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譚露
你也越活越“涼”嗎?
SS女士是公認的現代女性,都願意跟她交好。
她能幹又三觀正,懂事有禮貌,物質越來越不缺,生活也朝着品質發展。
然而,她自己卻發現自己越來越喜歡獨處,不願麻煩人,什麼都自己做。
她扪心自省,不會拒絕社交邀請,但一年到頭,由她發起的聚會屈指可數。
從周圍人到她自己,都不認為她是情感淡漠之人,她渴望擁有親密的人際關系。
這些年,自小朋友不多的SS女士已經很努力地讓自己變得熱情而樂觀了。她抓住各種機會與身邊人開展社交互動。
但是,她發現行為可以改,卻很難改變自己的感受。
白天與人交往的嘻鬧喧嘩,加重了夜晚的疲憊孤寂。
她依舊不喜歡湊熱鬧,不喜歡欠别人,不想從别人身上得到什麼,也不願意讓别人對自己要求太多。
人際交往中生疏的技巧,讓她自己時常處于難堪的境地,這讓她感到很受傷。
相比以前,她現在更不喜歡不能改變的自己。一番“努力”過後,她反而更害怕與人打交道了。
于是,SS女士在不可避免的社交中顯得更加有禮貌,友善,拘謹。但當她夜裡站在自家陽台看着一城華燈,了無趣味。
她品到“這個世界發生的大多數事情都與我無關”,仿佛從骨子裡透出一絲涼薄。
網上有個新名詞來形容像SS一樣的女人——“薄荷糖女孩”。
有視頻博主形容那是一種入口的一瞬間很甜很甜,但含久了隻能涼中找甜的感覺。
兩種不同的“涼”
熱鬧的都市生活,繁雜快速的人際關系,現今時代裡,像SS女士一樣越活越孤寂的“薄荷糖女孩”還真不少。
我想有兩種人會給人吃薄荷糖的感覺。
第一類,純回避型,涼薄本涼,是與生俱來的“涼”。
他們與人建立關系時,明顯地覺得害怕,對于開展和維持社交缺乏信心。社交對她們來說完全是一種裹挾。
如果你發現自己從小到大都這樣,那你屬于有生物性基礎的這一類,屬非疾病狀态下就已存在的個體差異性。
也可以理解為性格的天生氣質,生物學稱為“避害體”:天生傾向于避開壓力環境。
一般人可以因任何理由感到害羞而避開人群,但是他們不一樣,羞愧感成為他們回避社交的核心議題。
一種一般人無法理解的,在社交場合中容易産生的羞愧感。
所以,與其說他們在躲避社交場合,不如說他們在躲避自己莫名的羞愧感。
心理學家Broucek.F.J研究發現,羞愧感從生命早期就明顯存在,在八個月大開始出現對陌生人焦慮時顯然就有了。
兩歲左右的孩子未能控制好大小便,嚴厲的父母出面責備,會造成孩子的羞愧感。羞愧感與膀胱和腸胃失控出糗時的感受,以及父母面對這些糗事的責備有關。
每個人都經曆過羞愧感的事件,可是對于像SS女士一樣的“ 薄荷糖女孩”而言,更容易為此做出反應。
成年後,當她暴露于一群人前時,所有成長經曆中的羞愧經驗都可能被重新激活,讓她難以耐受。
“你從小就不合群,攆都攆不出去,就一個人靜靜的在院子的牆上寫字。這樣不行的,太内向了,你要像你表姐再外向一點就好了。”這是撫養SS女士長大的奶奶的話。
SS女士并不記得自己小時是這樣的,她隻記得自己在努力的合群。
“努力合群,改變自己”這個想法無疑來自認同。
一旦父母或帶養人不能理解和接納從生物學上有害羞傾向的小孩,面對孩子的反應,他們更多回應的是責罰和想改變的沖動。
這會讓孩子認同父母,打心眼裡不喜歡這樣的自己,并處于随時都會被要求改變的恐懼中。
這讓我想到有的父母,在改變孩子的性格上有着十分行為主義大師的自戀,總覺得訓練可以塑造一切,特别是沖擊性的。
比如把膽小的孩子放在刺激的遊樂設施上;讓聰明的孩子把标準解題過程抄10遍;逼害羞的孩子去跳舞、唱歌、交朋友之類的……
孩子一旦在一遍一遍的“沖擊療法”中認同了父母對自己的期望。那麼,他将深深地感到本原的那個自己不好。
這就是為什麼那種羞愧感,是不可名狀、如影随形、無法消除的。
如果說第一類是先天氣質主因,那麼第二類“真累型”的“冷”就屬後天主因了。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說:“一個人自己獨有的生活方式經久不衰,也說明了其人生态度最初形成時的環境如何。”
如果他們的童年感受到太多被冷落,被排斥,或者在青春期經曆了不良社交經驗,就容易産生錯誤的認知。
比如她感受到外界對自己的冷漠,所以認為世界是冷漠的,不但懷疑别人,也不相信自己。
更加不相信可以通過合作行為赢得友誼及尊重。
Lily就是這樣的女人,幼年時被照顧者冷落,在成年後,對發展關系感到驚恐,覺得與人接觸是一件非常累的事情。
她認真的聆聽别人的言辭,快速尋找着話語中疑似批評的聲音,覺得别人總是有意針對或冒犯了她。
一方面,過往的經曆讓她覺得暴露真實的自己會遭受某種挫敗或懲罰。
另一方面,她覺得真實的自己,未能達到自己的标準,覺得自己很差勁。脆弱敏感的她幹脆不與人打交道,或擺出一副冷傲的姿态,拒人千裡。
和純回避型截然不同的是,真累型在社交中對他人的關注超乎想象。
她們看起來“臉皮更薄”,怕在關系中“丢面子”,希望給人留下好印象。
但為了避免自戀受傷,以及被拒絕所帶來的羞恥感,他們會篩選過濾他人,回避讓自己容易受傷害的情境。
避開社交,保全自戀。
真累型如果半夜也站在陽台,她可能無心看着萬千燈火,她會回憶今天的整個社交過程。細細咀嚼每個人對待自己的言行,甚至表情眼神。
這個過程是自動化的,控制不了。真心累。
如何讓自己暖起來
如果你發現熱衷于滿足他人的需求而刻意變得熱情,依然無法獲得内心的溫暖和喜悅。
如果你還在以“不喜歡單眼皮,要割成雙眼皮”的“整容心态”來對待自己的話,便隻能感到對自己的殘忍冷漠,發自骨子裡的寒氣。
不知道“冷”的來源以及用意,那麼做相反的事情,不僅無法改變自己,甚至會讓自己“病”得更重,“冷”得更透。
用心理咨詢師何異的話說就是:這世間容得下比你更妖孽的人,與其改變自己,不若與自己和諧相處。
比如你是先天冷那一類的,就從理解生物性特征出發。接受自己的先天氣質,找到自己獨有的優勢。
SS女士在咨詢師的幫助下,慢慢地接受了自己的天生氣質,并發掘了自己性格特征的長處,不易急躁,有耐心,是一個安靜的傾聽者等等。
除此之外,她還了解了主動面對害怕情境的意義,不再過度專注于被批評或被拒絕的想法。
在咨詢師的鼓勵下,她嘗試從恢複和舊友的關系開展社交,逐步過渡到交往新的朋友。
邀請咨詢師一起合作去了解自己,本身就是一件溫暖的事情。
後天冷的人想讓自己暖起來的最好方法也是向内工作,像自己能從背後把自己攬入懷中一般的浪漫,能給自己帶來真實的溫暖。
咨詢師給LL的建議是參加社區劇場演出。LL習慣關注“觀衆”反應的自動化行為在舞台上被徹底打破,因為,台下漆黑一片啥也看不見。
而在投入表演最後獲得的掌聲,讓她過程中的的猜測、幻想和擔心顯得沒什麼價值。
當她看見了自己對關系的渴望的壓抑,那份寒冷主要是為了抑制自己的熱情,使得這份渴望不是那麼明顯。還有那些讓自己覺得難為情的羞恥情緒,也不再四處躲避而處置了,她獲得了更多的自覺力,覺知自己的感受及其想法。
其實,不論你是哪種冷,也不妨礙你過着蜜一樣甜的生活。
作者:譚露
本文首發于公衆号曾奇峰心理工作室,未經授權嚴禁轉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