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闊的草原上空是一輪皎潔的明月,薄似輕紗的夜霧纏繞着神聖的敖包,馬頭琴哀婉低回的聲音在草尖上震顫,那個在草叢中等待了許久的男孩,正焦慮地期盼着心上人的到來。這是蒙古族民歌《敖包相會》為我們描述的情景。
到希拉穆仁草原之前,我就常常被這幅畫面所感染,竊以為敖包是牧民的蒙古包。及至見到敖包才知道,絕非我想象中那回事。敖包其實是蒙古語,意為堆子或鼓包。我感覺類似藏地的瑪尼堆。是人工用石片或石塊壘砌而成的一種圓錐狀的建築物,頂端插着一根長杆,杆頭上系着牲畜毛角和經文布條,體現了古老的薩滿教和藏傳佛教融合文化的特點。
祭敖包就是以敖包為崇拜物而進行的一種公衆聚會的祭典形式。祭敖包有很深的内涵,具有祭祀天神、山神、土地神和祈求神靈消除不祥,保佑國泰民安、風調雨順、人畜興旺等多種深刻的含意。
草原上的敖包多選擇在山崗或丘陵的高處,較為醒目和環境優美的地方,遠遠望去就像是美麗的蒙古包。人們平時外出或遠行時,凡見到有敖包的地方,都要下馬參拜,祈求平安。還要撿幾塊石頭放在敖包上,以求吉祥。
草原祭敖包儀式有固定的日子,每年農曆五月十三這一天當地的牧民要将各種供品擺放在敖包前供奉,然後由喇嘛們焚香、誦經等,衆人則在喇嘛們的誦經聲中向敖包跪拜作揖,禱告神靈。
老劉是達茂旗希拉穆仁鎮白彥淖爾嘎查烏布楞村的牧民,是我們在草原上結識的朋友。據他講在敖包許願是很靈驗的,大家決意去祭一祭。于是請老劉将大家帶到敖包山下,一幹人沿着前人踩出的小道,登上山崗。按老劉介紹祭祀風俗,大家先許個心願,然後從左向右,圍着敖包順時針轉三圈,再将撿來的石頭扔在敖包上……
在草原我還了解到,今天的敖包除了原有傳統的祭祀作用外,還被用來作為一個地方的标志和界碑,成為牧民實用性很強的“草原上的燈塔”,或平時青年男女《敖包相會》的地方。
夕陽西下時,我們從草原深處返回。此刻,西部天空已是彩霞滿天。一彎如勾殘月不知什麼時候升上了天空,遠遠近近的蒙古包裡紛紛亮起了橘黃色的燈光,這燈光與天幕上的星星輝映着,黃昏裡的草原顯得分外寂靜和空曠。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