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春秋時,子路在河水裡,救了一個人。那個人用一頭牛來感謝子路。子路收下了。
孔子知道這件事之後,表揚了一句:“魯人必拯溺者矣。”
救人是人的本性,接受感恩,也是。如果長期這樣互動,一個國家的人,都會變好。
不得不說,孔子考慮的問題,是長久的。一句話,就幫助了多方面的人。
現實生活中,我們也常常的都别人的表揚,但是其初衷卻值得磋商,正所謂“知人知面不知心,畫龍畫虎難畫骨”。對于人心,我們需要小心提防,不要因為耳根軟,就随意着了别人的道。
喜歡說以下幾種話的人,表面是對你好,實際是在傷害你,令人防不勝防。
02
第一,說“挑撥離間”的話,破壞人際關系。
戰國時,秦惠王廣納人才。墨家的謝子聞訊趕到秦國,希望得到重用。
在謝子尚未抵達秦國的時候,墨家的唐姑果已經在秦惠王身邊有一段時間了。
唐姑果擔心,謝子比自己更厲害,要是被重用了,自己的地位不保。于是他對秦惠王說:“謝子這個人,能說會道,内心很毒辣,這次來秦國,是為了結交太子,另有所圖。”
因此,秦惠王讨厭、疏遠謝子。
照理來說,唐姑果和謝子的同道中人,應該互相幫助。但是唐姑果卻說了窩裡反的話,讓大家都很難受。
任何一個人要成大事,都要得到身邊人的幫助,需要彙聚人脈。如果身邊有人總是挑撥關系,估計你和“所有人”都談不來,就會出現“親小人,遠君子”的局面。
挑撥關系,表面上是為了自己的位置,在幫助别人“識人”,其實是“攪局”。你和這樣的人交往,人生就會混亂。
03
第二,說“暗示醜陋”的話,指引錯誤的方向。
《呂氏春秋》裡有這樣一個故事:楚威王虛心求教,向沈尹華學習文獻方面的知識。
大臣昭釐向楚威王打小報告:“外面的人都說,大王您是沈尹華的徒弟。”
作為一個高高在上的君王,怎麼能夠接受有人比自己更加高級呢?如果這樣的話,就顔面掃地了。因此,楚威王不再學習。
“暗示效應”告訴我們,通過一些抽象的行為、語言,可以影響一個人的心情,發展的方向等。如果我們接受了錯誤的暗示,認為自己當下正在做錯誤的事情,就會停止,或者陷入迷茫。
對于暗示的話,我們應該冷靜分析,學會“反暗示效應”——朝着相反的方向去思考,就能夠發現端倪了。
如果楚威王懂得“越謙卑越尊貴”的道理,事情的結局就不一樣了。可是他并沒有深層次去思考,結果被人牽着鼻子走。
04
第三,說“見利忘義”的話,想要獨自占有财物。
看過一個笑話:古時候,齊國有一個人,想要發大财。戴上帽子,走到賣金子的人前面,拿起金子就跑。
他被官吏抓住後,說:“哎呀,我隻是看到金子,沒有看到有人。”
見錢眼開的人,到處都是,但是我們要保持理智。發财需要找對方法,不要做昧良心、違法亂紀的事情。
當一個人說的話,根本目标是為了“一己私利”,說明他在想辦法占有原本屬于你的東西。甚至會讓你失去所有的财富。
比方說,你家修建了圍牆,鄰居家的棗樹,有枝丫伸過圍牆。有路人說,這樣做太過分了,要給棗樹修理枝條。然後,他拿起鋸子,把多餘的枝條鋸下來,并拖回家做柴火。
你呢?因此,得罪了鄰居,内心很難受。
有句話說得好:“我們常常對社會上的見利忘義義憤填膺,卻不知自己也成了其中的一員。”
趨利避害是人的本性。因此我們是被人“鼓吹利益”的時候,會很有興趣,一步一步被對方套牢。這就是“貪小便宜,虧大錢”的根本所在。
想要避開這樣的禍害,就要拒絕貪婪,聽到和利益有關系的話,就要三思。
05
第四,說“不顧後果”的話,損人不利己。
政治家呂不韋寫過這樣一個故事:魯國的季平子和郈昭伯,兩家相約鬥雞,季家輸了。
季平子很生氣,強行占有了郈家的院子。
郈昭伯在魯昭公面前,诽謗季平子,說季平子做了危害魯國的事情。魯昭公不分青紅皂白,派兵攻打季平子。從此,很長一段時間,魯國都陷入混亂局面,沒有“赢家”。
有一種人,唯恐天下不亂。他的話,無非是讓大家争得“魚死網破”,他就便于“渾水摸魚”。
事實上,越是混亂的局面,越難以摸魚。就算得到了魚,也會因為周邊的環境太差,導緻人心惶惶,甚至因此弄丢幸福的家園。
所有煽風點火的話,都是來傷害你的。特别是你在憤怒的時候,有人認同了你的憤怒,就要特别謹慎,否則你就會做“沖動的事情”。
對你好的人,會給你“當頭棒喝”,讓從憤怒、負能量之中,抽身而退。
06
網絡作家安妮寶貝說過:“容易傷害别人和自己的,總是對距離的邊緣模糊不清的人。”
能夠傷害你的人,不是遙不可及的人,而是你身邊的人,并且沒有“邊界感”。他總是用言語來幹擾你,給你一些錯誤的指引。
做人要保持清醒,如蜜糖一樣的話,多半是糖衣炮彈;如苦瓜一樣的話,多半是先苦後甜的。
遠離傷害的根本,不是改變别人,而是做更加優秀的自己,别人自然就無懈可擊了。
不管多大年紀,認清黑白,心中有光。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于網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