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蘇轼一生為妻子、兄弟寫過許多感人至深的詩詞,至今仍打動人心。他的詩句裡藏着什麼樣的深情?他的詩詞為什麼會有穿越時空的力量?
深情和豁達:蘇轼的情義
蘇轼這個人一生情深義重。他是一個多情的人,他的結發妻子死得很早,在她去世十年以後蘇轼突然做了一個夢,醒來寫了這一首著名的《江城子》。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裡孤墳,無處話凄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鬓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大家看看,寫到這個份上多深情啊?十年了,十年生死兩茫茫,真正的深情用不着天天挂在嘴上,不思量自難忘,突然就入夢了。
可是,今天就算見了面你還認識我嗎?我已經是“塵滿面,鬓如霜”了,但是在我的心裡你永遠那麼年輕,永遠那麼明豔,永遠那麼清麗,對着小軒窗你正梳妝。
一個人不能為了豁達就舍棄深情,也不能因為沉溺于深情而丢失自救的勇氣,深情跟豁達是不矛盾的。
用王國維先生論詩詞的話來講,“詩人對宇宙人生,須入乎其内,又須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寫之。出乎其外,故能觀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氣。出乎其外,故有高緻。”(《人間詞話》)
人要是連“入”都不敢“入”,那就沒有人生體驗,沒了“生氣”;人要是不能“出”的話,就會溺死其中,達不到“高緻”。蘇轼就同時做到了“入乎其内”和“出乎其外”,深情和豁達在他的心中并存。
人間無别離:蘇轼的兄弟情
為了弟弟子由,蘇東坡往往能寫出最好的詩,蘇東坡一路遭貶谪由杭州到了密州時,心裡也一直挂念着同樣受阻的弟弟蘇轍:
嗟予寡兄弟,四海一子由。故人雖雲多,出處不我謀。(《送李公擇》)
近别不改容,遠别涕沾胸。咫尺不相見,實與千裡同。
人生無離别,誰知恩愛重。始我來宛丘,牽衣舞兒童。(《颍州初别子由二首》)
物理空間的遠離誰都束手無策,但人間最大的離别是忘了。“忘”字怎麼寫?上面是逃亡的“亡”,下面是一顆“心”。
當你忘了一個人,你的心就逃亡了。即使同在一個屋檐下,他的生日你忘了,他在外頭不愉快你忘了,他得病了該去檢查你忘了,他咳嗽夜裡給他遞口熱水你都忘了……這才是人間最慘的别離。
所以,蘇轼說的是“人間無别離”。他們兄弟倆雖然離得很遠,但是他們倆第一次别離就分開了六年,再相見的時候趕上了中秋,兩個人在一起待不夠,但是中秋第二天就又分離了。
那個中秋節蘇轼寫下這樣的名句:
《陽關曲·中秋月》
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今年今夜,有這樣好的明月呀!這一生都不一定常有這樣的時光,因為我弟弟在我身邊。到了明年,明月仍在,但是我又身在何處呢?我的身邊一定沒有子由了吧!這是蘇轼當時的惆怅。
現在每年快到中秋的時候,提前好幾天網絡上就會流傳世界各地天文台最美的月亮,這個塔尖的月亮,那個山谷的月亮,這些高倍天文望遠鏡中的月亮清晰無比,會讓你驚歎:太美了!
但是,跟身邊人一起看過的那一輪遠遠挂在天上的月亮呢?你是不是還常常想起?那是身邊人啊,我們能跟身邊人一起看多少回明月呢?
這就是王陽明所說的:“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團圓永無缺。山河大地擁清輝,賞心何必中秋節。” 雖然自古以來我們就期盼中秋的明月,但是是不是中秋又有什麼關系呢?不如珍惜身邊人吧,這才是團圓的意義。
人間的稀缺資源:蘇轼筆下的團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婵娟。”(《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明月有待,江山有情。在和親人相隔很遠的時候,蘇轼問青天上的明月照過多少悲歡離合呀?他心中的深情是多麼深啊。
看着這一首詞,我們當然就會想起李白當年的詩:“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把酒問月·故人賈淳令予問之》)
想一想當年李太白把酒問月,而蘇東坡接過他的杯子又舉起來,“把酒問青天”。他要問什麼呢?他要問天上的宮阙現在是何年何月了?我知道天上有瓊樓玉宇,我想要上天去,但是“高處不勝寒”,“何似在人間”?
人間是有悲苦的,人間是要有很多蹉跎、甚至是災難的,但是人間有情,何似在人間!人生就是不如意事常八九。既然十有八九不如意,你就常想“一二”。既然可以言者不多,你就謹言慎行、惜緣感恩。人生是因為好東西太少,所以才懂得了珍惜。
“千裡共婵娟”這樣耳熟能詳的句子為什麼到今天大家還在用呢?這不是因為蘇轼的文學技巧有多麼高級,而是因為他寫出了艱難中的珍惜這樣的人生哲理。
當一種資源過剩的時候就沒有人去珍惜它了。我們今天的生活富足了,随時可以買新衣服,不像過去過年才做一件,家裡的零食鋪天蓋地。但為什麼幸福感低了呢?就是因為你不再覺得它稀缺了,不再珍惜了。
蘇轼寫出的團圓,是生命中的稀缺資源,他寫給自己兄弟的詩詞道出了我們千古的珍惜。所以,他的深情才如此打動我們。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