牌坊,是中華特色建築文化之一。是封建社會為表彰功勳、科第、德政以及忠孝節義所立的建築物。節孝坊是牌坊中的一種,是封建社會用以表彰貞潔烈婦的一種标志建築。節孝坊又稱貞潔坊,起源于宋代。每個朝代樹立牌坊要經過地方政府逐級上報申請,由王朝皇帝審定并頒旨建造,所以節孝坊門楣上一般多刻“聖旨”或奉旨二字。
因為封建社會倡導忠孝節義,所以節孝坊遍布全國各地。清代道光以前,建節孝坊皇家給銀30兩自行建築。所以自家在享受皇帝诰封巨大的榮譽後,又獲得30兩白銀的補助。而後根據自家經濟實力的不同,節孝坊的建築形式也有很大的差異。
南方的節孝坊一般都很精緻,牌坊建造的精雕細刻,成為一座座藝術品。
北方的牌坊大多比較粗犷,展現出大氣莊重的一面。道光後因皇朝經濟不足,一度減少補助銀兩并改為一地集中建一總坊。
随着朝廷補助不斷減少,一些經濟能力差的受封戶,隻能建一處門坊。門坊,即重建自家大門,在門楣上書寫“旌表某某之妻某某氏節孝門坊”,并書寫上建坊之子名稱。
北京僅存的兩座節孝坊均在房山,其一是曉幼營的翟宜人節孝坊。翟宜人節孝坊立于清光緒十二年,是為旌表诰封奉廷大夫王殿彥原配翟宜人所立。房山現存的兩座節孝坊,均比較簡潔,不能與衆多節孝石坊相比較。其原因可能是晚清時期隻有封号而無補助,再者因家庭經濟實力不足。
翟宜人節孝坊由青磚砌成,為單門拱卷。拱卷高寬均約三米,類似于門樓立于王家胡同口。
門拱上鑲有石額,内刻“旌表節孝”四個大字。“表”字左右刻有奉旨二字,但很不規範。右邊擡頭刻“诰封奉廷大夫王殿彥原配”,左邊刻“诰封宜人翟宜人節孝坊”。旌表節孝四字之下刻有“京都蘆溝橋、良邑、房邑、灰場鎮、長陽鎮、王佐鎮、西莊店、北四位、石窩村、大富莊、常樂寺、後莆營、後石甫、羊圈頭、本村、口口口八拜”。
拱卷兩側鑲有楹聯,右側上聯被茂密植物遮擋,内刻“節檩冰霜千秋垂鑑”。題刻上款刻“大清光緒十二年歲次丙戌四月谷旦”,下款刻“江上郎中楊口口敬錄并題”。
左側下聯刻“貞同金石三輔流芳”。
牌坊為曉幼營村王殿彥在清朝為官,英年早逝。其原配夫人翟宜人,十八歲守寡孝敬公婆,撫養幼子。特授清光緒诰封為翟宜人。翟宜人節孝坊立于1886年,成為附近遵守婦道的典型,十裡八村鄉親趕來捐拜。翟宜人受封後十年,後代為其在村南重建墓地。
位于房山城南關顧冊的節孝坊,隐藏在村北一片密林内。筆者幾次走訪因林木茂密很難拍出理想效果。顧冊節孝坊為純石質石坊,兩柱一門無頂式牌坊。
正面門上橫額刻"節烈可風“四字,額之上有聖旨二字為2012年後補上的。
碑面橫額刻,“鴻胪寺序班廪生李仲之妻劉氏因夫故殉節奉旨旌表建坊入祠”。左側落款刻,”正月十五日立“。廪生,即“廪膳生員”,中國明、清兩代稱由府、州、縣按時發給銀子和補助生活的生員。
兩邊立柱刻有楹聯,右側上聯刻“捐軀盡節生平願”。
左側下聯刻“寵錫嘉名世代榮”。
可能是因房山文物太多,這兩處節孝坊均未在兩志中記載。
《宛平縣志》在節婦小叙中記“男子禀陽氣而生者也,女子禀陰氣而生者也。陽氣剛正,以故男子之氣激烈者恒多遇變,故則輕生以全義焉。陰氣柔弱,以故女子之性易于波靡,遇變故而能堅忍,以全節操者不可多得也”。
“貞節牌坊”的出現至今也是褒貶不一,可以肯定的是它對古代女性是不公平的,對女子的殘害也是難以估量的。但相對于當下的性解放,男無剛,油頭粉面。女少陰,以裸露為榮。這些受到旌表節孝的婦女,還是非常令人尊敬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