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入門# #古文常識#
為什麼要讀“國學經典”?
來看幾位“大家”的看法。
梁啟超《國學經典入門》
我想,一個受過中學以上教育的中國人,對于本國極重要的幾部書籍,内中關于學術思想者若幹種,關于曆史者若幹種,關于文學者若千種,最少總應該讀過一遍,得些國學常識。
但是,生當今日而讀古書,頭一件,苦于引不起興味來;第二件,苦于沒有許多時間向浩如煙海的書叢中埋頭鑽研;第三件,就令耐煩費時日勉強讀去,也苦難得其要領。
因此,學生們并不是不願意讀中國書,結果還是不讀拉倒。想救濟這種缺點,像“要籍解題”或“要籍讀法”一類書,不能不謂為适應于時代迫切的要求。我這幾篇雖然沒有做得好,但總算在這條路上想替青年們添一點趣味,省一點氣力。我希望國内通學君子多做這類的作品,尤其希望能将我所做的加以是正,例如錢先生新近在《清華周刊》發表的《論語解題》。
朱自清《經典常談》
經典價值不在實用,而在文化。
(朱自清)遇到一外籍教授曾說:閱讀經典的用處,就在于教人見識經典一番。
我國經典,未經整理,讀起來特别難。
要讀懂經史子集,特别是經、子,得懂“小學”(文字學)。
注:朱自清第一篇就是講《說文解字》,非常重視文字學。其實中國字非常有趣,簡體字看不太出來,但翻翻《漢典》《說文》等,查到小篆、金文、甲骨,就可以看到每一個字都很生動,每一個字的變化都展現了人文曆史。如果能從文字入手,找到興趣,再看古文就不難了。
呂思勉《國學經典入門》
史學之用安在
史學究竟有用沒有用?這個問題提出來,聽者将啞然失笑。既然一種學問,成立了幾幹年,至今還有人研究,哪得會無用?問題就在這裡了。既然說有用,其用安在?科舉時代的八股文,明明毫無用處;然在昔日,锢蔽之士,亦有以為有用的。
(他們說:八股文亦有能發揮義理的。這誠然,然義理并不要八股文才能加以發揮,創造八股文體,總是無謂的。這并不但八股;科舉所試文字,論、策外實皆無用,而論、策則有名無實,學作應舉文字的人,精力遂全然浪費,而科舉亦不足以掄才了。然人才亦時出于其中,右科舉者恒以是為解。正之者曰:若以探籌取士,人才亦必有出于其中的;此乃人才之得科舉,而非科舉之得人才,其說最通。所以一種無用之物,若以他力強行維持,亦必有能加以利用者,然決不能因此遂以其物為有用)
可見一種事物,不能因有人承認其有用,而即以為有用;其所謂有用之處,要說出來在事理上确有可通。然則曆史之用安在呢?
提出這個問題來,最易得,而且為多數人所贊同的,怕就是說曆史是前車之鑒。何謂前車之鑒?
那就是說:古人的行事,如何而得,則我可取以為法;如何而失,則我當引以為戒。這話乍聽極有理,而稍深思即知其非。天下豈有相同之事?不同之事,而執相同之法以應之,豈非執成方以治變化萬端之病?夫安得而不誤!
他且勿論,當近代西方國家東侵時,我們所以應付之者,何嘗不取鑒于前代馭夷之策(其中誠然有許多純任感情、毫無理智的舉動和議論,然就大體觀之,究以經過考慮者為多。其結果怎樣呢?又如法制等,曆朝亦皆取鑒前代,有所損益。當其損益之時,亦自以為存其利而去其弊,其結果又怎樣呢?此無他,受措施之社會已變,而措施者初未之知而已。
此由人之眼光,隻會向後看,而不會向前看。鑒于前代之弊,出于何處,而立法以防之;而不知其病根實别有在,或則前代之弊,在今代已可無虞,而弊将出于他途。
此研究問題,所以當用辯證法也。譬如前代賦役之法不能精詳,實由記賬之法不能完善。明初鑒于前代,而立黃冊與魚鱗冊,其記賬之法,可謂細密了;然記賬之事,則皆委之地主、富農之流,此輩皆與官吏通同作弊之人,法安得而不壞?此為曆代定法總深鑒于前代,而其結果依然不能無弊一個最深切明顯之例。其他若深求之,殆無不如此。
此理,方正學的《深慮論》,有些見到,但僅作一鳥瞰,粗引其端,未及詳細發揮而已),所以治史學,單記得許多事實,是無用的。
早在希羅多德,就說治史之任務有二:(一)在整理記錄,尋出真确的事實;(二)當解釋記錄,尋出那些事實間的理法。
據李大钊在上海大學所講演的《研究曆史的任務》。希羅多德(Herodotos),希臘最早之史學家,生于公元前四八四年,即人春秋後之二百三十五年。而在中國,亦以為道家之學,出于史官,“曆記成敗、存亡、禍福”,所以能“秉要執本”了。《漢書·藝文志》。然則史學之所求,實為理而非事。“事不違理”,借用佛家語。這本無足為奇,然而問題又來了。
學向決沒有離開實際的,離開實際的,隻是“戲論”。
注:“事不違理”。注意,事無理不行(運行),理無事不立,事理一如,認識時分别說,但非是兩樣。
筆者總結:為何學習經典?
一,唯一流傳千古而無斷絕的文明古國,其經典在國外都視為文化寶藏,如《老子》、孔子、孫子、《六祖壇經》等在國外的知名度往往比國内還高,且不說放着寶藏不挖一挖可惜,對老祖宗的智慧一點都不了解,也丢人啊。
二、且不說在實際的事上有用沒用,很多時候長長見識就是很大的用處了,見識多了,心量和眼界自然就會不同。
三、好像還是戴建業老師曾說,閱讀分3種層次:1是消遣式,就如大多數刷刷手機時,腦子是不動的,純放松,即使一些碎片知識也不成系統,難有用處,這種閱讀沒什麼用;
2是鑒賞性閱讀,包括聽輕盈優美的音樂,看賞心悅目的畫冊,讀文字優美的遊記,讀情節曲折的小說等等。這樣愉悅身心為目的的閱讀當然要比上面的要高明一些;
3是挑戰性閱讀。他認為人類流傳下來的偉大經典,還有專業公認的名著,這一類經典著作都是挑戰性閱讀的讀物。在他的心目中最佳選擇就是要去挑戰性閱讀,去閱讀那些偉大的經典,去結交那些非凡的智者或崇高的偉人。到這一步很多人望而卻步。挑戰式的閱讀能在潛移默化中增長你的很多能力。
四、正如呂思勉所說的讀史是為明“理”。理是什麼?“道可道,非常道”,“恒道”不可言,所言之道,即是人能認知的具體在事物上呈現的“理”。文能載道,這個“道”就是指“理”。
觀經典,以文達意,會意明理。這才是經典最有用的方面。
明“理”之後,它首先會作用在你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三觀)上,潛移默化的影響着你的“知”(即思想、思維方式);“知”的确實了,自然就會“行”,非是再要想一想才不情願的去做,真“知”即是“行”,中間沒有思考過程,是一體的,本能下意識的。
對,三觀就是會影響你的潛意識,當你看待事物的角度、方法、眼界都已不同,做的判斷和選擇自然也不同,這時你“見到的世界”就已經不同了。這就是經典中蘊藏的“理”的作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