亞納海溝。1960年,美國海軍中尉唐·沃爾什和瑞士工程師雅克·皮卡德駕駛“的裡亞斯特”号,第一次下潛到馬裡亞納海溝10916米處;2012年,世界著名導演卡梅隆單人駕駛“深海挑戰者”号,成功下潛到馬裡亞納海溝10908米處。
目前,中國正在研制的萬米級載人深淵器“彩虹魚”項目,計劃搭建世界上第一個萬米級“深淵科學技術流動實驗室”,為中外海洋科學家持續系統開展深淵科學研究搭建公共平台。
由上海海洋大學與上海彩虹魚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采用“國家支持+民間投入”以及“科學家+企業家”的創新模式,共同搭建的“深淵科學技術流動實驗室”,由科考母船“張謇”号和一台萬米級載人潛水器、一台萬米級無人潛水器、三台萬米級着陸器組成。
根據設想,未來每到一個新海區,無人潛水器将充當“探路先鋒”,首先對海區進行大面積搜索,确定研究海域,摸清海洋環境的基本參數。然後,三台全海深着陸器帶着誘餌,“潛伏”在相應海域,執行深海拍攝和抓捕海洋生物等任務。最後,科學家才駕着萬米級載人潛水器下到海底,完成“手術刀”式精細定點作業。
這個雄心勃勃的科學計劃正被逐步實施。此刻,“張謇”号正乘風破浪,趕往南太平洋8000多米深的新不列颠海溝。在那裡,一台“彩虹魚”萬米級着陸器将投入實際應用。
“能上九天攬月,能下五洋捉鼈”,這是人類的共同夢想。從法國凡爾納的《海底兩萬裡》到美國的“的裡雅斯特”号,從卡梅隆的“深海挑戰者”号到如今研制中的“彩虹魚”号,人類探索深海奧秘,正是在不斷地追夢和圓夢中成長與進步!(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