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好的論文題目和不好的論文題目

好的論文題目和不好的論文題目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24 05:34:23

好的論文題目和不好的論文題目?一、探索未知的新領域 ,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好的論文題目和不好的論文題目?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好的論文題目和不好的論文題目(學位論文創新的10個方法)1

好的論文題目和不好的論文題目

一、探索未知的新領域

培養和造就大批創新型人才是時代賦予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務。博士生生教育處于高等教育的龍頭地位。如果說本科階段注重的是通專結合的知識教育與創新意識的培養,碩士生階段強調的是通才基礎上的專業教育和創新能力的提高,那麼博士生階段突出的則是創新素質的全面提高。敢于探索未知的新領域就是這種創新素質的重要體現。

探索新領域,主要是指研究别人沒有研究過,或是現代經濟社會發展中事關國計民生又亟待解決的問題。怎樣才能大膽探索新領域?首先,要有追求卓越的抱負。攻讀博士學位不能僅為獲一紙文憑,謀份職業,更不能隻是為了發表幾篇文章,而是為了獲得真知、探求真理。這樣,就不會浮躁或貪戀眼前的功利,就能夠甘于寂寞,潛心探索未知的新問題。

其次,要有科學的态度與求實的精神。博士學位論文所探讨的必須是經過認真準備、理性思考,并且與導師及相關學者充分交流後提出的理論上或實踐中的一個真問題,是與個人的研究興趣、研究條件相符合,通過努力可以完成的問題。

再次,要有強烈的創新意識。創新意識是人們自覺探究未知的意向與追求,表現在善于獨立思考、标新立異,不迷信書本,不崇拜權威,敢于入冷門、辟蹊徑。此外,敢于探索未知新領域還需要有高度的責任感、旺盛的求知欲、強烈的好奇心、敏銳的洞察力以及勇于奉獻的精神、敢于冒險的勇氣和堅忍不拔的意志等良好的心理品質。

二、論文選題的新高度

論文選題是确定主攻方向、撰寫學術論文的第一步,它直接影響着研究的對象、方法,技術路線的選擇與學術成果的質量。根據對1999-2001年評選的300篇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的分析來看,其共同特點之一就是“論文的選題為本學科前沿,具有較大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涉及本學科研究熱點和難點問題,也是國際上比較活躍的研究課題”。

概而言之,就是選題要具有新高度。“新高度”一是指論文所研究的是處于學科前沿的問題,研究具有高起點;二是指該研究有可能獲得理論與方法上的突破,研究具有高價值;三是指他人沒有研究或研究很少,可參考的資料不多,有時花了大工夫也難有預期成果,研究具有高難度。正是這種具有三高特點的選題,才富有挑戰性,才能喚起創新的熱情,激發創新的潛力,培養創新的能力,最後産生創新的成果。

怎樣提出具有新高度的選題?

首先,要強化問題意識。問題是人們在認識紛繁複雜的自然、社會與思維現象的過程中産生的有必要進行研究并加以解決的困惑與疑難。“科學始于驚奇”,研究起于問題,正是問題激起了人們的好奇心,引導人們去不斷地探讨和解決,才推動了科學的進步與社會的發展。

問題既是實踐活動的基礎,也是科學研究的起點與理論發展的先導,問題與社會發展相伴,是現實矛盾的反映。我國當前正處于社會急劇轉型時期,也是社會矛盾多發階段,社會改革與發展面臨許多亟待研究的新情況、新問題,博士生應以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學術敏銳性去捕捉和提出有意義的問題。

其次,要追蹤學術前沿。學術前沿是指代表學術發展方向、處于關鍵地位、對理論和實踐都能産生重大影響的問題。追蹤前沿就是找到解決關鍵問題的突破口,抓住了前沿問題,就是抓住了問題的主要矛盾,才能在理論和實踐上有所突破。學術前沿有兩方面,即理論前沿與實踐前沿。從哲學社會科學的研究看,理論前沿和實踐前沿往往是重合的,重大的理論問題都是重大的現實問題。

所以,要想在學科研究中有所作為,既要能夠站在理論前沿,更要深入實踐前沿,使理論研究和社會實踐有機結合,在結合中不斷發掘新問題,這往往是成果創新的切入點。

三、文獻資料的新發現

文獻資料泛指一切以各種符号形式保存下來的對研究有一定價值的事實材料。收集、整理文獻資料既是科學研究的基礎環節,也是發現新信息、獲取新資料、産生新觀點、形成新思路的重要過程。這些新發現對博士學位論文創新産生着直接影響。據對入選的300篇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的分析,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占有大量的文獻資料,包括最新的研究資料”,“能反映本學科領域的發展情況和最新成果”。

提高文獻資料的分析水平,促使更多新發現的産生,應注重以下幾點:

一是在全面探索中尋覓新資料。博士生應充分利用各種搜索方法,廣泛收集與課題相關的資料,包括古、今、中、外、正、反等各方面的文獻資料,在全面梳理、縱橫比較中,倘能發現一些鮮為人知而有研究價值的資料,本身就是論文的一大創新。

二是在深刻分析中發現新問題。通過對文獻資料認真地分類與概括、比較與對照、反思與批判,發現課題研究的空白點,或已有研究中的矛盾點,進而獲得課題研究新的生長點,從而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棄我取,拾遺補漏”。

三是在思維轉換中提出新思路。思維定勢有助于解決熟悉的問題,但不利于提出解決問題的新思路。因此,要學會突破思維定勢,變單一思維為多向思維,正向思維為反向思維,全方位、多角度地看待已有的結論,必然會引出新的結論。

四是在平時積累中捕捉新思想。功夫在平時,知識在積累。掌握充分的第一手資料是論文創新的重要基礎。在日常的學習、閱讀、思考與交往中,要細心發現、及時記載各種資料與感受,善于在平凡中捕捉細微的思想火花。

四、觀察問題的新視角

立足于特定的學科視角來考察某一社會現象或社會問題,既是必要的也是合理的。任何事物的發展都具有複雜、多維的屬性。如果隻從已有視角去觀察,往往隻能看到别人已經看到的某一個側面。如果能夠轉換觀察視角,就可以引出新發現,得出新結論。

博士生怎樣才能轉換觀察視角,獲得新的發現?

首先,要不斷拓寬自己的學科視野。伯頓·克拉克指出:“沒有一種方法能揭示一切;寬闊的論述必須是多學科的。”多以,應努力在不同學科之間建構起互補整合與建設性的對話關系,把堅持獨特的學術立場與多角度審視結合起來。

其次,要努力打破傳統的思維定勢。一般人習慣于聚合思維,即運用人們掌握的一般原理法則去分析事物,注重綜合與比較。對于再造性學習而言,這種思維方式是合理而有效的。對于創造性研究來說,則必須運用發散性思維,也就是思維不遵循慣常的邏輯法則,具有靈活性、多向性與批判性等特征。由此使人不斷嘗試從多角度對某一問題進行想象與求證,也就有可能獲得新發現。

五、概念術語的新闡釋

概念術語是研究某一類現象的概括性表述,是構建理論的磚石。當一個已有的理論無法解釋某種新的現象,或者它與某種公認的理論在邏輯上出現嚴重矛盾時,就需要對該理論既有的概念術語進行全面審視,對它進行修正完善,或提出新的概念術語,否則社會發展的新生因素就得不到理論上的合理解釋以及實踐上的有力支持。概念術語的創新不僅預示着理論觀點的創新,也預示着研究視角與研究方法的創新。

博士學位論文中概念術語的創新一般有三種形式:

一是創立需要的新概念。我國當前的社會轉型與教育變革使教育領域出現了許多僅靠已有概念無法解釋清楚的現象和問題,這就需要根據新的實際創造出新的概念,如随着我國研究生教育規模迅速擴張,如何通過改革研究生課程體系來提高研究生質量問題,已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

二是拓展概念的新内涵。以“現代大學制度”為例,已有的研究大多認為:所謂現代大學制度,就是在政府的宏觀調控下,面向社會依法自主辦學,民主管理,明确大學舉辦者、管理者和辦學者之間的關系和義務,全面把握和落實大學作為法人實體和辦學主體所應具有的權利和責任的一種管理制度。

三是賦予概念以新特征。例如“教育公平”,過去人們多是按照科日曼的研究,從起點、過程和結果的角度讨論教育的公平,其理論前提是文化的一元性,強調的是同一性,否定和排斥多樣性;有博士學位論文認為随着我國辦學體制的改革、多元辦學模式的發展與高等教育大衆化的推進,教育公平在性質上已有了根本的變化,其理論前提是文化的多元性,承認差異性是實現教育公平的基礎,強調的是多樣性,否定的是同一性。

六、謀篇布局的新思路

論文的創新既體現在視角的新穎、見解的獨到與内容的新意等方面,也體現在論文寫作的創新上。寫作創新必須立足于規範之上,首先要使論文的摘要準确簡明,完整扼要;關鍵詞體現主題,概括恰當;前言提綱掣領,不落俗套;行文邏輯嚴密,詳略适當;參考文獻内容齊全;注釋标點符合規範等。

在符合規範的基礎上,應努力使論文在謀篇布局上有所創新:

一是結構謀劃出新意。古人認為寫文章“定體則無,大體須有”。在大講學術規範的今天,注重結構的必要程式,如分析已有的研究一一提出問題一一分析原因——探讨對策等,似乎無可非議。但問題在于這種程式化的結構,很容易固化作者的思維空間,限制作者的才智發揮,形成與現實相脫離的寫作定勢。論文結構要有新謀劃,就是要将論文寫作立足于對時代發展的新思考,發自于心靈的新感受,進而謀劃寫作的新思路,運用典型生動的新材料,層層遞進,環環相扣、重點突出、條理清晰,使自己的新觀點躍然于紙上。

二是标題斟酌顯特色。标題要貼切醒目,能準确恰當地揭示所研究的主題,讓人一看标題便知内容;标題要生動傳神,即以意為中心,結合音、形構成意境美、音節美與視覺美,使人讀之能産生耳目一新之感。小标題亦應反複推敲,在内容上,既能客觀準确地反映各部分的基本觀點,又能與大标題的内容相吻合;在結構上,形式多樣,長短勻稱,上下和諧,前後照應。

三是語言推敲展個性。社會經濟在發展,文化交流在增進,語言文字的表達也會有所創新。但語言創新不是随心所欲地胡編亂造,而是在遵循語言規範的前提下,利用智慧語言,講究句法雕琢,展示獨特的語言個性,使語言不僅準确精煉,而且生動形象,富有哲理性、感染性和啟發性。

七、研究方法的新探索

研究方法是研究的基礎,是衡量學術水平的标志。一篇高質量的博士學位論文離不開研究方法的創新。縱觀學術發展的曆史,任何一項重大理論的新突破,無不是在研究方法上有所創新。例如,實證主義方法的誕生是對此前形而上學方法的徹底否定,哲學解釋學和現象學又是在對實證主義方法的批判中形成。當今的系統論、信息論、控制論、耗散結構論、協同論、突變論等新方法的問世,又卷起了股創新方法之風,推動了科學的進步。

研究方法的創新主要反映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創造性地移植其他學科的研究方法。随着科學技術的發展,各門社科學的研究方法也日趨多元化。同時,日趨複雜的社會現象有時單靠一個學科理論和方法難以解釋,隻有創造性地移植借鑒其他學科的研究方法,才能不斷拓寬學術研究視野,從多學科的角度審視研究對象,才能在紛繁複雜的事物表象中發現事物的本質和規律。

二是批判性繼承本學科傳統的研究方法。經過古今先賢的努力,各學科都形成了行之有效的科學方法,這是本專業研究者必須掌握的利器。如政治學的階級分析方法、制度分析方法、權力分析方法等等。傳統的研究方法論之所以值得繼承綜合,是因為在“傳統中存在着與曆史時态相統一的共時性文化積澱”,為了豐富創新我們的研究方法,我們應重視研究和吸收本科學前人研究的思想精華,用前人的思維和智慧拓寬當下研究的視野,開掘現實研究的深度,實現古人和今人在研究方法上的交融。同時我們應認識到傳統研究方法中有許多糟粕,這就需要以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與辯證法為指導,對其進行必要的批判、正确的诠釋與合理的揚棄。

三是開創性建立本學科獨特的研究方法。創立新的研究方法是科學取得突破的關鍵。以教育學科為例,在借鑒學習其他研究方法的基礎上,形成教育意見的獨特方法,例如叙事研究、民俗研究、“生命——實踐”研究等等,這是中國教育科學本土化的關鍵,也是促進中國教育流派形成的關鍵。

八、學科知識的新融合

當今世界,科學前沿的重大突破及重大原創性科研成果的産生,大多是多學科交叉融合的結果。近百年獲得諾貝爾自然科學獎的334項成果中,近半數的項目是多學科交叉融合的結果。但目前大部分研究生還是習慣于畫地為牢地理解和掌握現成的分類知識,傾向于将相關科類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想簡單地重複,或者将前人的成果稍加推演和論證,因此難以做出原創性的研究成果。

要在多學科知識的融合中求創新,一是要建構學科交叉的知識體系。既要有專業知識的深度,又要有相關學科知識的廣度,還要有哲學的高度和學識的遠見。隻有具備了這樣的知識結構,才能夠在多學科的交叉中博采衆長、觸類旁通。

二是要強化知識之間的兼容意識。博士生學習要在充分認識真理的相對性和價值的多元性的基礎上,對各種學派、學科、理論與方法保持寬容平和的态度與海納百川的胸襟,并善于從各個方面汲取為我所用的成分,通過新的綜合形成新的成果。

三是運用多元綜合的方法。一般來講,人們在思考一個熟悉的知識點或線性的問題時,思路是比較确定的;如果要使多種相關知識形成新的聯結或達到一種高度非線性狀态,就要使自己的頭腦進入浮想聯翩的高激發狀态,使原有的孤立的知識點出現新的聯絡,由混沌而緻清晰,由雜亂而緻有序,新的思路正式産生于這種知識的融合之中。

九、理論觀點的新突破

博士學位論文重在理論觀點有新意、有深度。人文社會科學領域,但凡人們觀察到的現象、思考過的問題,前人多有涉獵,亦形成了或多或少的理論觀點。但不是所有的觀點都是正确的,更不是所有的觀點都永遠正确。某一理論觀點的産生與當時的社會環境、科學技術和理論發展水平密切相關。随着時空的延續與轉換,這些理論觀點賴以産生的基礎可能發生重大變化。

此時,不僅有可能實現理論上的重大突破,而且必須實現這種突破,否則,就會落後于現實,最終被變化了的現實所抛棄。人文社會學科的博士學位論文選題往往立意高遠,關注長久困擾人類個體世界或群體社會的問題或日益凸現的理論問題,因此其創新和價值主要體現在理論觀點的突破上。

具體來講,這種理論上的新突破主要表現有三:

一是提出有價值的新觀點或新命題。在理論和實踐上開辟了新的研究領域或研究方向,言人所未言,實現開拓性創新。

二是糾正前人不正确的提法或結論。對相同的問題,不同的人會形成不同的看法,其中難免偏顔。在糾正了别人錯誤觀點的基礎上提出自己新的見解,實現理論或實踐上的否定之否定,糾正謬言重新立論,形成否定性創新。

三是補充或完善已有的理論或觀點。在前人已做研究的基礎上,借鑒其他領域新的研究視角與方法,對已有的理論或觀點作進一步研究和拓展,實現前進性創新。

十、成果應用的新價值

博士學位論文創新的最終價值在于應用,其應用價值與論文創新度高度相關,一般而言,博士學位論文創新有三個層次。

第一層次是原創性創新,即研究的是前人沒有研究過的問題,提出了前人沒有提出過的新觀點或新理論;第二層次為持續性創新,即研究是在别人研究的基礎上進行的,是對已有理論的補充與深化;第三個層次是應用性創新,即借用别人的理論來研究現實中的新問題。對于大多數博士研究生,欲在三年學習期内達到第層次的創新是困難的,大部分屬于第二、三層次。

博士學位論文的新價值,首先體現在理論方面:

一是修正原有的理論。任何理論都不是終極理論,都會受時空和主客觀因素的限制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有的博士學位論文就是針對原有的理論,根據新時代背景,從新的角度,經過批判性思維,發現理論的缺陷,甚至是謬誤,然後進行修正完善而取得新的研究成果。

二是發展原有理論。有的博士學位論文是在對原有理論進行研究的基礎上,根據自己的研究而有所新的發現或突破,将原有的理論又向前推進了一步。

三是自我建構新理論。這種建構有時會起到填補理論空白的作用,是理論價值最高的研究成果。

其次體現在實踐方面,許多優秀博士學位論文都是着眼于社會發展重大的、受國家重視、被人們普遍關注的問題,也有些論文是立足于社會發展與改革某一方面的問題,這些問題往往是非常複雜、需要深入研究的。一旦對這些問題因果關系作出了令人信服的解釋,對該事物的發展趨勢作出了比較科學的預測,就會産生對社會文明進步的促進作用、對政府宏觀決策的咨詢作用、對現實各種改革的指導作用。

總之,博士學位論文創新反映在很多方面,每個人都可以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找到合适的切入點。創新不求面面俱到,但求不拘一格。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