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痛、拉肚子,看似平常的一些小毛病,但其實蘊含着危機。因為有不少疾病症狀都可能有腹痛、拉肚子的情況,比如急性胃腸炎、大腸激躁症、闌尾炎、大腸癌、子宮内膜異位症等等,疼痛的方式也各有不同,有的人排便後腹痛感就消失了,有的人卻持續疼痛;有些人是陣陣絞痛,有些人則是定點處腹痛……那麼,這些腹痛到底是普通的不适,還是疾病影響呢?怎麼來判斷呢?
今天我們就來分析一下有關這些疼痛的部位和特點,來評估是哪種問題,什麼情況下應該盡快就醫?以便能夠早診斷,防止錯過治療的黃金期。
急性胃腸炎:腹痛、拉肚子來得急又快如果出現腹痛、腹瀉現象時,可能是胃腸炎的症狀,這種一般情況下不用馬上去看醫生,可以通過自我飲食控制或者暫時禁食來緩解病情,同時應該适度補充水分及電解質觀察症狀(也就是可以喝點淡鹽水);如果在做了以上的措施後,腹瀉、腹痛沒有改善或出現其他症狀,比如發燒惡寒、身體虛弱、精神萎靡等等,就應該考慮馬上就醫。
當然,如果胃腸炎是發生在兒童或者年紀較大的老人身上,那麼也應該去醫院治療,因為胃腸炎容易導緻脫水,身體虛弱的老人和孩子易發生危險。
急性胃腸炎症狀
引起急性胃腸炎的原因大緻上分為細菌性與病毒性兩種,前者是吃到被大腸杆菌或金黃色葡萄球菌等污染的不新鮮食物;後者是由輪狀病毒、諾如病毒等胃腸型病毒感染造成。因腸胃炎形成的腹瀉和腹痛,有以下症狀:
經常是突然間、很快便發生,且常呈現陣發性的絞痛;一天可能拉肚子很多次,甚至在20次左右,大便呈水樣,有時還有黏液;此外,就算沒有腹瀉,也可能會出現肚子絞痛的現象;常伴有惡心、嘔吐、食欲不振的情況,甚至會發燒、惡寒,病毒性胃腸炎還會有全身無力、酸痛等類似感冒的症狀。
病毒性的胃腸炎和細菌性胃腸炎還有一個區别,就是細菌性的胃腸炎有可能破壞了胃腸粘膜,導緻出現血便,或者黏膜穿孔的症狀。而病毒性的一般不會有這種問題。
大腸激躁症:發病率逐年提高,多發于壓力大的年輕人根據統計調查,我國大腸激躁症發病率在10-20%左右,并且呈現逐年升高的趨勢,女性發病一般高于女性。而在發達國家,尤其是美國該病發病率更高,僅次于感冒,甚至有人因為此病而無法正常工作。該病主要好發于壓力較大的年輕人,對于年輕人的生活影響較大。
大腸激躁症症狀有哪些?
1、吃完東西,肚子就疼痛難受、急着上廁所,腹痛經常在排便後消失,等到下一次吃飯後,又會出現相同的問題。
2、患者主要是腹痛,排便異常,也沒有其他問題和症狀。
3、一天排便腹瀉次數超過3次以上,有的人甚至能達到6-7次左右,不過雖然排便增多,但人不會輕易地消瘦;除了腹瀉外,還會有長期便秘的情況,同時多伴有腹脹、排氣。
4、年輕的上班族為多發人群,尤其是女性比例高于男性,這種情況一般在休假時會有所改善,或者等不工作的時候就會緩解。
5、由于大腸激躁症是沒有器質性病變的,所以診斷應該排出器官的病變,所以其診斷應該考慮腸鏡檢查沒有異常,要排除是否有潰瘍性結腸炎或者大腸腫瘤等問題後才能診斷。
關于大腸激躁症的原因目前沒有明确,但有幾種解釋,比如此類患者可能是在神經傳導方面出現障礙;或是腸子對刺激較敏感而産生不正常反射;也有專家認為這種疾病跟内分泌有關,尤其是女性。但有一個相同點就是,很多研究者認為大腸激躁症與工作、生活壓力大,還有自我要求比較高的性格相關。雖然此病不會直接導緻大腸腫瘤或其他腸道疾病發生,但突發性的腹瀉與過多的排便次數,常為患者帶來生活上的不便,影響甚巨。目前此病治療以藥物為主,主要是控制腹瀉,有些患者每天腹瀉十多次的情況,服用藥物後可控制在3次以下,這對于生活品質的提高有很大幫助。
另外,一定要控制好情緒和壓力,有些患者本來已經緩解或者治愈,但随後又開始複發,這種情況應該考慮是否跟工作、學習、生活中面臨壓力有關,要适當調節情緒,緩解壓力。
右下腹疼痛要注意!可能是闌尾炎闌尾炎(以前都稱為盲腸炎)也是一種突發性的消化道疾病,這種疾病發病迅速,病情也較為劇烈,甚至有可能導緻危險,根據臨床統計,一個人一生中約有10%左右的幾率會得到闌尾炎。
闌尾炎症狀
此病一開始常以胃腸道疼痛或者不舒服為表現,接着疼痛會轉移到右下腹約盲腸的位置,且多為局部性、定點式的疼痛,由于闌尾炎會導緻其周圍腹膜出現炎性反應,患者常在觸碰時出現壓痛感,而且經常會在手放開的瞬間産生反跳痛的情況。所以,一旦發現疼痛發生于右下腹,且有越來越劇烈的态勢,有反跳痛,應盡快就醫,因為此時往往說明局部的炎症已經比較嚴重,出現了腹膜炎。
闌尾炎一旦劇烈發作,有化膿壞疽情況,一般就是通過手術治療。
大腸癌前兆:持續腹痛、拉肚子大腸癌是直腸和結腸出現的惡性腫瘤,如果持續出現肚子痛和腹瀉症狀,通常已是較晚期的症狀了。
大腸癌症狀
大腸可分為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乙狀結腸及直腸等幾個部分,若腫瘤長在右邊的升結腸,患者一般不太會有感覺,對排便造成的影響也比較小,因此大便形狀變化不大,也可能看不到出血的情況,直到腫瘤變得更大,才會有觸摸後感到疼痛、便血或貧血情況。不過,如果糞便來到左邊的乙狀結腸和直腸位置,水分逐漸減少,呈現成形的狀态,假使腫瘤長在這個地方,大便經過時就會因為被腫瘤擠壓,而發生大便排不幹淨、一直想上廁所,或是糞便變細、便中有血等情況。
當病人發生上述症狀,就醫檢查後通常已是第二、三期,有可能已經出現了擴散的情況,對于治療影響較大了。因此,專家建議一般沒有症狀、沒有家族史,年齡超過50歲的人,最好能夠每兩年進行一次糞便潛血檢查,進行大腸癌的篩查,而如果有相關家族史的患者,則應該3-6個月進行相關檢查,并且最好能每年進行大腸鏡檢查,以便提前發現大腸癌。
子宮内膜異位症:月經前後會腹痛這類型的腹痛比較有特點,女性如果患子宮内膜異位,當子宮内膜附着在腸道時,月經前後也會腹痛。而剖腹産或生殖系統手術的患者也可能因為手術導緻粘連,出現脹氣、排便不順、腹部疼痛等症狀。
#大腸癌# #腹瀉# @頭條健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