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野鏟屎官
全文約: 3200字,閱讀時間為:5分鐘
本文由小野鏟屎官首發,任何個人及機構未經允許不得商業轉載。
大家好,我是小野鏟屎官。今天小野和大家分享粉絲投稿。
對于大家來說,國寶大熊貓大家都不陌生,但是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也不是随處可見的,隻能偶爾去大熊貓飼養基地或動物園遠遠地望一望它。迄今為止,大熊貓已在地球上生存了至少800萬年,被譽為"活化石"和"中國國寶"在中國,大熊貓的曆史源遠流長。至今為止所發現的最古老的熊貓成員——始熊貓的化石出土于中國雲南祿豐和元謀兩地,年代大約是在800萬年前中新世晚期。
在長期嚴酷的生存競争和自然選擇中,和它們同時代的很多動物都已經滅絕了,但大熊貓卻是強者,處于優勢,成為"活化石"保存到了今天。大熊貓的壽命平均為18-20歲,圈養的狀态下可以超過30歲。那麼熊貓為什麼是中國的國寶而不是其他國家的國寶呢?它的黑眼圈為什麼這麼重呢?相信大家也和我一樣的疑問吧,接下來讓我們來一探究竟吧。
熊貓為什麼是中國的國寶?
大熊貓的老家在咱們中國,也是世界稀有的珍貴動物,已經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大熊貓之所以是國寶因為它是一種隻有我們中國才有的動物,它很古老,也很瀕危。大熊貓在我國主要分布在四川、陝西、甘肅三省,秦嶺、岷山、邛崃山、大相嶺、小相嶺和涼山6大山系中。其中大概百分之七十五的野生大熊貓分布在四川省。
據動物奇異志《山海經》記載:"猛豹似熊而小,毛淺,有光澤,能食蛇,食銅鐵,豹或作虎。"這裡的吃蛇還吸鐵的"猛豹",按照《中國古代動物學史》的觀點,其實就是大熊貓。這也是我國最早對熊貓的記載。所以,這也是大熊貓成為我們國家的國寶的原因之一。
大熊貓是一種喜濕性動物,它們居住的地方氣候溫涼潮濕,其濕度一般在80°以上。它們活動的區域一般在山腹窪地、河谷階地等,大約在20°以下的緩坡地形。這些地方土質非常肥沃,森林茂盛,竹子生長良好,就組成了一個氣溫相對較為穩定、隐蔽條件良好、食物資源和水源都很豐富的優良大熊貓生存基地。它們一般于居住于海拔2500~3500米的高山竹林中,溫差也比較大。由此可見,我們的熊貓寶寶對居住地的要求還是挺高的呢。
熊貓為什麼愛吃竹子?除了竹子還愛吃什麼?
衆所周知,大熊貓主要以竹子為食,但是其實在竹子極度短缺的情況下,它們也會捕食其他小動物哦。
别看它們外表呆萌,如果有動物敢招惹大熊貓,大熊貓可是會毫不客氣地動手哦,因為它們繼承了先祖始熊貓的兇猛性情,一旦被激怒就會勇猛還擊。所以大家千萬不要以為大熊貓會像"貓"一樣可愛乖巧,其實它是一種猛獸哦。
既然大熊貓這麼兇猛,為什麼卻愛吃竹子這種"素食"呢?最新的熊貓基因組研究顯示:熊貓基因組中一個能感受食物鮮度的基因失活了,這導緻熊貓品嘗不出肉類的鮮味,這被認為是熊貓改吃竹子的重要原因。當然,更重要的原因也許是熊貓的生活環境發生了改變,找不到肉食,而恰好竹子豐富,所以就逐漸進化成以竹子為食了。大熊貓的祖先始熊貓其實是可怕的食肉動物。随着環境的變化,體型逐漸增大,進化成現在這種畫着煙熏妝的呆萌模樣。
大熊貓每天都需要用将近十二個小時也就是一半的的時間來進食。大熊貓的消化道保留了祖先的特征,與肉食類動物相似,都有相對比較短的消化道、鋒利的牙齒、沒有盲腸以及相對鋒利的爪和較發達的肉墊。在慢長的進化過程中,逐漸演變成以竹子為主食,并演化一些适應以竹為生的結構特點,如咬肌、齒冠齒突發達,前爪除有五趾外還演變出一僞拇指組成對握結構以便于握竹子吃。
大熊貓大多數的時間都是在手腳并用地收集、準備食物和進食。它們并不在乎展現在大家眼裡的它們是什麼形象,是否可愛優雅,在什麼地方坐着、平躺、側倚。它們隻是不停的剝竹竿,吃竹葉。大熊貓也并不是都是吃竹子,有時候它們也會吃一些野花,藤蔓,野草,蜂蜜,甚至是一些新鮮的肉。
大熊貓主食竹子,其實它們也喜歡飲水,大多數大熊貓的家園都設在溪澗流水附近,就近便能暢飲清泉。大熊貓每日至少飲水一次,有的地方雖然竹子很豐富,但是缺了水的話,也很難看到大熊貓的身影。到了冬季,當高山流水被冰凍結以後,有的大熊貓也可能因為留戀自己家園的隐蔽條件和食物基地而不惜長途跋涉,沿溝而下,到谷中去飲水,然後再返回它們的家園。
大熊貓取水總是求近舍遠,日複一日地走出一條明顯的飲水路徑。它們到了溪邊,以舔吸的方式飲水,如果溪水結薄冰了它們就會用前掌将冰擊碎或用爪挖一個淺坑舔飲。大熊貓以竹類為主要食物,而竹類卻難以消化、吸收。因此,大熊貓的能量攝入受到極大的限制,它的一切活動都必須考慮到盡量多地攝入能量,盡量少地消耗能量。是不是很像豬的生活習慣呢?
熊貓的"黑眼圈"為什麼這麼重?
大家都會發現熊貓之所以可愛呆萌,它的黑眼圈可是功不可沒。假想一下如果熊貓沒了黑眼圈會是什麼樣的呢?可能會多了一絲英氣,少了一些可愛吧。那麼問題來了,它們每天一半的時間在睡覺,一半的時間在吃竹子,那麼為什麼它們的黑眼圈還是這麼重呢?
熊貓的黑眼圈其實是用來防止太陽直接曬到眼睛,用來保護眼睛的。其實不僅僅是熊貓,有很多動物的眼睛下面都有一些黑黑的印記,其實都是用來保護眼睛的。根據動物學家對熊貓的研究發現,熊貓身上特有的黑白皮毛,其實對熊貓來說是一種自我保護的辦法,而且熊貓在幾百萬年前的時候并不是黑白兩種顔色的,黑白兩種顔色是在随着環境的變化而進化過來的。
在幾百萬年前,地球基本一半都是冰雪世界,而熊貓就是生活在這樣的地方,為了躲避敵人,當時的熊貓是全身白色和雪是一樣的顔色的,這樣方便隐藏自己不暴露在敵人的眼皮底下。後來随着時間的推移,熊貓的皮毛也慢慢開始進化成現在黑白的樣子。同時,在演化過程中,為了确保咀嚼器官、嗅覺器官、聽覺器官以及運動器官不被凍傷,毛色就由淺變深,來吸收陽光熱量,起到減少熱量散失的作用。
有的動物學家則認為:在大熊貓漫長的進化過程中,有黑眼圈的大熊貓會使它的眼睛看起來更大一些,雖然我們會覺得有黑眼圈的它們很萌,但其他的動物可不會這麼覺得,在與其他動物對視時,黑眼圈還會吓退這些敵方動物,别的動物就不敢欺負它們了。所以,慢慢的大熊貓就進化成有黑眼圈了。
衆所周知,大熊貓的數量一直都很稀少,這也是它之所以成為國寶的原因之一。那麼為什麼大熊貓的數量這麼少呢?除了整個生态環境的變遷外,大熊貓自身獨特的生理特點也決定了它特殊生态地位。
例如大熊貓胚胎獨特的"延遲着床"情況,"延遲着床"是指在早期胚胎形成後,早期胚胎并不會立即着床,而是在子宮内漂浮遊離較長一段時間。在此期間,早期胚胎會停止發育,直到當身體内某種機制啟動後,遊離的胚胎才開始在子宮内着床,并開始漸漸生長分化形成胎兒。在胚胎受精後遊離期間,任何一次的意外,都有可能讓胚胎停止發育。
雖然大熊貓的妊娠期很長,要大概83天到200天,但是胚胎着床後發育時間較短。出生的大熊貓幼仔相當于人類的早産兒,體重隻有母親的千分之一(100-200克),容易生病、容易夭折,因此需要飼養員精心的呵護。
一旦熊貓媽媽不會帶小熊貓寶寶,或者幼仔出生後沒有得到及時的照顧,它們就沒有了生的希望。在野生環境裡,雌性大熊貓如果産下雙胞胎幼仔,如果生存環境不允許的話,為了提高熊貓寶寶成活的幾率,多數情況下熊貓媽媽會忍痛舍棄一隻,而隻喂養其中一隻較強壯的寶寶。
據全國第四次大熊貓調查結果顯示,全國野生大熊貓種群數量比第三次調查增加268隻,達到1864隻,增長16.8%。大熊貓的數量依然稀少,所以我們還不能在日常生活中見到它們,為了讓它們成為我們生活中随處可見的萌寵,我們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貢獻我們的綿薄之力哦。
讓我們一起把保護環境落實到日常生活中,一起保護大熊貓的栖息環境吧。
希望有朝一日,大熊貓能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中随處可見的萌寵。
投稿:鄭閩金
編輯:小野鏟屎官
如果你也有養寵故事或者經驗分享,歡迎私信投稿給小野。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