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2日開始,央視财經新媒體推出财經雲直播系列專題直播,聚焦全球市場,緊追熱點行情。
站在曆史的十字路口,很多人都在問,全球目前面臨的究竟是一次危機?還是一輪衰退?又或是一場大蕭條?身處其中的國家和人們如何度過?央視财經主持人張琳連線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教授陳玉宇,以史為鑒,探尋應對之策。
大蕭條或者大衰退可以避免
陳玉宇表示,經濟學家普遍認為隻有1929年的危機是一次大蕭條,它持續了12年。美國是策源地,當時平均失業率是18.5%,高峰時25%。整個歐洲也非常嚴重,德國最高峰時失業率40%。宏觀經濟學就誕生于大蕭條,近一百年來我們積累了相應的知識和各國宏觀經濟框架,到現在都有用。
2007年到2009年發生的世界金融危機,策源地也是美國,它對美國金融體系造成了一個災難性破壞,對美國整體經濟、失業率、勞動市場都造成了深刻傷害。同時,通過全球化、貿易和資本的聯系影響了全球。為了區分開和其他正常時候的經濟波動的小危機,當時給它專門起名為“大衰退”。
這次,是一次公共健康危機,或叫做生物學的一場災難。它最後會演變成什麼樣?可能可以類比08年金融危機的烈度、深度和影響程度。
中國有一句老話叫“事在人為”,如果一個國家的中央政府的貨币管理當局、财政部門有效,加上各國政策上的協調和合作,我認為在現代經濟當中能夠避免像這樣,即便是一次很罕見的巨大事件所造成的負面沖擊,使它不會演變成大蕭條或者大衰退。
應對危機需要刺激性政策
陳玉宇認為,各國政策的根本性目的就是要讓經濟活動恢複起來,讓失業的人減少。10%的失業率,在美國就意味着1600萬個家庭主要賺錢的人沒收入了,家庭生活陷入困難了。現代經濟社會對于失業問題甚至比GDP更看重。
這次歐美政策的重點,第一個反應是直接發錢,錢基本給兩到三個星期的。比如,美國2萬億美元的刺激政策目的不在于讓經濟的增速提高一或兩個點,主要是應對抗疫期間老百姓的生活。
美聯儲的政策也是防範,讓金融機構保持受傷最小,這樣疫情得到控制之後,他們還擁有一個完整的、良好功能的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從而可以迅速複工複産甚至出現V型反彈。
中國正在進入消費社會
陳玉宇認為,産業結構的變化,是一個創新、創造、嘗試的過程,大家要尊重這個過程。每個人、每個從業者,都要不斷應對趨勢性、長期性的變化,必須摒棄原來看待生産、生活和産品、市場的方式,迅速轉變觀念,因為消費社會到來了。
人的消費分兩種:必要消費、相對消費。一個國家随着經濟發展就會到達相對消費,或稱為炫耀性消費階段,這是一種從“我需要”向“我想要”的轉變。
中國近代社會兩百多年的曆程中,我們跨越了從絕對消費占主體的情況,現在需要更深刻、更活躍的創造性市場力量,去滿足個性化、精神方面的消費需求,這是企業應該捕捉的機會。
财政政策的三個着力點
第一,跟疫情有關的生物醫學方面的基礎研究,會得到大量支持。更重要的是,醫療健康方面涉及到千百萬人的醫療基礎設施和大數據相結合的醫療管理、慢病管理、健康管理,這些産業都會興盛起來,遠程醫療結合5G的新時代呼之欲出。
第二,解決兩部分人的困難:一部分是中低收入老百姓;二是對中小企業的救助,尤其是社交接觸密度比較大的娛樂、影視、交通、教育等。
第三,新基建,以及能夠配合追求生活質量的百姓消費行為的社會基礎設施,如體育場館、博物館、影劇院等。
各國應暫停貿易摩擦 共克時艱
陳玉宇認為,G20将啟動的總價值5萬億美元的經濟計劃分兩部分,一部分是應對疫情的開支,要更關注貧困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第二部分,用來盡量在防疫期間保障受疫情影響不大的行業,甚至關鍵行業能夠持續生産,增加對他們産品的需求。
中國的政策說得很清楚,積極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積極,中性的貨币政策要更加靈活。
更重要的是,全球合作勢在必行,各國的政策要互相協調,不配合會使事情變糟糕。面對這麼大的沖擊的情況下,各國更應該明智地迅速做調整,至少在抗擊疫情和應對全球經濟衰退風險中,先擱置貿易摩擦,疫情結束後再重新談判,這一年先把所有的關稅以及對國際合作不利的政策都取消掉,共克時艱。
收看完整視頻,請長按圖片,識别二維碼。
下載央視财經客戶端,與資本市場零距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