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名詞的含義

名詞的含義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1-10 00:18:19

名詞的含義?一、名詞解釋 1、a 比較文學:是一門運用比較方法研究民族與民族、國家與國家之間的文學以及文學和其他藝術形式、其他意識形态之間關系的獨立學科,它是文學研究的一支 b比較文學是一種開放式的文學研究,它具有宏觀的視野和國際的角度,以跨民族、跨語言、跨文化、跨學科界線的各種文學關系為研究對象,在理論方法上,具有比較的自覺意識和兼容并包的特色——陳惇 劉象愚 c比較文學的定義:比較文學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懷來從事不同國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學科之間的跨越式文學比較研究它主要研究各種跨越中文學的同源性、類同性、變異性、異質性和互補性,以實證性影響研究、文學變異研究、平行研究和總體文學研究為基本方法論,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來總結文學規律和文學審美特性,加強世界文學的相互了解與整合,推動世界文學的發展 2、 平行研究:就是将那些相似、類似的、卓然可比但是沒有直接關系的兩個或幾個民族的文學,兩個或幾個民族的作家作品加以比較,研究其同異,并找出有益的結論 3、 影響研究:主要研究民族與民族文學之間的直接影響和實是聯系,既要研究實施以影響的民族的作家、作品,又要研究接受影響的民族作家、作品,還要研究産生影響的過程、途徑、媒介的手段 4、 淵源學:從接受者(終點)出發,溯源而上,去尋找影響源,确認放送點注重資料證據的搜集、整理和考核,是一種以考據為主的實證研究譽輿學:以研究放送效果為主的研究流傳學:以研究放送起點(放送者)和終點(接受者)的内在聯系,以尋找終點為目的的研究 5、 可比性:是指比較對象間具有某種可作比較的基礎,即文學現象的同與異,隻有那些同時具備相同或相異兩重關系的文學現象才具有可比的價值,才可能探索出文學的共同規律和美學本質 6、 平行研究回現論:(俄比較文學家維謝洛夫斯基提出),它認為在社會曆史的發展過程中,在他們的曆史文化環境,不同民族的文學會出現重合和類似現象,這種重合或類似自成系統,不必考慮年代、地域或環境、影響等 7、 媒介::那些在文學發流過程中起着傳遞作用的人或物,把一個民族的文學(作家作品、文論、 文學思潮、文學運動)介紹傳播到另一個民族,使文學的流傳或影響得以實現 8、 創造性叛逆:将外國名著的内容和形式改編得完全适合本國國情和讀者的接受習慣創造性叛逆經過兩次變異即譯者、讀者及環境 9、比較詩學:詩學:就是文藝理論,因為每個民族最早産生的文學形式一般都是詩,因而對文學理論的研究也就是對詩歌的研究;另一方面,亞裡士多德的《詩學》不僅探讨詩歌理論,而且探讨叙事理論和戲劇理論 比較詩學:就是不同民族文學理論的比較 10、母題:母題是指最小的主題性的單位,是主題的基礎,它還沒有形成完整的情節和故事線索母題具有客觀性 11、主題學:主題學作為比較文學的分支領域,它力圖打破時空界限,綜合各民族文化,研究同一題材、主題、母題在國際文學間的流傳演變及其成因以及它們在不同作家筆下所獲得的不同處理,從而深刻理解不同作家的不同風格和成就,不同民族文學的不同特點,以及民族文學之間的交往和聯想 12、文化轉型:文化轉型指在某一特定時期内,文化發展明顯産生危機和斷裂,同時又進行急遽的重組與更新如西方的文藝複興、中國的魏晉六朝和五四時期,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名詞的含義?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名詞的含義(比較文學的名詞解釋)1

名詞的含義

一、名詞解釋 1、a 比較文學:是一門運用比較方法研究民族與民族、國家與國家之間的文學以及文學和其他藝術形式、其他意識形态之間關系的獨立學科,它是文學研究的一支。 b比較文學是一種開放式的文學研究,它具有宏觀的視野和國際的角度,以跨民族、跨語言、跨文化、跨學科界線的各種文學關系為研究對象,在理論方法上,具有比較的自覺意識和兼容并包的特色。——陳惇 劉象愚 c比較文學的定義:比較文學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懷來從事不同國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學科之間的跨越式文學比較研究。它主要研究各種跨越中文學的同源性、類同性、變異性、異質性和互補性,以實證性影響研究、文學變異研究、平行研究和總體文學研究為基本方法論,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來總結文學規律和文學審美特性,加強世界文學的相互了解與整合,推動世界文學的發展。 2、 平行研究:就是将那些相似、類似的、卓然可比但是沒有直接關系的兩個或幾個民族的文學,兩個或幾個民族的作家作品加以比較,研究其同異,并找出有益的結論。 3、 影響研究:主要研究民族與民族文學之間的直接影響和實是聯系,既要研究實施以影響的民族的作家、作品,又要研究接受影響的民族作家、作品,還要研究産生影響的過程、途徑、媒介的手段。 4、 淵源學:從接受者(終點)出發,溯源而上,去尋找影響源,确認放送點。注重資料證據的搜集、整理和考核,是一種以考據為主的實證研究。譽輿學:以研究放送效果為主的研究。流傳學:以研究放送起點(放送者)和終點(接受者)的内在聯系,以尋找終點為目的的研究。 5、 可比性:是指比較對象間具有某種可作比較的基礎,即文學現象的同與異,隻有那些同時具備相同或相異兩重關系的文學現象才具有可比的價值,才可能探索出文學的共同規律和美學本質。 6、 平行研究回現論:(俄比較文學家維謝洛夫斯基提出),它認為在社會曆史的發展過程中,在他們的曆史文化環境,不同民族的文學會出現重合和類似現象,這種重合或類似自成系統,不必考慮年代、地域或環境、影響等。 7、 媒介::那些在文學發流過程中起着傳遞作用的人或物,把一個民族的文學(作家作品、文論、 文學思潮、文學運動)介紹傳播到另一個民族,使文學的流傳或影響得以實現。 8、 創造性叛逆:将外國名著的内容和形式改編得完全适合本國國情和讀者的接受習慣。創造性叛逆經過兩次變異即譯者、讀者及環境。 9、比較詩學:詩學:就是文藝理論,因為每個民族最早産生的文學形式一般都是詩,因而對文學理論的研究也就是對詩歌的研究;另一方面,亞裡士多德的《詩學》不僅探讨詩歌理論,而且探讨叙事理論和戲劇理論。 比較詩學:就是不同民族文學理論的比較。 10、母題:母題是指最小的主題性的單位,是主題的基礎,它還沒有形成完整的情節和故事線索。母題具有客觀性。 11、主題學:主題學作為比較文學的分支領域,它力圖打破時空界限,綜合各民族文化,研究同一題材、主題、母題在國際文學間的流傳演變及其成因。以及它們在不同作家筆下所獲得的不同處理,從而深刻理解不同作家的不同風格和成就,不同民族文學的不同特點,以及民族文學之間的交往和聯想。 12、文化轉型:文化轉型指在某一特定時期内,文化發展明顯産生危機和斷裂,同時又進行急遽的重組與更新。如西方的文藝複興、中國的魏晉六朝和五四時期。

13、互證:是以不同文學為例證,尋求對某些共同問題的相同和不同的應和,以達到進一步的共識。

14、橫向開拓:橫向開拓是一種文化外求,外求的方向大緻有三:一是外求于他種文化;二是外求于同一文化地區的邊緣文化;三是外求于他種學科。

15、什麼是比較文學的文類學?它的的研究對象是什麼?

(1)文類是指文學的分類或類型,文類學是對于文學類型的研究。探讨如何按照文學的特點對文學進行分類,以及各文類的特征、演變過程及其相互關系。(也叫文體學、體裁學)比較文學的文類學就是在跨語言、跨文化的背景中研究文學的類型,研究各種文類超越國界、語言界線的流傳、影響、變異等。

16、缺類現象:一種文類在某國某民族文學中有,而在他國或他民族文學中則沒有。王國維認為中國沒有史詩

17、體裁的移植:是指一個民族的文學體裁,通過一定的途徑和方式,傳播到了其他民族文學中,被接受、消化、改造,成為該民族文學的一種新文類。如:十四行詩、流浪漢小說、中國的話劇

18、母題:母題是1)文化傳統中具有傳承性的文化因子,能夠在文化傳統中完整保存并在後世不斷傳承延續。2)是文學作品中最小的叙事單位和意義單位。3)是文學中反複出現的人類基本行為、精神現象和關于周圍世界的概念。

19、主題學:研究同一主題在文學史上的不斷重複和演變,不同作家對同一主題的接受和

處理的學問。

20、情境:情境是文學作品常見的一種典型格局。情境包括三個因素 : 第一,特定環境——人物活動的具體時空;第二,特定的情況——事件;第三,特定的人物關系。、

21、影響研究把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民族文學,包括作品、作家、文學思潮等的相互作用、相互聯系作為研究中心。

22、流傳學:是以放送者為研究的起點,以接受者為研究的終點,探求一件作品、一位作家、一種文體、一種國别的文學在國外的成就、聲譽、反響的學問。

23、媒介學:是研究不同國家和民族的語言文學之間,産生影響這一事實聯系的具體途徑、方法、手段及其因果規律的學問。

24、淵源學,又稱源流學。它是從接受者的角度,探求放送者即輸出影響者、一個作家或一種文學在主題、題材、人物、情節、風格、語言等方面曾經吸收和改造過的外來因素

25、筆述淵源:見之于文字的淵源。

26、印象淵源:指風景、藝術品、音樂等在視覺和聽覺中的印象,勾起了作家創作的情感和思想。

27、直線式淵源:淵源研究的目的是從一部作品重新找到另一國文學作品的淵源,可以是題材,可以是情節和細節,也可以是思想。

28、集體淵源:指一個作家不是受一部外國作品或一國文學的影響,而是受到許多外國文學的影響。

29、平行研究:把并無直接關系的不同民族文學的主題、題材、文體、情節、人物形象、風格特點等文學内部的諸多方面實際存在的類同和差異作為研究重點,經過推理分析,然後得出有益的、往往又是具有某種規律性、理論性的結論。是美國學派提倡的重要方法。

30、題材學:主要研究同一題材在不同民族文學中的不同形态及其文化曆史。1、關于造人題材的神話; 2、關于“灰姑娘”的民間文學題材;3、其他相類似的題材。

31、文類學:研究文學的種類和類型,也就是研究文學的體裁,它可以研究無事實聯系的同一體裁在不同民族文學中的發展過程及其共同的規律和特點;也可以研究某些文學類型産生于某種民族文學之中,又流傳到其他民族文學的曆史軌迹,以及變遷演化的過程。

32、比較詩學:詩是廣義的文學,詩學是廣義的文藝理論,簡言之,比較詩學即不同體系的文學理論之間的比較研究。

33、 跨學科研究:又稱跨類研究,或非本科研究,簡言之,跨學科研究專門探索文學與其他學科之間的相互關系,然後研究文學本身。

34、闡發研究:闡發研究對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的文學和文學理論進行相互闡發,相互說明,以期達到對文學研究在新的層面上的理解,得出具有某種借鑒價值和審美欣賞意義的新結論。用不是本國的文藝理論,來解釋本國文學。

35、比較文學:一種開放式的文學研究,具有宏觀的視野和國際的角度,以跨民族、跨語言、跨文化、跨學科界限的各種文學關系為研究對象,在理論和方法上,具有比較的自覺意識和兼容并包的特色。比較文學的研究對象,是跨民族、跨語言、跨文化界限和跨學科界限的各種文學關系。

36、法國學派:法國學派是比較文學學科史上最早形成的一個學派,也是影響最大的學派之一。其主要代表人物有維爾曼、戴克斯特、巴登斯貝爾、梵?第根、卡雷和基亞等。法國學派的比較文學研究是在進化論和實證主義思想指導下發展起來的。他們着重研究各國文學的聯系,用确鑿的事實證明各國文學之間影響與被影響的關系,使比較文學的國别文學和民族文學中分離出來,成為一門研究國際間文學交流、影響與融合的獨立學科。但由于法國學派隻注重事實的考據,崇尚實證,而且将文學比較的範圍僅僅集中在以法國文學為中心的歐洲,而缺乏更為廣泛的視野和對文學的美學規律的關注,受到了後來的美國學派為主的比較文學研究新學派的攻擊與批評。

37、美國學派:美國學派是比較文學史上第二個影響最大的學派,它的主要是針對法國學派在理論與實踐中的偏頗和不足而産生。美國學派将比較文學看作一種文學研究,涵蓋文學史、文學批評和文學理論三個方面。既包括“事實聯系”的文學關系研究,也包括無事實聯系的跨國界文學研究,還包括對文學與其他學科的比較研究。強調文學首先是一種美學活動,它的審美價值是第一位的,因而比較文學應該首先建立在不同國别文學的自身審美規律的比較基礎之上,據此,美國學派向法國學派提出了挑戰,提出了平行研究的研究方法。

38、中國學派:中國學派指20世紀70年代以來,以一批中國學者為代表所形成的一支重要的比較文學隊伍。他們提出了“闡發研究”等新的研究視野和角度,代表第三世界比較文學學者對于“歐洲中心主義”的挑戰,倡導文化平等與文化對話,提出多元共生、“和而不同”的文化多元主義,沖破了歐洲傳統的比較文學觀念。

39、影響研究:比較文學的基本研究類型之一,早期實踐中的唯一類型,以一種強烈的曆時意識通過廣泛搜集材料,對事實和進行嚴密考據、分析、歸納,來研究各民族文學之間建立在事實基礎上的、超越國界的相互聯系和相互影響,包含着對藝術創作活動本質的理解。

40、平行研究:平行研究指将“類似”的、可比的,但沒有直接關系的屬于不同民族的作家、作品和文學現象進行比較,研究其異同,得出有益的結論。同時,平行研究還強調文學與其他領域(如政治學、經濟學、宗教學、心理學、哲學、曆史學等以及其他藝術形式)之間的比較研究。平行研究注重作品的内在因素和美學價值,要求研究對象具有“可比性”和“文學性”。

41、闡發研究:闡發研究是近代以來中國比較學者的創造,作為一種研究類型首先是在1976年台灣學者古添洪、陳慧桦在《比較文學的墾拓在台灣》一書的序言中提出的,他們将“援用西方文學理論與方法并加以考驗、調整以用之于中國文學之研究”稱為“闡發研究”。 因此,闡發研究就用一種民族文學的理論和批評方法去解釋另一種民族文學的理論和作品,它可以是理論對作品的闡發,也可以是理論與理論之間的相互闡發,甚至是其他學科與文學之間的相互闡發。是一種雙向的、相互的闡發,通過具體的、細微的研究來說明基本道理。

接受研究:研究作家作品對不同民族的廣大讀者(聽衆、觀衆)産生的作用,即一部文學作品被外民族讀者大衆接受的情況,是受到接受美學影響的、充分考慮讀者的參與作用的研究類型。

42、跨學科研究:跨學科研究又稱“交叉研究”、“科技整合”、“跨類研究”等。跨學科研究主要探讨文學與其他藝術門類(如美術、音樂、雕塑、影視、建築等),文學與文人社會科學(如哲學、心理學、曆史學、宗教、語言學等),文學與自然科學之間的關系,它是溝通文學與自然科學、人文社會科學以及其他藝術門類聯系的良好途徑。

文類學:對于文學形式的各個種類和類型以及文學風格的比較研究,通過曆時的和共識的方法,了解文類發展的曆史和基本特征,認識作家的獨創和文學的民族傳統、民族特征。

43、主題學:主題學主要指研究同一主題、題材、母題、情節、意象、人物典型等跨民族跨國界的流傳和演變,研究不同的作家對它的不同處理,進而探讨這種流變的文學、文化和民族心理等方面的原因。

44、﹡主題:一般來講,比較文學中的主題不同于一般文學理論中的主題,在比較文學中往往把主題看成是抽象的,比爾茲利認為,主題是指“被一個抽象的名詞或短語命名的東西”,諸如“戰争的無益、歡樂的無常、英雄主義、喪失人性的野蠻”等等。

45、﹡母題:所謂母題就是指文學作品中反複出現的人類的基本行為、精神現象以及人類關于周圍世界的概念,如生、離、死、别、喜、怒、哀、樂、時空、山嶽、江湖、光明、黑暗等等。母題經過作品的有機組合,便能提升為一定的主題,一部作品可以分列成多個母題。

46、﹡題材:一般文學理論研究中的題材是指作家在觀察體驗生活的過程中,在掌握大量素材的基礎上形成的,根據一定創作意圖進行選擇和虛構,從而進入文學作品的一定的人物、事件和生活現象。主題學中的題材概念與之不同,伊麗莎白?弗倫澤爾認為,題材就是“一個存在于這一作品之前輪廓清晰的故事脈絡,一個‘情節’,它是一種内在或外在的經驗,一個當代故事中的報導,一個曆史的、神話的或者宗教的動作,一部由另外一作家加工了的作品,或者甚至是一件想象的産物,用文學方式進行了處理。”

47、情境:情境就是作品中人物在特定語境中的相互關系,是一種典型的人生境遇,在這種境遇之中蘊含着一定的戲劇性沖突因素和審美規律。如三角戀愛關系、仇家子女相戀等就是典型的情境。

48、意象:意象是指不同民族文學中具有某種特殊文化意蘊和文學意味的物象。它常常是一些自然現象或物質客體,如日月星辰、山石雲泉等;也可能是一些動植物,如梅蘭竹菊、狐狸、獅子等等,還可能是想象性的神話傳說中事物,如妖魔鬼怪,神燈寶石等等。

49、原型:原型是一種更為宏觀的研究,一般指在世界文學中反複出現的一些基本現象,包括題材、題旨、主題、意象等等。原型批評就是對這些重複的現象作世界性的綜合的宏觀分析。

50、媒介學:媒介學是指一國文學對另一國文學,一個作家對另一民族、國家文學産生影響這一事實的途徑、方法和手段及其因果關系的研究。這些媒介可以是翻譯、評論,也可以是人員往來、國際會議等等。媒介的研究,分為對個人媒介、團體與環境媒介以及文字材料媒介的三大類研究。

51、形象學:脫胎于影響研究,是比較文學學科中的一個門類,研究某國文學作品中的異國異族形象,關注作家在作品中如何理解、描述、闡釋作為他者的異國異族,探索異國異族神話的創造過程和規律,分析其社會心理背景以及深層文化意蘊。

52、淵源學:也稱源流學,主要研究文學作品的主題、題材、思想、人物、情節、語言、風格以及藝術技巧等因素的來源。

53、比較詩學:比較文學中的一個研究領域,專指不同民族不同文化體系的文學理論的比較研究,用更廣闊的研究視野和國際角度,以自覺的比較意識,超脫本民族文化體系的“模子”,站在更高的層次上探求人類文學的“共同規律”。(對中國學者來說,最重要的是中西比較詩學。)

54、教堂山會議:比較文學發展史的一個轉折點,會上,傳統的比較文學觀點受到批評,韋勒克宣讀了《比較文學的危機》,闡述了美國學派的觀點,從而引起了國際上曆時十餘年的辯,導緻比較文學在理論上更趨成熟,促進學科的健康發展。

《管錐編》:錢锺書所著,1979年問世,标志中國比較文學的複興,從具體作品和具體的文學現象出發,尋找具有普遍意義的藝術規律,在中西文學和中西文論的闡發研究方面具有獨到見解,為中國比較文學的發展開辟了道路。

接受屏幕:比較文學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是指由讀者的文化修養、知識水平、欣賞水平以及個人經曆等因素所構成的對文學内涵接受的範疇。當作品各作者相接觸,首先遭遇的就是讀者的“接受屏幕”。每一個讀者都是生活在一個縱的文化曆史發展與橫的文化接觸面構成的坐标之中,正是這一坐标構成了他獨特的接受屏幕。這一屏幕決定了作品在他心目中哪些可以被接受而發生共鳴,哪些可以激發他的想象力而加以再創造,哪些被排除在外。

期待視野:是指讀者在接受屏幕所構成的接受前提下,對作品向縱深發展的理解和期待。讀者總是按照自己的期待視野,把作者提供的框架變成自己心目中的形象。期待視野不僅因作者所屬文化系統的不同而異,同時也随時代精神和風尚的變化而變化。

接受美學:亦稱接受理論。是近十幾年來在文學的總體研究中形成的一種新的以讀者為中心的研究方法,由西德文藝理論家堯斯提出。它與以往各種傳統的以作家作品為中心的研究方法不同,從接受者亦即讀者出發,考察一部作品在接受過程中呈現出的不同外貌,研究文學的消費問題。接受美學認為一部作品的思想意義不是由作家一開始就确定的,是通過與接受者的理解水平融為一體之後才形成的。而這種理解水平則取決于不同接受着的受教育程度、心理狀态及社會因素等。

55、解釋團體:美國學者斯坦利?費什的“讀者反應理論”認為文本的意義是由擁有共同社會背景和審美習慣的“解釋團體”所創造的這種團體決定一個讀者的活動形态,也制造了這些活動所制造的文本。即讀者群構成了文本的權威之源。費什的這種解釋概念旨在取消文本和讀者的對立,把二者放在一個地方——賦予其活力的團體或體制語境當中。讀者群共有的審美習慣或解讀方法被他稱之為“解釋策略”或“解釋原則”,費什認為,這種“解釋策略”不僅僅出現在閱讀的過程中,更為重要,所有書寫活動也是按照某種策略或原則去實現的。

結構主義:即把一個作品放在很多作品當中,撇開具體現象,找出其本質聯系來尋找意義。結構主義的源頭可以上溯到現代語言學的創始人索緒爾的語言學理論,1935年,布拉格學派提出“結構主義”一詞。50年代在法國興起,60年代廣泛流行于歐美許多國家,在60年代,結構主義遠遠超過了文學理論的範圍,滲透到社會科學各個領域。

56、互動認知:認為主體和客體并非截然兩分,客體并無與主體認識完全無關的、自身的确定性。主體和客體都是在相互的認知的過程中,發生變化,重新建構自身,共同進入新的認知階段。這種認知方式研究的空間是一個不斷因主體的理智、激情、欲望、意志的變化的而變化的、開放的、動态的空間。

57、互識:比較文學的根本價值就在于它為文學研究開辟了一個嶄新的層面,使文學突破個别民族的局限和原有思維的束縛,接受新鮮事物,通過了解他者來更好的認識自己,這就是比較文學的重要功能:互識。

58、互證:是以不同文學為例證,尋求對某些共同問題的相同和不同的應和,形成進一步的共識,從而達到進一步的溝通和理解。

59、互補:在了解他種文化的同時,從與他種文學的比照中進一步了解自己的特色,并在這個過程中按照自己的需要不同程度的借鑒他者文化,謀求新的發展,即比較文學中的“互補”功能。

60、雙向闡釋:文學的互補可以表現為用一種文化的思維方式去解讀另一種文化的文本,因而獲得對該文本全新的诠釋和理解,這就是所謂的雙向闡釋。

61、﹡“套話”:套話,又稱慣用語,是不同民族文學中經常出現的習慣性的稱謂、表述等等。如西方文學中的“伊甸園”、“禁果”、“方舟”,中國文學中的“江郎才盡”、“窮而後工”等等。套語背後往往凝聚着特定的文化意蘊和深刻的文化背景與曆史根源,是他者形象在文本中的最小單位,是在民族心理定勢推動下一種不由分說的表述,标志着對“他者”的凝固看法。它是形象學中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

62、文化轉型:文化轉型指在某一特定時期内,文化發展明顯産生危機和斷裂,同時又進行急遽的重組與更新。如西方的文藝複興、中國的魏晉六朝和五四時期。

63、橫向開拓:橫向開拓是一種文化外求,外求的方向大緻有三:一是外求于他種文化;二是外求于同一文化地區的邊緣文化;三是外求于他種學科。

社會總體想象物:指全社會對一個異國社會文化整體所做的闡釋。因為想象主體式生活在一定社會中的人,他們的思想必然受到其所屬文化的影響與制約,他們被其自身所屬的文化烙上了強烈的特征。當他們對另一個文化進行審視時,必然帶有其社會整體想象的濃厚印記。

64、文學誤讀:文學誤讀本來是閱讀學中的概念,指偏離閱讀對象本身的意思和内容的閱讀。過去常用來指稱不正确的閱讀,誤差性閱讀或閱讀理解錯。比較文學中指文學作品在傳播和接受過程中發送者文化的損耗和接受者文化的滲透而形成的誤差。

65、新批評派:20世紀20至50年代英美批評界影響較大的一支批評流派,新批評派成員衆多,主要有艾略特,理查茲等。新批評派主張龐雜,他們的共同傾向主要是:1.他們從象征派的美學觀點出發,把作品看成獨立的、客觀的象征物,是與外界絕緣的自給自足的有機體,稱為“有機形式主義”;2.他們認為文學在本質上是一種特殊的語言形式,批評的任務是對作品的文字進行分析,探究各個部分之間的相互作用和隐秘的關系,稱為“字義分析”。象征主義為他們提供了美學理論,字義分析是他們進行評論的具體方法。

66、意圖謬誤:在新批評派看來,關于作者的社會經曆、創作意圖的研究,不應影響對于文學作品文本的分析,如果用關于作家的社會學、心理學分析來替代對作品的文學分析,這是一種強加于作品的意圖,被稱為“意圖謬誤”。

67、效應謬誤:讀者從閱讀作品中得到什麼感受,是否從中更多地認識了世界或受到了教育,是教育家和社會學家的事情,與文學本身的分析無關。如果隻從作品的社會效果來分析作品,這就是所謂的“效應謬誤”。

68、視域融合:“視域”是指一個人領會或理解的構架或視野。伽達默爾認為,每個人作為一個曆史的存在者都處于某種傳統和文化之中,并因此而居于某個視域之中。我們在視域中生活和理解,不存在與人的特殊視域無關的理解。一個文本的意義是在某個視域中被确定的。在解釋文本時,這個文本的視域和解釋者當前的視域之間存在一種張力,要獲得對于曆史的理解,理解者必須盡力得到一個曆史的視域,并且通過曆史存在者本身和過去傳統的視域來進行解釋,而不能隻通過這個人的當代尺度和偏見來進行解釋。同時也不可能完全清除理解者自己的标準和偏見。我們應該意識到雙方視域的特殊性,并通過建立一個将其結合的關系而克服這些特殊性。這一過程稱為視域融合,在跨文化研究範疇内與中國古代的和而不同有異曲同工之妙。

69、诠釋循環:在解讀作品時,要了解每一個字在文章中的具體含義,必須先了解其語境,也就是全篇的含義。但是要了解全篇的意思,又必須先了解每一個字、每一句話的意思。這樣一種诠釋的矛盾,在理論上被稱為诠釋循環。

70、過度闡釋:由于诠釋的循環性,我們對作品的理解是螺旋式不斷前進發展的,但這個過程并不是沒有限制的。對于作品的诠釋存在一個公認的“度”,超過了這個“度”就是多度诠釋。

他者原則/互動原則:強調以他者的視角進行觀察和反思,從而從更深刻的層面闡釋自我,了解自我。

71、整體性悖論:系統論強調任何事物必歸于某個系統,但系統的整體功能不等于它的各個組成部分的總和,整體大于部分的總和,任何物質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但他們又都是整體中的一個部分,正是這種部分與整體的對立統一決定着現實生活,這就是作為系統論根本原則的“整體性悖論”。

72、闡發法的涵義:台灣學者率先也是正式提出“闡發法”。譯者往往需借“外書”即中國道家和儒家學說中哲理上的名詞術語,來附和“内學”,即佛教教義中類似和等同的概念。這種被稱之為“格義的方法。

73、流傳學也稱譽輿學,是傳統的影響研究模式之一。1931年,法國比較文學學者梵?第根首先将它引入了比較文學學科理論,使之成為比較文學實踐中的一種被廣泛應用的基本方法。它的主要特點就是從給予影響的放送者出發,去研究作為終點的接受者的“他者“情況,包括文學流派、潮流、作家及文本等在他國的際遇、影響及被接受的情況

74、翻譯研究的“文化轉向”?

文化轉向”是翻譯研究兩大主将勒菲弗爾和巴斯内特共同提出的,即翻譯研究所要關注的就不僅僅是語言問題,它必須在更廣闊的曆史文化視野中展開自己的讨論。而作為比較文學分支的譯介學則更自覺地踐行着轉向文化的理念。換句話說,譯介學的前景正在于如何通過對文學翻譯問題的研究進一步思考異質文化之間交流的深層問題。勒菲弗爾和巴斯内特所提倡的“文化轉向”特指轉向文化研究(Cultural Studies)。他們還明确提出“轉向文化”的方法就是要去研究翻譯過程中複雜的文本操控是如何發生的。文化研究的介入為譯介學帶來新的生機和活力。

75、文學人類學,顧名思義就是文學和人類學兩個不同學科的交叉與結合。具體而言,它體現為自覺運用和借鑒人類學的視野和模式,對各時代、各地區、各族群的各類文學作品、文學現象進行比較研究,提煉和總結人類文學普遍的内在模式、結構、規律,并在本體論層面上進一步追問和反思“文學”的含義。

76、法國學派:将比較文學看作“文學史”的一支,研究不同國家和民族的作家作品之間的相互關系,強調“事實聯系”的實證主義方法。

77、教堂山會議(06年名詞解釋):比較文學發展史的一個轉折點,會上,傳統的比較文學觀點受到批評,韋勒克宣讀了《比較文學的危機》,闡述了美國學派的觀點,從而引起了國際上曆時十餘年的辯論,導緻比較文學在理論上更趨成熟,促進學科的健康發展。

78、美國學派:将比較文學看作一種文學研究,涵蓋文學史/文學批評和文學理論三個方面。既包括“事實聯系”的文學關系研究,也包括無事實聯系的跨國界文學研究,還包括對文學與其他學科的比較研究。

79、比較文學:一種開放式的文學研究,具有宏觀的視野和國際的角度,以跨民族、跨語言、跨文化、跨學科界限的各種文學關系為研究對象,在理論和方法上,具有比較的自覺意識和兼容并包的特色。

80、開放性:比較文學最根本的特征。比較文學是一個巨大的、不斷運動的開放體系,它的開放性有三層意思:

1 不受時間、空間以及作家、作品本身地位高低、價值大小的限制。隻要它們之間存在可比性、能得出有意義的結論。

2 比傳統文學研究具有更寬泛的内容,是一個作家、作品、讀者、世界四極相互運動的宏大模式。

3 在研究方法上以比較分析法為主兼容并包,并且具有迅速接納(人文、社科、自然科學)新思想、新方法的敏銳和自覺,這一點在當代具有相當大的優越性。

81、宏觀性:從國際的角度俯視各種文學現象,進行宏觀的比較剖析,具有寬闊的視野和宏大的胸懷。

82、國别文學:按國家這樣的政治概念相區别的文學。

82、民族文學:按民族區分的文學。是比較文學的出發點。

84、世界文學:歌德最先提出的一種文學發展的美好遠景。

85、總體文學:詩學或美學的總稱,實際是文學理論的别稱,沒有規定一種比較的研究方法。

86、可比性(0X年名詞解釋):指跨越性文學現象中,由于實際存在的各種内在聯系,而具有的比較研究的可能和比較研究的價值,是比較文學學科的理論根基,是客觀存在而又有待我們發掘的。

87、影響研究:比較文學的基本研究類型之一,早期實踐中的唯一類型,以一種強烈的曆時意識通過廣泛搜集材料,對事實和進行嚴密考據、分析、歸納,來研究各民族文學之間建立在事實基礎上的、超越國界的相互聯系和相互影響,包含着對藝術創作活動本質的理解。

88、平行研究:将“類似”的、可比的,但沒有直接關系的屬于兩個或多個不同民族的文學、作家、作品加以比較,研究其異同,得出有益的結論,注重作品的内在因素和美學價值,要求研究對象具有“可比性”和“文學性”。

89、闡發研究:比較文學中的一種研究類型,最先由我國台灣學者提出,包括用外來的(本民族的)文學理論來闡發本民族的(外來的)文學作品和文學現象、不同民族文學理論的相互闡發和别的學科及理論來對文學進行闡發、解釋文學現象。是一種雙向的、相互的闡發,通過具體的、細微的研究來說明基本道理。

90、接受研究:研究作家作品對不同民族的廣大讀者(聽衆、觀衆)産生的作用,即一部文學作品被外民族讀者大衆接受的情況,是受到接受美學影響的、充分考慮讀者的參與作用的研究類型。

文學範圍内比較研究的若幹領域:神話和民間文學的比較研究、文類學、主題學、媒介學、形象學、思潮流派比較研究、比較詩學等。

91、文類學(06年名詞解釋):對于文學形式的各個種類和類型以及文學風格的比較研究,通過曆時的和共識的方法,了解文類發展的曆史和基本特征,認識作家的獨創和文學的民族傳統、民族特征。

92、主題學:通過對同一題材、主題、母題、情節、人物、意象在不同民族的文學作品中的不同表現以及它們之間的聯系以及流變的曆時,研究不同作家對它們的不同處理,以及這種流變和處理的根源。

93、媒介學:比較文學研究中對文學交流過程中起傳遞作用并實現文學交流的人和事物——媒介的研究,分為對個人媒介、團體與環境媒介以及文字材料媒介的三大類研究。

94、形象學:脫胎于影響研究,是比較文學學科中的一個門類,研究某國文學作品中的異國異族形象,關注作家在作品中如何理解、描述、闡釋作為他者的異國異族,探索異國異族神話的創造過程和規律,分析其社會心理背景以及深層文化意蘊。

95、“套話”:在形象學中,套話是指一個民族在長時間内反複使用、用來描寫異國或異國人的約定俗成的詞組。是他者形象在文本中的最小單位,是在民族心理定勢推動下一種不由分說的表述,标志着對“他者”的凝固看法。

96、比較詩學:比較文學中的一個研究領域,專指不同民族不同文化體系的文學理論的比較研究,用更廣闊的研究視野和國際角度,以自覺的比較意識,超脫本民族文化體系的“模子”,站在更高的層次上探求人類文學的“共同規律”。(對中國學者來說,最重要的是中

文學批評:對某一具體文學作品的研究,它要求對具體文學現象作出分析與評價。文學批評在一定的文學曆史中來進行,它必然是某種文學流派、文藝思潮的反映,因此又必然和文學史相聯系。

97、世界文學:是1872年歌德提出的概念;之後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産黨宣言》中也同樣提出的概念。世界文學可解釋為世界各民族最優秀的,具有世界意義和世界水平的文學寶藏的總和。

98、文化轉型:在某一特定時期内,文化發展明顯産生了危機和斷裂,同時又進行急遽的重組與更新。

總體文學:研究超越國家、民族、語言界限的那些文學運動、文學題材、文體和技巧,着重研究其在多種文學中的傳播、發展和流變。是以文學位一個整體去追朔文學的發生和演進,并通過具體的語言和文化表現出來,因此總體文學必然和國别文學、比較文學有密切關系。

99、“互識”是指當文學被封閉在某一個别民族文化體系之中時,它就不可能突破原有的思維模式,來接受新鮮事物。隻有認識了他人,才能更好地認識自己。

100、 “互證”是以不同文學為例證,尋求對某些共同問題的相同或不同的應和,以達到進一步的共識。在互相參證中找到共同問題,證實其共同性,同時反證其不同性,以達到進一步的溝通和理解。

101、文化認同:表現為與主流文化一緻的闡釋,是在一定範圍内向縱深的發展,是對已成模式的進一步開掘,同時表現為對異己力量的排斥和壓抑,其作用在于鞏固主流文化已經确立的種種界限和規範,使之得以發達和凝聚。

102、文化離異:表現為批判和揚棄,即在一定時期内,對主流文化懷疑,否定、打亂既成規範和界限,對被排斥和曾經被驅逐到邊緣的加以兼容,把被壓抑的能量釋放出來,因而形成對主流文化的批判,乃至颠覆。

103、全球化是指所有事物都很快地以全球的規模互相聯系、互相依存;一體化是指完全一樣,遵守同樣的規則和同樣的模式。

104、文化霸權主義是指某些人總是想把他們的價值标準,他們對人生和世界的觀念強加于人,覆蓋全球,形成單邊統治。這種單邊化相應地構築了文化的一元化,破壞了文化生态,結果是使多種文化消亡。文化割據主義,是指有些人深恐受到外來影響,極力鼓吹“純而又純”的本土文化,拒絕交往,拒絕改變,甚至為此鎮壓内部改革求新的勢力。是另一種形式的文化霸權主義。

105、題材所顯示的信号和意義就是題旨,或稱母題。題旨或母題是可以從題材中讀出來的某種意義,它是一種可以在各種主題中多次出現的因素。

106、一般是指在世界文學中反複出現的一些基本現象包括題材、題旨、主題、意象等等。原型批評就是對這些反複出現的現象作世界性的綜合的宏觀分析。

107、每一個讀者都生活在一個縱的文化曆史發展與橫的文化接觸面構成的坐标之中。正是一個坐标構成了他獨特的,由文化修養、知識水平、欣賞趣味以及個人經曆等所構成的“接受屏幕”,從而決定作品在他心中哪些可以被接受而發生共鳴。哪些可以激發他的想象而加以再創造,哪些被排斥在外以至視而不見。不同的接受屏幕,使期待視野也不同。期待視野是作者在接受屏幕所構成的接受前提下對作品向縱深發展的理解和期待。

108、所謂诠釋循環,就是說讀書的時候,你要理解一句話,必須把它放在整個文章的脈絡中來了解,才有意義。孤立地解釋一句話或一個字往往是不準确的。但是要了解整個篇章,又必須先了解每一句話,每一個字的意思。這是一個悖論:要了解每一個字在一篇文章中的具體含義,必須先了解其語境,也就是全篇的意思;但是要了解全篇的意思,又必須現了解每一個字,每一句話的意思。換句話說,要了解局部,必須先了解整體;要了解整體,又必須先了解每個局部。

109、“母題”所謂“母題”指的是主題中的最小單位,,它好比是主題中的“基因”,能夠從中生發出許多主題。

110、 “缺類研究”缺類研究是文類學研究中的一個方面,它研究在其他民族、國家中有的一種或某幾種文學體裁為什麼在有的民族、國家的文學中沒有或缺乏,從而找出背後隐藏的原因。

111、世界文學所謂“世界文學”是指世界各民族的文學打破了原來的各自封閉的狀态而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并且各民族的文學成為世界文學的一個組成部分,世界各民族能夠共同享有。

112、、“信達雅”?“信達雅”最早是嚴複提出來的一個翻譯标準。所謂“信”即是要求翻譯外國的作品要盡可能地忠實于原意。“達”是指要盡可能地要用本民族的語言把外國原著的意思曉暢地表達出來。“雅”是指翻譯的語言不僅要能把原意傳達出來,而且要“美”。

113、.“親緣關系”比較文學中的親緣關系是指在兩個民族或多個民族之間,它們的文學有過交往,并且對它們的文學産生了實際的影響。

114、. 闡釋學闡釋學是中西比較詩學中的一個術語,它指運用西方的文學理論來對中國古代的文學理論進行闡釋。7. “套話”“套話”是形象學中的一個術語,它指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通過一些習用的稱呼來指代外國或外國人。這種稱呼往往表示了人們對外國的一般看法。

115、、“期待視野”所謂“期待視野”就是指讀者在閱讀作品之先就已存在的一種“意向”,這種預先就存在的意向會決定讀者在閱讀作品時的判斷和取舍。

117、. 節譯節譯就是翻譯者根據自己的意圖,在翻譯外國的文學作品時加以删削。這種删削往往體現了譯語國與原作國之間在審美習慣、文化傳統等方面的差異。

118、教堂山會議(06年名詞解釋):比較文學發展史的一個轉折點,會上,傳統的比較文學觀點受到批評,韋勒克宣讀了《比較文學的危機》,闡述了美國學派的觀點,從而引起了國際上曆時十餘年的辯,導緻比較文學在理論上更趨成熟,促進學科的健康發展。

119、譽輿學中的框範影響是指外國文學作品中一種整體的環境描寫方法和整體的環境氛圍對接受者的影響。在這方面,愈是奇異的環境對接受者的影響就愈大。

120、所謂“文體化”仿效,指的是淵源學中作家接受外來影響的這樣一種情形:即作家仿效他喜愛的外國作品的整體風格和情調來進行創作。他創作出來的作品,具有他接受的外國作品的整體風貌和情調,但不能具體判斷他模仿了誰。

121、:所謂比較文學的“跨越”特性是指比較文學的研究對象或範圍必須是超越一個民族、國家的幾個或多個國家和民族的文學之間的關系。另外,學科的跨越也包括在“跨越性”之内。所謂學科“跨越”指研究文學以外的學科對文學的滲透和影響。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