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廣義上來講,表現手法是指詩人在行文措辭和表達思想感情時,所使用的特殊的表情達意的方式。常考的表現手法有:襯托、對比、象征、渲染、用典。
1. 襯 托
襯托就是利用事物間的近似或對立的條件,用一些事物作陪襯來突出所要表現的事物的表現手法。它可以使被陪襯的事物顯得更加突出、形象、鮮明。襯托有正襯、反襯兩類。利用事物的相似條件來襯托的是正襯,利用事物的相反條件來襯托的是反襯。
[答題示例]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後面的題目。
含山店夢覺作
韋 莊[注]
曾為流離慣别家,等閑揮袂客天涯。燈前一覺江南夢,惆怅起來山月斜。
【注】〔韋莊(約836—910)〕字端己,長安杜陵(今陝西西安東南)人。曾流離遷徙于汴洛、吳越等地。
〖詩意賞析〗
在唐代詩人那裡,“回家”與“仕進”是一對永遠無法調和的矛盾。對于銳意進取、自視甚高的唐人而言,若是功業無成,甯可“一醉任天涯”,也決不輕易還家,所以必須堅忍地前行。在此背景下,韋莊将“流離”“别家”當作一種習慣,使之成為生活常态。與其他詩人相比,韋莊似乎表現得更為灑脫,更加決絕。“等閑揮袂客天涯”,唐人的胸襟、氣度與抱負盡出,毫無悲切之感。韋莊的行迹遍及大半個中國,是唐末亂世典型的漂泊者,他的這句詩,最能表現唐代士子的氣度。“燈前一覺江南夢,惆怅起來山月斜”,孤燈所具有的悲劇意味,透露出詩人的孤獨與無奈,而“斜月”意象的加入,使詩人的感傷之情表露無遺,那是一種凄然的美,仿佛萬籁俱寂之夜,隻有一盞孤燈,詩人企圖在黑夜中尋找寄托,然而醒來時卻是斜月相迎,此情此景讓人愈加惆怅。
題:韋莊在詩中是用什麼方法表達感情的?請簡要分析。
1.審題。題幹要求分析表達情感的方法,“簡要分析”隐含着必須結合詩句的要求。
2.“流離”成“慣”,“客天涯”也不過“等閑揮袂”之事,再結合後兩句理解,可知此處使用了襯托的手法,把詩人進取的銳意、胸襟的灑脫,表現得淋漓盡緻。
3.更進一層,還有孤燈、斜月等意象,使詩人的精神世界愈加豐富起來,更好地強化了詩歌的主題。
4.分層作答,叙述要有條理。
參考答案:詩人是用襯托的方法來表達感情的。詩人雖然到處漂泊,但好像對此并不在意,認為這是“等閑”之事;而客中一覺夢醒,思家鄉、念親人的惆怅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2. 對 比
對比,是為了充分顯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現事物的本質特征,加強詩歌的表達效果和感染力,把具有差異、矛盾和對立的雙方安排在一起,進行對照比較的表現手法。它既是表現手法,也是修辭手法。
[答題示例8]
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後面的題目。
秦中吟·歌舞[唐]
白居易
秦中歲雲暮,大雪滿皇州。雪中退朝者,朱紫盡公侯。貴有風雪興,富無饑寒憂。所營唯第宅,所務在追遊。朱輪車馬客,紅燭歌舞樓。歡酣促密坐,醉暖脫重裘。秋宮為主人,廷尉居上頭。日中為一樂,夜半不能休。豈知阌鄉獄[注],中有凍死囚。【注】〔阌(wén)鄉〕舊縣名。白居易有《奏阌鄉縣禁囚狀》,詳述了無辜婦孺被關進阌鄉獄并遭受迫害的慘狀。
〖詩意賞析〗
貞元、元和之際,白居易在長安,聞見之間,有足悲者。因直歌其事,命為《秦中吟》。此詩與《秦中吟十首》中的《輕肥》一詩思想内容相近,其中所說雖是阌鄉一地之事,但在當時卻具有普遍意義。詩人隻是客觀地描述了情況:一方面朱門車馬窮奢極侈;另一方面無辜的囚犯凍死獄中。對比之中,主題自然顯現。與杜甫“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相似。表現手法基本相同,都是把統治階級與勞動人民的不同生活境遇加以對照,深刻揭露了封建社會階級之間的尖銳對立。《歌舞》這首詩把朝廷貴官的驕奢生活與獄中的“凍死囚”相對照,對醉生夢死的統治階級作了無情的鞭撻,對被迫淪為“囚犯”的勞動人民表達了深切的同情。前者詳寫,後者卻隻在末尾重筆點出。因為“凍死”二字已寫盡囚犯之慘狀,因此簡潔而有力;而朝廷貴官的奢靡生活,則必須詳盡鋪寫,才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從而使這個對比變得格外強烈和鮮明。
題:賞析這首詩對比藝術的特色。
1.審題。題幹要求單一:分析對比手法運用所産生的藝術效果。
2.找出詩中構成對比的“點”,主要有朝廷顯貴“無饑寒”與鄉裡“凍死囚”的對比,還有歲暮自然的“大雪”與“朱輪”“醉暖”中隐含的對比。
3.對比凸顯了朝廷顯貴與鄉裡凍死囚的巨大差别,極具沖擊力地揭示了社會不公的現象。
4.組織精練語言,按“藝術特色表現在哪些地方,産生了怎樣的作用”這一思路準确作答。
參考答案:從結構上看,開頭兩句興起全篇,接下來的十四句詳寫統治者驕奢侈靡的生活,而結尾僅用兩句描述“凍死囚”,文勢陡急,有一落千丈之勢;從藝術效果看,前面十四句(第三句至第十六句)通過層層鋪叙、渲染,為結尾一幕作鋪墊,前後構成強烈、鮮明的對比,震撼人心。
3. 象 征
借用某種具體的物象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托物言志,以表達真摯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
[答題示例9]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後面的題目。
柳
李商隐
曾逐東風拂舞筵,樂遊春苑斷腸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帶斜陽又帶蟬!
〖詩意賞析〗
《柳》借詠柳自傷遲暮、傾訴隐衷。詩寫的是秋日之柳,但詩人不從眼前秋日寫起,而是先追想它在春日的情景,然後再回到眼前的柳上來。春日長柳,迎風擺動,但詩人并沒有直接描寫,而是賦一“逐”字,把柳拟人化。本是風吹得柳動,卻偏要寫成柳追逐東風,再加上“拂舞筵”三字,更易讓人聯想到那迎風而動的柳條就是一位酒筵之上翩翩起舞的美女,翠袖綠裙,左擺右搖,煞是好看。“清秋”“斜陽”“蟬”點染了環境的凄涼,春日之柳的繁盛,正反襯出秋日之柳的枯凋;春日愈是繁華得意,愈顯出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詩人正是通過這種強烈的對比,表達了對秋柳稀疏衰落的悲歎之情。第四句兩個“帶”字也分明是将柳寫作人。兩句連起來讀,我們可以這樣來解釋:你怎麼願意在清秋之日,既帶着昏黃的斜陽,又帶着凄鳴的寒蟬呢?詩人把斜陽照柳、秋蟬鳴柳反說成“帶斜陽又帶蟬”,這一反诘,卻将柳的形象凸顯出來了。詩人以柳自喻,借春柳之榮,寫秋柳之衰,構成強烈的反差。歎己之少年得志,老來沉淪失意。
題:清人馮浩評論此詩“有神無迹”的象征手法高妙無比,請簡析其作用。
1.審題。題幹借清人對此詩的評價,指出其運用的“象征手法高妙無比”,要求“簡析其作用”。
2.全詩圍繞“柳”運思,前兩句寫春日之柳,叫人“樂遊”癡迷欲“斷腸”,重在柳姿的美與迷人。三、四兩句突轉,寫秋柳之衰,令人唏噓。
3.春柳、秋柳本是同一物,時令不同,反差如此巨大。象征了少年的得意與老來的沉淪。使詩歌顯得意蘊深邃。
4.圍繞象征手法的體現、作用來組織答案。 參考答案:詩人使用象征手法,句句寫柳,而全篇不着一個“柳”字;句句是景,句句詠物,而又句句寫人,抒發對稀疏衰落的秋柳的悲歎之情。詩中經曆昔榮今枯懸殊變化的秋柳正是詩人自歎身世的生動寫照。
4. 渲 染
渲染原指國畫中用水墨或淡色塗抹畫面以加強藝術效果的一種技法,後成為文學創作的一種表現手法,即對環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寫,以突出形象,營造意境,表現人物的思想性格,增強藝術感染力。
[答題示例10]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後面的題目。
出 塞 作
王 維
居延城外獵天驕,白草連天野火燒。暮雲空碛時驅馬,秋日平原好射雕。護羌校尉朝乘障,破虜将軍夜渡遼。玉靶角弓珠勒馬,漢家将賜霍嫖姚。 【注】開元二十五年(737)三月,河西節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海戰敗吐蕃,王維奉使出塞宣慰,這首詩就寫于此時。
〔天驕〕原為匈奴自稱,這裡借指唐朝的吐蕃。
〔乘障〕登城守衛。
〔玉靶〕鑲玉的劍柄,借指寶劍。
〔霍嫖姚〕本指西漢霍去病,這裡借代,代指崔希逸。
〖詩意賞析〗
首聯寫居延關外長滿白草的廣闊原野上燃起了熊熊獵火,吐蕃正在這裡進行打獵活動,這是緊張局勢的一個信号。寫打獵聲勢之盛,正是渲染邊關劍拔弩張之勢。颔聯進一步描寫吐蕃的獵手們在暮雲低垂、空曠無邊的沙漠上驅馬馳騁,在秋天草枯,動物沒有遮蔽之處的平原上射獵。這一聯像兩幅生動傳神、極具典型意義的塞上風俗畫,寫出吐蕃健兒那種盤馬彎弓、勇猛強悍的樣子,粗豪雄放;也暗示邊情的緊急,為詩的下半部分作了鋪墊。頸聯對仗工整,很有氣勢。“護羌校尉”和“破虜将軍”都是漢代武官名,這裡借指唐軍将士。登障堡、渡遼河,都不是實指,而是泛寫,前者着重說防禦,後者主要講出擊,一個“朝”字和一個“夜”字,突出軍情的緊迫,進軍的神速,表現了唐軍昂揚奮發的士氣,雷厲風行的作風。此聯對軍事行動本身沒有作具體的描寫,而隻是選取具有典型意義的事物,作概括而又形象的叙說,就把唐軍緊張調動,英勇作戰,并取得勝利的情景寫出來了,收到了詞約義豐的藝術效果。尾聯中的“漢家”借指唐朝,“霍嫖姚”即漢代曾做過嫖姚校尉的霍去病,借謂崔希逸。這兩句是說,朝廷将把鑲玉柄的劍,以角裝飾的弓和戴着珠勒口的駿馬,賜給得勝的邊帥崔希逸。在詩尾才點出賞功慰軍的題旨,收結頗為得體。
題:這首詩的前兩聯是運用了什麼手法來描寫場景的?請簡要分析。
1.審題。題幹提出了要求,指明“運用了什麼手法”,并“簡要分析”。
2.前兩聯先寫吐蕃的強悍,氣勢咄咄逼人,營造緊張氛圍;再寫唐軍雍容鎮靜,有攻有守,以一種壓倒對方的淩厲氣勢奪取了最後的勝利。越是渲染對方氣焰之盛,越能襯托唐軍的英勇和勝利的來之不易。
3.組織精練語言,逐層分析。
參考答案:渲染和襯托的手法。這首詩的前兩聯描寫了吐蕃健兒趁着秋天草枯之際在一馬平川的草原上馳騁射獵的場景。突出了吐蕃騎兵的強悍和打獵聲勢之大,渲染邊關劍拔弩張的緊張局勢,為下面寫唐軍的應敵作了鋪墊。襯托了唐軍的從容鎮定、英勇善戰。
5. 用 典
用典,也就是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詞句,借以抒情或表達主旨。
[答題示例11]
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後面的題目。
水 調 歌 頭壬子被召,端仁相餞席上作辛棄疾長恨複長恨,裁作短歌行。何人為我楚舞,聽我楚狂聲?餘既滋蘭九畹,又樹蕙之百畝,秋菊更餐英。門外滄浪水,可以濯吾纓。 一杯酒,問何似,身後名?人間萬事,毫發常重泰山輕。悲莫悲生離别,樂莫樂新相識,兒女古今情。富貴非吾事,歸與白鷗盟。【注】紹熙三年(壬子),辛棄疾奉诏赴臨安,在陳端仁的餞行席上賦此詞。 “餘既”三句出自《離騷》:“餘既滋蘭之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畝”“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詩意賞析〗
這首《水調歌頭》,是感時撫事的答别之作。上片“長恨複長恨,裁作短歌行”句乍看似覺突兀,其實稍加思索,就會明白其深刻的感情背景。由于當時北方金軍的入侵,戰亂不息,被占區的人民處在金人統治之下,而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卻非但不圖恢複,還對主張抗金北伐的人士加以壓制和迫害,詞人就曾多次受到打擊。這對于一個志在恢複的愛國者來說,怎能不感到深切的痛恨?“何人為我楚舞,聽我楚狂聲”,一個“狂”字,更突出了他不願趨炎附勢、屈從權貴的耿介之情。“餘既滋蘭九畹,又樹蕙之百畝,秋菊更餐英”,一韻三句,均化用屈原《離騷》詩句,“滋蘭”“樹蕙”,是以培植香草比喻培養自己美好的品德和志節;而“秋菊”“餐英”,則是以飲食的芳潔比喻品節的純潔和高尚。“門外滄浪水,可以濯吾纓”則是從另一個角度表明自己的志節和操守。下片“一杯酒,問何似,身後名”遙應篇首,意在抒發自己理想無從實現的感慨,情緒又轉入激昂。“人間萬事,毫發常重泰山輕”道出“長恨複長恨”的根本原因:南宋統治集團輕重倒置,是非不分,置危亡于不顧,而一味地苟且偷安。“悲莫悲生離别,樂莫樂新相識”表明詞人和餞行者陳端仁的情誼深厚,彼此都不忍離别之情。“富貴非吾事,歸與白鷗盟”表明自己此次奉诏赴臨安并不是為了追求個人名利,并且也不想在那裡久留,以表明自己的心迹。
題:指出“聽我楚狂聲”和“富貴非吾事”典故的出處。詞人借它們分别表達了什麼情思?
1.審題。題幹有兩個要求,一是指出典故的出處,二是分析情思的表達。
2.兩個典故分别出自《論語》、陶淵明《歸去來兮辭》,要将典故内容與詩歌所要表達的情思聯系起來思考。
3.前一典故意在表明“不趨炎附勢、屈從權貴”,後一典故意在表明“不同流合污,要潔身自好”。詞人借用這兩個典故,表明了自己的心迹:此次奉诏并不是為了追求個人名利。
4.組織精當語言,逐層作答。注意分析過程中,兩個典故“分别”表達的情思,要分開叙述。
參考答案:兩個典故分别出自《論語》和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前者以楚狂接輿的典故,表達了詞人抗金複國理想無人理解的悲憤之情;後者以陶淵明自況,抒發了詞人淡泊名利、潔身自好的情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