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常保立古畫作品欣賞

常保立古畫作品欣賞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7-17 18:28:28

常保立古畫作品欣賞(畫風像秋意那樣的作品)1

■采薇圖

常保立古畫作品欣賞(畫風像秋意那樣的作品)2

■王蒙 葛稚川移居圖

常保立古畫作品欣賞(畫風像秋意那樣的作品)3

■倪瓒 紫芝山房圖

常保立古畫作品欣賞(畫風像秋意那樣的作品)4

常保立 故宮博物院首席模搨官、終身聘用專家、故宮博物院摹畫組組長。

古代繪畫功用于“人倫綱紀,所為度化”。畫作一般不以特定季節區分。春秋曆夏本應季漸變,區分無法明确。而秋天本身的特點通過水墨表達,更有一定難度。但恰是這一點,一般能表達秋意的畫作,格調都相對較高,在故宮博物院首席模搨官常保立看來,畫風像秋天一樣表述不太明确則必有巨大的能量,所以,經典能代代有傳。

■收藏周刊記者 梁志欽

人物介紹

常保立

故宮博物院首席模搨官、終身聘用專家、故宮博物院摹畫組組長。

古人概以“物為我象,物為我用”于道法則

收藏周刊:中國古代最早有秋意題材的繪畫作品,大概是什麼時候?

常保立:古代繪畫功用于“人倫綱紀,所為度化”。一般不設以特定的季節。春秋曆夏本應季漸變,區分無法明确,但随圖繪發展還是有入畫中,中原北地三季後惟冬日借地為雪,白茫茫大地一望即知。

人們所見春枝發芽返青,夏木沉郁茂密,但成圖山水畫中并不特指是哪裡的山、哪裡的水,所畫皆以士人胸中丘壑成千山萬水。正如後來董其昌所說“讀萬卷書,行萬裡路,歸來成自家山水”。貫以取象思維質文之間的族群世居中土,在中原聚散的長期生存生産繁衍中,古人看問題看本質。

品畫也同樣,透過表象看的是内裡筆墨筋骨,英英不覺神采中得以力量的鼓舞,而不管對象畫的是誰,畫的是什麼山、什麼水。昔思維方式與今日大不同,古人概以“物為我象,物為我用”于道法則。

收藏周刊:能舉個例子嗎?

常保立:宋代李唐有一幅非常著名的《采薇圖》,畫的就是太行山秋意情境。可從畫中哪方面能看出呢?是卷為商末伯夷、叔齊不食周粟,隐以首陽山采薇的故事。兄弟二人在樹下席地交談。兩者皆長須墨髯,髻發系巾,着寬袖粗服之草履,束缯紋以折蘆拔飛中鈎衣裳。從這些地方,似乎難以看出是秋天,但觀圖中自然布列的幾棵喬木以伴有夾葉則立見端倪。松針柏子之間這些闊葉都斫以中鈎畫法,若是重彩山水就會染以硃砂為秋山紅樹,當傳統丹青圖繪衍變漸成以筆藉水賦墨的水墨畫時,國人一眼就能看出是秋天的樹。慮人間五色為世間本無有的水墨,是中國人自有了天雨粟鬼夜哭的象形方塊字之後,發展以筋骨成筆墨為點畫,積畫成字,積畫成圖,綱紀國人曆史,以中土文化的最高文明,對全世界人類文明史再次做出的巨大貢獻。順便我再說一句,此圖關鍵是“采薇”,“薇”就是一種類苜蓿的紫花野豌豆。首陽山正在中原西北太行腹地,群峰坡地高低,蒿間臨近不等,這裡生長着許多,結實采撷正在收獲的秋季。

日勤以“采薇”正是為了日後而秋收冬藏。這幅畫沒有确切表明是秋天,可看圖取象遷想,通過大自然的規律很快我們就能推演出來。這種情形在傳統繪畫中常有。

倪瓒惜墨如金疏中見密

王蒙萬筆不煩處處衢通

收藏周刊:倪瓒有《秋亭嘉樹圖 》,王蒙有《秋山草堂圖》,感覺古代有明确以秋天為主題的作品,也不少?

常保立:倪瓒的畫,披圖所見惟清竹一撇疏木幾根外幾無樹葉,直觀地看上去就是深秋。但定睛細品,此乃餘味,分明是南歸高引聲聲去,雁陣行行複往也,隻剩得一池湖水奉清秋。潔癖的倪處士了以幾根斡墨中斫簡筆,豎在橫折有數的幾疊折帶皴上,清零拔幹見石青,為山淡抹,遠之以遠。真賞怅望中,既釋放了自己又開始擔心起來自己,最後,竟不能自已。這時,這幅畫早沒影了,隻剩得一人獨坐塵邊天際,茫茫裡愣對空空如也。這是倪瓒的高明,先引你入畫,一旦進去,又讓你惆也不是怅也不得,隻能跟着他往深往遠了走,最後竟非情非境地不知到了什麼地方恍然離畫出走,他鄉走野何處是,到哪兒說哪兒了。這倪迂着筆不多,煉墨是如此厲害。王蒙的畫和這正相反,是繁密得不行,可奇怪的是沒人因嫌繁而不耐煩,人們也和愛穿倪瓒的風清疏林一樣,愛鑽王蒙的茂柯群壑,而且進去就不想出來。長松落落,卉木蒙蒙,也不知自己是在九華山還是青城山,修竹叢碧,勢接沈郁,青綠深處亦不知是皖南還是巴蜀,同樣樂不可支的沒了自己。這亦是王蒙的高明。計白也當黑,雖花開兩朵各表一枝。雲林子惜墨如金疏中見密,王叔明萬筆不煩處處衢通,根兒上可都是基于集大成者南北兩宋李唐的鐵鈎鎖筆法和趙孟頫首倡作畫貴有古意的“用筆千古不易”,即:鎖緊至極必緻解索,解索後的力量神采就看各家随遇多變的心出用筆了。相向以對,無論繁簡,他們在倡以溯往的來回路上,其實發現了很多先人未竟之條條可滋以第進的廣也流域,于是,以用筆為表象的力量多深神采多高的筆墨日益豐富起來,這裡邊敢情還有這麼大的天地啊。所以,趙孟頫旗下出現了元四家,明宋克王绂林良浙派之後出現了吳門四家,出現了青藤白陽和最後的石濤八大。

收藏周刊:這其中對我們有何啟發?

常保立:有一點需要注意,中國古代士人經典圖繪中的筆墨都是不自覺而為,正是因此不自覺反而起到的影響更大,隻因人的很多意識作為都是于不自覺中,以如此對如此這般,更易化度,這也是圖繪紀綱功能漸變後而傳統丹青水墨其中的度化功用始終未變,隻不過直觀的圖像變成了心取的用筆,人們在不覺中,第以力量的緒心進入到思維更深層時,是以神采自然就會出之更高。包括石濤八大,他們不是主觀上主動去改變什麼,而是于世以己之所悟順勢而為,就即便有也是不得已而為之,也算是絕處逢生的難得煉世機遇随緣吧。隻是後來人從今美術史的角度對他們進行了想當然的舉譽與褒揚。

無邊落木的潇疏使得人們很本能就會想到随之不盡滾滾而來的可能一切。往古高士哪怕在春天,亦可能動念意卻到了入秋,會畫出秋天的意境,同樣,冬日好大雪的朔風一時激中心動,也許畫出了蔥蔥籠籠的孟夏盛景。倪瓒對後來的石濤影響很大,石濤的作品中,沒有一張是重複的,骨子裡就透露出他恃“一畫”浪走天涯的狂氣,絕不自我重複。包括他最有名的《搜盡奇峰打草稿圖》,說秋天也行,說初冬也行,說他春天還行。但古畫中凡是遇到這種在季節上表述不清的情況,人們大多是像詩詠一樣待以秋天的情懷,萬裡悲秋時亦是金秋豐稔時。秋天是收獲的季節,同時也是讓人惆怅的季節,兩兩相向,中國知道事物道理從來如此,所以,古傳圖卷面前的您,就看您素以文質的這一時了。

李唐、趙孟頫都是集大成者

收藏周刊:能否說,但凡涉及秋意的作品,大多都是表達悲涼的感覺,而不是喜慶的?

常保立:因為秋季予人的多重所思,會有這樣。不過,悲喜從來都是交集的,大悲過後就是喜,所謂計白當黑,二者相向并非孤立。比如喜極而泣後亦會破涕為笑呢。

收藏周刊:表現秋意題材的作品,在同樣的格調上會比其他季節更難一些?

常保立:對,因為秋意不像冬天與春日那麼明确。秋天過後便是嚴冬,雖秋日有收成,但伴随落葉又疏疏蕭瑟,唐詩大多是開篇即景談色,說着說着就開始說自己了。繪畫也一樣,很多時候畫的是景,表達的遠遠不是景本身,甚至哪怕表達了景,但傳遞到觀者,很可能又是另一種境界,但,惟此這才是最高的。

收藏周刊:反過來說,是否同樣的内容,表達秋意的格調會更高?

常保立:秋季的自我表述最不明确,我們有句話叫“二八月,亂穿衣”,意思是,二月與八月穿少了凍不着,穿多了熱不着,有些無所适從。可正因為這樣,生成了人們各取所需的多樣性,集者有散,我們面對的經典正于各種人而來,自然也就會滿足符合于各色人等,之所能成經典。畫風一看明确顯現的必是畫家指向單一的能力。李唐、趙孟頫都是集散的集大成者,畫風像秋天一樣表述不太明确則必有巨大能量,所以,經典能代代有傳。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年年八月十五雲中月,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婵娟。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