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風情封之賣臭豆腐的
【北京老字号】
王緻和臭豆腐,又叫“青方”,它是北京老百姓餐桌上的一道非常受歡迎的、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小菜。不僅如此,也是全國各地老百姓,喜歡品嘗的一道小菜。最近幾十年,這個又叫“青方”的小小豆腐塊,更交上了好運,有許多外國朋友也特喜歡吃這個臭豆腐,他們還給它起了個雅号,叫“東方奶酪”。
最早的腐乳記載王緻和臭豆腐是屬于腐乳類 ,腐乳以大豆為原料,輔以紅曲、白酒、白糖、食鹽等配料發酵而成。鮮香的腐乳是人們喝粥、佐餐的必備小菜之一。幾十年前北京王府井的東安市場裡,有專門賣臭豆汁伴撈面的,就着熱騰騰的面條,照樣能吃兩大碗。價錢便宜不是沒養料,腐乳順滑的口感與豐富蛋白質及益生菌含量都與奶酪十分相似,因此洋人稱腐乳為“東方奶酪”。
腐乳産生在何時已無據可證,相傳是漢高祖劉邦的孫子淮南王劉安發明豆腐之後,人們為了貯存豆腐,使用鹽等調味料對其進行腌漬,從而産生了腐乳。公元5世紀北魏的典籍中就已經發現有腐乳制作的明确記載:“幹豆腐加鹽成熟後為腐乳”。豆腐坯加鹽不僅是為了起到防腐作用,而且還可以将豆腐幹迅速脫水變硬,經過酒、醬料進行腌漬後,豆腐幹在微生物的作用下發黴,其産生的酶将蛋白質水解後,形成為腐乳,這就是腐乳腌漬法最早的雛形。明、清兩代有關腐乳制作的文獻大量出現,說明此時腐乳在生産技術上已日趨成熟與完美。明代李日華在其《篷栊夜話》中、清代朱彜尊在其《食憲鴻秘》以及清李化楠在其《醒園錄》中,對“豆腐乳法”即腌漬腐乳及“醬豆腐乳法”即發黴腐乳的制法均有着詳細的記錄。
除了以上幾本書外,清墨磨主人所著的《古今秘苑》,清趙學敏著的《本草綱目拾遺》,清汪日桢著的《湖雅》,清王士雄著的《随息居飲食普》等,也都詳細記載了腐乳的制法及功效。
随着腐乳制造技術的發展,其加工工藝也在發生變化,形成了各具地方特色的腐乳,如:浙江紹興腐乳、上海奉賢的腐乳、四川海會寺白菜豆腐、雲南的石林牌腐乳、湖南益陽的金花腐乳、廣西桂林的桂林腐乳以及黑龍江的克東腐乳等。對于北京人來說記憶最深最愛吃的肯定還是王緻和的腐乳。
舉人小失誤創大名牌說來話長,起碼應該是幾十年前的事了。一輛破舊的自行車後架上一邊一個醬色的小壇子,一位老年人推着自行車走街串巷地吆喝着“臭豆腐、醬豆腐,王緻和的臭豆腐”,這應該是北京胡同裡的孩子們對這道名吃最深的記憶,尤其是最後一句“王緻和的臭豆腐”最具魔性,隻要聽完後,孩子們很快就會學起這個吆喝,并起着哄地唱着“王緻和的臭豆腐”。
王緻和與臭豆腐是什麼關系?為什麼每次在賣臭豆腐之前都要加上王緻和呢?我小時候對此發生過疑問?大人告訴我王緻和是臭豆腐的發明人,所以賣臭豆腐一定要加上這句,以示他所賣是正宗的臭豆腐。
王緻和是怎樣創造出臭豆腐的呢?這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故事。
康熙八年(1669年)年底,北京宣武門外的安徽籍會館門前,來了一位準備參加明年春闱考進士的安徽籍舉子王緻和。在有科舉的老式年間, 考中一個舉人,也是很不簡單了。王緻和是清康熙八年,江南貢院鄉試的舉人。筆者查資料,安徽一省中的舉人一共才有15個人,那就是家鄉中飛出了金鳳凰。王緻和是安徽仙源縣人,家中并非書香門第,而是幾代以賣豆腐為生,這次來到北京,隻有一個目的就是金榜題名、改換門庭。沒想到卻是名落孫山。為了不辜負父母的期望,他決定暫留京師參加下次的會試考試,但身無長物的他如何解決吃飯問題?隻好靠賣豆腐來維持生計了, 于是他找了一間帶棚的小屋,安上了小石磨,放下舉人老爺的架子,本着安徽商人不服輸的脾氣,吃得苦,咬住牙,每日磨豆子,做豆腐,仗着他在家鄉會做豆腐的技術,還會點鹵,他做出來的豆腐,質量很好很好賣,于是他每日一邊賣豆腐,一邊用功讀書。
但由于經驗不足,有一次竟然把豆腐做多了,吃也吃不完,賣也賣不掉,豆腐又不能放到第二天,這可怎麼辦呢?突然他想起了家鄉中用豆腐制成腐乳的方法,他先将豆腐切成小塊,然後曬幹入壇,并且配以花椒和鹽等調料加以腌制,最後用泥土封壇。活兒幹好後,他就把壇子放在屋裡的一塊陰涼地,然後又專心讀書去了。
每天都忙于生計的王緻和,牆角堆放的那壇子豆腐塊早就被他忘幹淨了,一晃過了三個多月。有一天王緻和突然瞥見了牆角處的壇子,這才想起往事。待他急忙将封口打開,一股臭氣迎面撲來,味道相當的嗆鼻,他再往壇内一看,原來白白嫩嫩的豆腐此時已變成一塊塊青灰色長着綠毛的“怪物”。他懊惱極了,一壇好好的豆腐全都浪費了,他想如果将整壇豆腐都扔了太可惜,便小心翼翼地從湯汁中夾出一塊豆腐,撥開上面長着綠毛的表皮後,他聞了聞,豆腐雖然還散發着濃烈的臭味,但還是舍不得扔,最後大着膽子吃了一口,沒想到這種不好聞的臭豆腐,吃起來口感卻異常的香,綿軟滑嫩,越嚼越香。恰好王緻和此時還沒吃晚飯,索性他又從壇中夾出兩塊豆腐抹着幹糧吃了,沒想到一塊小小的發着臭味的豆腐卻讓他吃得淋漓盡緻不亦樂乎!
這事一傳十,十傳百,街坊們都來嘗這個臭豆腐,而且都贊不絕口。這一下王緻和高興極了,心想這才叫有意栽花花不活,無心栽柳柳成蔭,我無意中發明了這個臭豆腐,雖然考進士沒有考中,但是我也給北京的老百姓做了好事兒。于是他幹脆就不再參加禮部試了,後來還在北京前門外延壽寺街開了王緻和南醬園,專賣臭豆腐、醬豆腐和各種腌制的醬菜。
老佛爺給臭豆腐賜名自康熙年間初創臭豆腐以來,味美價廉的臭豆腐很快就得到了廣大勞動人民的認可,成為百姓餐桌上不可缺少的佐餐小菜,但它卻是難登“大雅之堂”。直到清末光緒年間,臭豆腐得到了慈禧太後的賞識,一躍成為宮廷禦膳之一,王緻和南醬園也成專供皇家小菜的品牌之一。
臭豆腐如何與萬金之軀的慈禧太後結緣的呢?這裡還有一個小故事呢。
相聲中常說清朝皇帝吃得都是滿漢全席,雖然有些誇張但也真實地反映了皇家餐桌上的奢華。尤其是慈禧太後當政後,為了顯示她的權威地位,每頓飯最差也要有百來碗菜,每餐的費用至少也要花費幾百兩銀子。
話說有一次慈禧太後好幾天都不思飲食, 這下可愁壞了長春宮的總管大太監李蓮英,一天他偶爾來到前門外延壽寺街王緻和南醬園,買了幾塊臭豆腐,拿回去壯着膽子呈上請太後老佛爺品嘗。慈禧吃了幾口,不想脾胃大開,連聲稱贊,并且還給這臭豆腐賜了個名兒,叫“禦青方”。
光緒老師題詩臭豆腐鹹豐年間的狀元孫家鼐是一位學識很高的才子,他曾擔任過光緒皇帝的老師,後又擔任吏部尚書兼任管理中國第一個高等學堂“京師大學堂”的事務大臣, 也就是大學的校長。
孫家鼐
孫家鼐是安徽壽縣人,平時最喜歡吃王緻和南醬園的醬菜和腐乳,後來他發現自己與王緻和是同鄉,為此孫狀元還為王緻和南醬園題詩一首:“緻君美味傳千裡,和我天機養寸心,醬配龍蹯調芍藥,園開雞跖鐘芙蓉。”這是一首藏首頭,四句詩的開頭連起來,恰好組成“緻和醬園”,構思巧妙,意境隽永。後南醬園的老闆命人将詩制成對聯牌匾,牌匾額頭上還定制有彩繪龍頭, 說明這塊小小的臭豆腐,還是皇家禦用之物。兩塊上下聯的牌匾就挂于店門兩側。
同治年間,著名的書法家、進士魯琪光又為王緻和南醬園題寫了招牌。據說,王緻和南醬園門前曾有三塊繪有龍頭的立匾,這是大内禦用的象征,很可惜這三塊牌匾在戰亂中全部丢失。
“大阿哥”賣臭豆腐清末,慈禧太後決定将光緒皇帝換掉,取而代之是清道光皇帝的玄孫、端郡王載漪的兒子,她的親侄外孫,愛新覺羅·溥儁。載漪的福晉(夫人) 是慈禧的弟弟桂祥的女兒。他們是親上加親,所以才是慈禧太後最信任的人。
溥儁
光緒二十五年十二月二十四日(1900年1月24日),溥儁被立為“大阿哥”,也就是皇儲,并準備在庚子年的元旦讓光緒帝舉行讓位禮,改元為“保慶”,但此事沒有做成。七月,八國聯軍逼入京城,載漪父子跟随慈禧太後逃往陝西。第二年,溥儁“因父獲罪不宜做皇儲”為由,被廢除了“大阿哥”的名号。
這位“大阿哥”溥儁,從小就錦衣玉食,吃喝玩樂樣樣精通,唯對讀書毫無興趣,是一位名副其實的浪蕩公子。雖然後來被廢了名号,依靠家中财産,依舊過着鐘鳴鼎食的生活。直到1924年,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後,溥儁的生活才坐吃山空,最後破産。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這位曾經差點當了皇帝的溥儁已窮得身無分文了,為了糊口他不得不挑起醬壇靠售賣臭豆腐及各式醬菜勉強度日。在北城的地安門、鼓樓、萬甯橋一帶,人們常常會看見他走街串巷賣臭豆腐。如果趕上溥儁心情好買醬菜的人又多的時候,天生有着一副好嗓子的他就會高聲吆喝道:“我這是前門外延壽寺街路西,門牌23号真正老王緻和家的臭豆腐”,這幾十個字一出口,抑揚頓挫,高亢如雲,如同戲台上名角出場,赢得大家一片喝彩之聲。
1942年窮困潦倒的愛新覺羅·溥儁死于大舅哥塔王府中,終年57歲。他大概是唯一一位穿過龍袍賣臭豆腐的人。
如今在超市上,隻要看到一位身穿馬褂,頭戴瓜皮小帽,文人形象儒商氣質的商标,就知道這是王緻和的産品,它以過硬的質量走進了千家萬戶,就像臭豆腐這個産品一樣,“一臭萬裡,飄香萬家”。
來源:北京晚報
作者:張田
流程編輯:吳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