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 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
【解釋】: 俗語。過一天算一天,湊合着混日子。比喻遇事敷衍,得過且過。也有無可奈何,勉強從事的意思。
【出處】: 清·李寶嘉《文明小史》第四十四回:“我們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隻要不像從前那位老中堂,擺在面上被人家罵什嚒賣國賊,我就得了。”
一位好朋友問我,信佛出家,你覺得最大的改變是什麼?
是什麼呢?我得想一想。
如果不出家,又或者并沒有走上學佛這條路,我的生活會是什麼樣呢?
這很容易想明白,幾乎可以說沒有什麼懸念。
我便和他聊起來,您有沒有那些很久沒見的中學同學,想知道他們的生活過得怎麼樣嗎?
現在他們可能過得很好,比如說考上了公務員,又或者娶了嬌妻美眷,生了一對雙胞胎,甚至有可能走運中了五百萬的大獎,但是他的行為方式、語言習慣,約摸還是能夠猜個大概,他這一輩子不管經曆了什麼,其實他還是那個樣子,這輩子隻是在偶然的際遇裡做着一成不變的事。
他想了想,似乎絕大多數人都是如此,這一生很難在性格、智識上有所改變。
他是一位心理咨詢師,面對許多前來咨詢的顧客,常常感受到難以溝通,大抵也是因為許多人并沒有自我改造的願望。
正如現在流行的俏皮話:“絕大多數人,25歲就已經死去,隻不過75歲才埋葬。”
做一個出家人,所專注的則是心靈的成長。
前幾天和一位長輩聯系,他當時就問我,最近在讀什麼書。
我一下子措手不及,最近讀書并不算少,卻東看看西看看,沒有計劃,這在世間人或許會成為一個“有趣的人”,但對于修行來說,卻可以說是好高骛遠、空耗時光了。
又常常聽師友坐而論道,聆聽他們的體悟與開示,身邊的人有着博大的心胸與廣闊的視野,不僅能從他們的言談之中獲益良多,更是常常因為自己的狹隘與無知而恐慌。
心靈的成長看似不那麼高效。但對每個生命本身來說,卻是最有裨益的“投資”。
上世紀的顯光老和尚,在年輕時即前往武昌佛學院依太虛大師學教習禅,并前往浙江觀宗學社,研習天台教觀,老和尚一生幾經波折,卻以推動佛教弘化為己任,講經不辍,弘宣《法華經》、《摩诃止觀》等圓頓經典,并辦學辦報,緻力于僧伽教育,以推動佛教弘化。
在重建安國寺時,他購置了許多桌椅,準備辦一個“學佛院”,并寫有《勸學二首》:
其一
智者章安亦是人,端憑立志苦參尋。
寄語青年佛弟子,我佛家業好承成。
其二
莫謂佛學難上難,吾宗一念印三千。
塵勞緣為枉心累,歇卻枉心亦是禅。
每當讀到這兩首詩,我就想起宋仁宗皇帝的《贊僧賦》——
空王佛弟子,如來親眷屬。
身穿百衲衣,口吃千锺粟。
夜坐無畏床,朝睹彌陀佛。
朕若得如此,千足與萬足。
所謂“佛子行道已,來世得作佛”,出家人習禅誦經,專注于心靈的成長,是皇帝都羨慕不來的呀!
回心達本 自在解脫
前陣子總有人問我,你為什麼出家。
“除了出家,還能做什麼呢?”
這的确是我的心聲。在這衆苦逼迫的黮暗長夜之中,無非是“被煩惱越纏越緊”和“努力從煩惱中解脫”這兩條路,要問我怎麼選,我又不是傻。
正如颛愚觀衡禅師所言:“夫出家者,乃超塵離俗解脫法門也。”
不僅是剃光頭發,更是要出煩惱之家、出系縛之家。
《五燈會元》裡有一個故事——
唐代有一位古靈神贊禅師,有一次外出參學後回到寺院,師父問他:“你在外行腳,有什麼收獲嗎?”
神贊禅師說:“并無大事。”他在寺中繼續修行,做種種苦行。
有一天,他在給師父搓澡的時候,拍着師父的脊背感歎:“真是一所好佛堂,可惜這尊真佛還沒有超凡入聖。”
師父回頭看了看他,他又感慨:“這佛雖然不入聖流,尚能放光!”這便是在引導自己的師父,心中那尊自性的佛,具足無量功德,隻可以還沒有開發他的妙用,隻可惜他的師父還沒有參悟他的話。
又過了幾天,師父坐在窗戶下讀經,一隻誤入經堂的馬蜂在紙窗戶上東跌西撞,卻怎麼也飛不出去。
神贊禅師歎道:“世界如許廣闊,就是不肯出,一直鑽這些舊紙,要想獲得自由,隻怕是要等到驢年去了”。
接着口占一偈:
空門不肯出,投窗也大癡。
百年鑽故紙,何日出頭時。
師父聽了,大為驚訝,再一次問他:“你這次行腳回來,言行不同從前,你遇到什麼人了?”
神贊禅師據實禀告:“弟子蒙百丈懷海和尚為我指個歇處,此番回到寺院,為報師父的慈恩厚德。”
師父聽了,請神贊禅師登座說法,舉唱百丈門風:“靈光獨耀,迥脫根塵,體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無染,本自圓成,但離妄緣,即如如佛。”
做如來使 廣度衆生
師父常常說,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在他看來,撞鐘是一件莊嚴神聖的事,“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并不是逃避,也不是懶惰,而是在盡職盡責,過好每一天的出家生活。
《續高僧傳卷二十九》記載了一位隋代智興法師在“撞鐘”時度化衆生的事迹。當時他居住在京師禅定寺,執掌敲鐘的事務。
一天,有一位婦人前來,奉上絹布十匹,原來她多次夢到自己的丈夫告訴他,自己在彭城病死,投生在地獄中,而禅定寺的智興法師每次扣鐘,聲振地獄,許多人聽到這鐘聲,都一起從地獄中解脫而出。如今自己投生到善道裡,特來囑咐以前的妻子,一定要去感謝智興法師。
過了幾天,丈夫病死的消息才傳來,這位婦人深感此事的靈異,特來緻謝。智興法師謙虛地說,自己并沒有修行,并将這些絹布都供養給寺裡的僧衆。
有人問他,您有什麼秘訣,怎麼會在敲鐘時有這麼大的功勳呢?
原來,他在《增一阿含經》裡讀到扣鐘的功德,并《付法藏因緣傳》裡讀到,罽膩吒王因為喜好殺戮,投生為千頭魚,時時遭受劍輪旋轉的割削之苦,但他聽到一位阿羅漢扣鐘的聲音,便能暫時停息此苦。
于是智興法師就謹遵經典的教導,堅持發願,“願諸賢聖同入道場,願諸惡趣聞此锺聲俱時離苦……”即使寒冬臘月之時,寒風切肉,手掌皲裂,也不辭辛勞地扣鐘度衆。
出家的生活,看似沒有世間那樣紛繁,但習禅誦經的禅悅之味、法喜之味、解脫之味,是旁人所無法體味的。
做佛陀的義務特派員,為衆生服務的樂趣,則更為甘美。看到衆生的福慧增長,可謂是最令人欣喜的事了。
圖文皆來源于網絡,内容僅做公益性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告知删除!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