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年前的此時入手了Ryzen9 3900X,作為主力機的CPU用到現在,鑒于4月底腦袋一熱折騰到小機箱裡面去,所以趁着618的尾巴1448入了盒裝Ryzen7 5700X。降級訴求有二:單核性能提升、全核頻率提升、CPU功耗/溫度雙降,以及附帶的進一步降低主機風扇噪音。閑話少說,老規矩看圖說話:
湊齊了桌面版銳龍5、7、9的6核、8核、12核心處理器[捂臉]外加兩個筆記本的Ryzen9 5900HX和Ryzen5 5600U,就快全家桶了... ...
補一個到手價供大家參考,單買算便宜,不過沒有湊主闆的套裝價劃算,沒辦法~ 誰讓我有主闆了╮(╯▽╰)╭
桌面版的銳龍7應該是目前性價比蠻不錯的CPU之選,下單之前糾結了一下5800X和5700X,二者差價200多塊,單核性能差距5%以内,全核性能差距3%上下,但後者的TDP隻有65W,對比105W的5800X清爽不少,踏踏實實5700X吧~ 1400多塊錢8核心16線程還要啥自行車。
把主機拆出來準備換心,銳龍9的盒子風扇都在,留個合影,估計以後不會出現在文章裡了,這兩年你辛苦咯~
機箱隻能塞140mm以内的風扇,這是專門給它配的SS135,前面單獨加了個90mm的ARGB喬斯伯,壓制12核以内的CPU可以做到安靜涼爽(80°C内吧,3900X和5900X配合降壓都差不多)。
心疼7921矽脂5秒鐘~
由于這波矽脂隻用了一個半月尚未幹結固化,所以清理起來很輕松。
3900X也清理好,等下裝回X570闆子上去當備用機。
3.4~4.6GHz的動态頻率,主意不是單核4.6GHz,是全核4.6GHz,比我手動超頻全核4.3GHz的Ryzen9 3900X高不少,遊戲體驗會有所提升~(雖然我不咋玩遊戲)
應該是Zen3末代制程品了,估計後期也沒啥太大優化,看網上有全核4.85GHz的,得空我也試試看吧。
附件一覽,5700X和5800X一樣都不帶散熱器,很負責任地說5700X這顆處理器,60元檔的4熱管散熱器輕松壓制無壓力,配個百元級風扇可以輕松PBO 靜音,65W的TDP就是舒服~
爺倆合影一下,交接完工作各奔前程了。
7921再次登場,這貨淘哥隻認某寶極客溫控的産品~
随緣抹點,邊緣就不弄那麼勻了,壓上散熱器自然就找平了,不然擠到外面去也是浪費。
3900X和5700X的CPU-Z對比,緩存方面絕對值肯定是前者更大,不過實際利用效率方面,Zen3的L3是“大開間”的32MB,而3900X的Zen2産品,則隻有4組16MB的“格子間”堆疊,實際遊戲體驗中,大L3的優勢還是很明顯的。
CPU-Z跑分參考,單核633.5,全核6535.4,多測幾次誤差很低,頻率方面主闆開PBO,查了下網上測試,和其他5700X基本一緻,單核性能較3900X提升了16%左右,多核性能肯定差不少,不過日常用夠了。
CineBench R20跑分單核593、全核5802,測試期間全核頻率基本保持在4.6GHz(下圖實時截屏)左右,最高功率77.7W、最高溫度69°C(上圖Log),對于風冷環境下的這個溫度、功耗表現,非常滿意了。
最後順手來個FPU單拷壓力測試:
FPU單拷壓力測試的全核時鐘頻率壓制到4.3GHz以上,全核功率依然是77.8W,跑了10分鐘最高溫度70°C(室溫26°C),同樣非常滿意。PS,7921矽脂再磨合幾天之後,這個溫度還能往下走2~3°C。
附一張FPU單拷的詳細檢測信息圖供大家參考。
最後就是把老Ryzen9 3900X裝到備用機上去吃灰... ...
然後把去年底買的5600G拆下來清理幹淨裝箱挂大黃魚,這顆U總計開機時間估計不超過50個小時,虧了500塊錢[捂臉]... ... 實在不行留着日後弄個ITX得了。
總結遊戲和基準性能測試方面就不搞了,網上一搜一大把,這裡對這顆CPU做個簡單的小總結:
以上就是本期數碼曬單的内容,如對文中産品感興趣,您可在關注淘數碼查看置頂微頭條領票上車。淘數碼值選車站每日搜羅全網好玩不貴的PC配件、數碼生活好物供您參考!感謝閱讀本文,我們下期節目再見ヾ(•ω•`)o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