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被人廢棄的麥稭,如今在正陽縣卻成了群衆增收的香饽饽。
近年來,素有“淮北糧倉”的駐馬店市正陽縣,小麥種植面積181.5萬畝,可收集稭稈量103.73萬噸。為使稭稈變“草”為寶,綜合利用,該縣通過政府引導、企業運作,成功探索出一條稭稈加工轉化為飼料化、肥料化、燃料化“三化”利用的“産業鍊”,開啟了綠色農業循環發展新模式。
飼料化——稭稈加工促增收
6月8日上午,在正陽縣新天地草業公司門前運售麥稭的大小車輛排成了“長龍”,一輛輛車上打捆稭稈“碼”的跟小山似的,氣勢壯觀。在結算窗口前,一位群衆正在點着鈔票,臉上寫滿了笑意。
“我們保量收購稭稈,按時結算,讓農民得實惠。”該公司負責人蔣金鋒介紹,正陽縣稭稈資源豐富,前些年當地群衆把稭稈當成“廢料”丢棄或在田裡點了,不僅造成了浪費還給大氣造成了污染。對此,我們響應縣裡号召,成立了新天地草業公司,專業從事稭稈飼料的收儲加工。
為加大收購力度,該公司在全縣設立了160個稭稈收儲點,帶動農村剩餘勞動力就業1300多人,每年加工稭稈飼料達15萬噸以上,與1000多家大中型畜牧養殖場建立了飼料供銷關系,産品暢銷國内外,每年可直接增加農民收入4500餘萬元。
肥料化——循環利用促增效
“麥稭能換有機肥。”在正陽縣這可是人盡皆知的事情。當天上午,在該縣河南天樂有機肥廠看到,一農民高興地開着四輪車,拉着用麥稭換來的有機肥正“突突突”地往家趕......
“兩噸小麥稭稈可以換一噸有機肥料。”該廠一有關負責人介紹,開展小麥稭稈換肥料活動,既解決了小麥稭稈的利用,降低了企業生産成本,又讓農戶得到了實惠,是一舉兩得的好事。
據悉,該廠采取稭稈制肥方法,把基料烘幹、粉碎、發酵,與畜禽糞便混合,然後制成一袋袋潤土護田的有機肥,年利用3萬餘噸以上,稭稈變廢為寶增加效益達900萬元以上。
燃料化——稭稈變身大能源
“我以前在外地打工,三夏回來後看到生物發電廠大量收購稭稈,我就訂制了闆車收購稭稈。”該縣永興鎮一拉運稭稈的農民說,能在家門口掙錢雖然累點,但很開心。
“我們這大量收購稭稈,随時結算付款。”在國能正陽生物發電有限公司,廠區内工人正在收購稭稈,一派繁忙景象。
據該公司一負責人說:“我們廠主要是通過農作物稭稈為主要燃料來進行發電,每年發電“吃掉”稭稈及各類農林廢棄物45餘萬噸,上網電量2.36億度。每年可直接增加農民收入8000餘萬元。”
“為推進稭稈‘三化’利用,正陽縣成立8個稭稈協會,建立120個稭稈收儲中心,600個稭稈集中堆放點 ,與500餘家稭稈飼料和電廠簽訂購銷合同,并與外來企業聯手發展,做大做強企業收、儲、運、銷等功能,提高全縣稭稈綜合利用水平,增加農民收入,壯大集體經濟,淨化人居環境,有力助推進了鄉村振興。”該縣農業農村局局長管霞說。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