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online 雜談] 現如今,進小區要刷臉,進公司要刷臉,買東西也要刷臉。“刷臉”已成為常見的公共交往交易方式,如住酒店得對着攝像頭驗明正身,點餐後看下攝像頭就能完成支付,不得不說面部識别給我們的工作和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捷性。但越來越頻繁的刷臉,也帶來了越來越多不可預知的風險。那麼,“臉”洩露風險有多大?臉部信息丢失了誰來管?我們又該如何保護自身的隐私呢?
究竟何為人臉識别?
相信各位對人臉識别系統并不陌生,像面部考勤機、手機面部解鎖以及最近興起的面部識别支付等等,都是其比較常見的應用類型。一般來說,人臉識别的方式是采用攝像機作為識别信息的獲取裝置,以非接觸的方式來獲取識别對象的面部圖像,最終通過計算機來比對信息完成識别。
人臉識别率并不是100%
目前來看,其實對于人臉識别存在的技術誤差,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張曉波博士曾表示,照明、姿勢、裝飾等都會對人臉識别系統産生影響,而對于那些非合作情況下的人臉圖像采集,遮擋問題仍很嚴重。特别是在實際監控環境中,被監控對象常會佩戴着眼鏡或帽子等配件,使得捕獲的人臉圖像不完整,影響後續的特征提取和識别,甚至導緻人臉檢測算法無效,且在大規模應用環境中,如何維持或提高人臉識别算法的識别率,目前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
除了技術準确性外,人臉識别的安全性也面臨着普遍質疑。其中一個就是,由于人臉識别的信息存儲仍基于計算機可識别的語言,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數字或特定代碼,随着這些數據價值的提高,使其遭到黑客攻擊的風險也會随之增高。一旦這些個人數據被竊取,你的臉可能就不隻屬于自己了,所以綜合來看現如今人臉識别尚未達到百分之百的準确性,所以并不是那麼的安全。
人臉識别應用日益廣泛
刷臉支付也在逐漸進入到我們的生活。相比于二維碼支付,刷臉支付甚至不用打開手機的二維碼,隻需要看一眼支付的設備即可,就可以完成整個的支付操作。
在我們看來,刷臉支付的方式确實相比于二維碼支付更為便捷,最大的優勢就在于去掉了手機這一介質,使得用戶在支付過程中可以不使用手機。但同樣,正是因為介質的缺失,也意味着人臉信息的洩露變得更加容易。
我們試想,如果雲端的生物數據庫發生信息的洩露,那麼将會對賬戶的安全帶來一定的風險。所以我們認為個人信息的外洩,将會是刷臉支付可能面臨的較大的風險。即使現如今很多刷臉支付都采用交叉認證以及多重認證的方式,以最大程度保護用戶的安全,但我們認為這仍然無法規避一些小概率的盜刷問題。往往正是這些小的漏洞,就會給我們帶來極大的風險。例如現如今很多智能的門鎖以及手機軟件的認證方式,都在使用一些比較簡易的人臉認證方式。有的甚至使用一張靜态的照片就可以輕松完成人臉的認證,同時如果使用某些換臉軟件,不法分子将會更容易的獲取用戶的信息。雖然這些還屬于小概率的風險,但卻是我們不能忽略的,也許人臉識别并沒有那麼的安全。
該如何保護自身隐私
這裡呼籲廣大企業,在制定人臉識别安全規範的過程中,要強調“人臉數據等生物特征信息”與“其他身份信息”實行完全隔離存儲,避免将人臉數據與身份信息相關聯後發生批量化洩露。
同時對于曾經上傳過清晰手持身份證照片或同時上傳人臉照片并填寫身份證、銀行卡信息的用戶,應在開啟人臉驗證的同時,盡可能選擇多重驗證方式,減輕單重人臉驗證風險。
其實綜合來看,人臉識别技術的應用要通過制定法律法規和國家标準,明确企業從業資質與行為規範。在較為敏感的場景,應限制乃至禁止人臉識别的應用,并制定完善的準入機制、規制措施與問責制度,從而最大程度地防範人臉識别技術的濫用。
寫在最後
最後,我們認為技術本無罪,人臉識别技術确實可以極大程度提高我們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質量,但與此同時也帶來了很大的風險,如果使用不當付出的代價可能遠高于帶來的便利性。所以說人臉識别技術雖好,但相應的管理制度也許加強,隻有技術規範、法律約束雙管齊下,才能讓人臉識别真正造福于民,讓用戶的隐私安全有了保障。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