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界,屬武陵山區腹地,這裡山勢險峻,多深谷溝壑,素有“奇峰三千、秀水八百”的美譽。
高山峻嶺,不隻生成了美景奇觀,還孕育了多種山珍鮮味。今天,飯小二就化身“食材獵人”,與導演組翻山越嶺,在張家界的山河之間尋找當地的特色食材,用它們來制作地道美味。
首先要尋找的這種食材,它一般生長在深山中的枞樹之下,雨後較為多見,但需要早起才有機會采摘到。每到它的采收旺季,常有萬人尋覓、千人販賣的盛況,可見人們對它的喜愛。
這個神秘的食材就是枞菌,又稱紅汁乳菇。它是一種純天然食用菌,肉質細嫩、營養豐富,堪稱“菌類之王”。
在當地向導朱芳的帶領下,曆經兩個小時,小二終于尋得了這種特色山珍,收獲滿滿地下了山。
朱姐不僅是采摘枞菌的高手,還是烹饪枞菌的能人。作為村裡的掌勺大廚,她對于土家菜的制作尤為得心應手。
今天朱姐要用時令枞菌,搭配當地特産的臘肉,做一道張家界的土菜代表——臘肉炖枞菌。這兩種張家界的經典食材相結合,究竟能碰撞出怎樣的美妙滋味呢?
民間高手菜
臘肉炖枞菌
-01-
臘肉提前清洗幹淨,切成寬度5厘米的臘肉片。
-02-
鍋中倒入菜籽油,下入臘肉片,用中小火炒至金黃,加入姜片、大蒜、青花椒、洗淨的枞菌,轉大火翻炒2分鐘。
-03-
鍋中加入适量鹽、清水,炖煮7分鐘後即可出鍋,最後加入青紅辣椒點綴。
經典與經典的碰撞,果然不同凡響。臘肉煙熏的香氣包裹着枞菌的鮮香,兩者相得益彰。肉嫩菌鮮,一口接一口,好吃到根本停不下來~
除了枞菌,在張家界的高山之上,還有一種人們鐘愛的山中鮮味——岩耳。
岩耳,又名石耳,是生長在砂岩絕壁上的黑色地衣植物。因其形似耳,又生長在懸崖峭壁、陰濕石縫中而得名。岩耳不僅味道鮮美,營養價值也很高,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還記載其有明目益精之效。
不過,因為岩耳隻有在1200米以上的石壁上才有可能找到。所以,它并非人人都能摘得,必須要靠專業采耳客來将它們帶上餐桌。
經過采耳客粟松雲的一番辛苦,小二成功獲得了張家界土特産“三寶”之一的岩耳。
那岩耳,怎麼做好吃呢?這就要請教有42年從廚經驗、擅長制作土家菜的張竣生大廚了。
民間高手菜
繡球岩耳炖土雞
-01-
鍋中加水、姜、蔥、料酒,下入岩耳焯制,焯好水後将岩耳濾出。
-02-
鍋熱後放入豬油,下入雞塊煸炒至金黃色,加入鹽、水,将食材全部倒入高壓鍋中炖煮6分鐘。
竅門:雞湯可以激發岩耳的鮮味,是美食中的“好搭檔”。
-03-
豬肉餡兒和蝦肉餡兒按照6:4的比例混合,加入蔥姜水、雞蛋、鹽、胡椒粉、紅薯澱粉攪拌均勻,團成丸子狀,外層裹上等比例混合好的岩耳絲和蛋皮兒絲。
-04-
将繡球丸子放入蒸籠蒸制4分鐘。
-05-
将雞湯盛入容器中,把蒸好的繡球丸子放入雞湯四周,最後再加一小把岩耳即可。
張大廚将傳統的繡球岩耳、岩耳炖土雞合二為一,開創了一道新的特色菜——繡球岩耳炖土雞。
湯色金黃、味道醇厚的雞湯,搭配口感彈脆、有嚼勁兒的岩耳,香而不膩,鮮美加倍。如此美味,難怪這道菜能成為土家宴賓大菜了~
在張家界,還流傳着這樣一句話:“吃盡天下美味,不及岩泊渡的魚味”。岩泊渡曾是張家界渡口,當地一條街上就有40多家魚館,幾乎家家戶戶都會做魚。
小知識
張家界岩泊渡小鎮,位于澧水河中遊,地處湘、鄂、黔水陸交通要塞。其河岸天然、岩石凸出,曾是過往船隻停泊的碼頭,并設有渡口,因而得名。
岩泊渡雖處澧水中遊,但因有水質清澈的茅岩河流經,所以相較其它地方,岩泊渡的魚肉質會更加鮮嫩美味,少有腥味。
小二找到了當地最負盛名的做魚高手左宜元,他已經從事餐飲業26年了,特别擅長制作各種河鮮魚類。
在左大廚和捕魚高手楊萬軍的幫助之下,小二成功捕到兩條鳜魚,這就是今天要烹調的第3種食材了,不知它将成為什麼樣的美味呢?
民間高手菜
岩泊渡鳜魚
-01-
鳜魚處理幹淨後斜45°改刀,注意不要切到魚骨。
-02-
鍋中倒入菜籽油,下入鳜魚,煎至兩面金黃後盛出備用。
-03-
另起一鍋,放入豬油,将鳜魚再次入鍋,加入米醋、開水、姜片、白胡椒,大火煮制10分鐘。
-04-
加入鹽、白糖、雞精、青辣椒、紫蘇葉、藠兒腌菜(野山蔥),中火煮2分鐘後出鍋,撒上蔥花即可。
這道岩泊渡鳜魚,無論是乳白濃稠的湯汁,還是鮮嫩彈牙的魚肉,又或是酸甜爽脆的藠兒腌菜……每一樣都能激發滿滿食欲,讓味蕾得到充分滿足~
在張家界這片神奇土地上,到處都蘊藏着特色美味。明天我們的探尋之旅仍将繼續,還有什麼神秘美食等待我們發現呢?一起期待吧!
來源丨CCTV回家吃飯
本平台為張家界日報社所有。任何單位、個人使用、轉載或者傳播張家界日報社旗下媒體版權内容的,必須事先獲得書面授權。除法定合理使用範疇外,未經許可,不得轉載、傳播其享有版權的作品(作品形式不限于文字)。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