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民俗

 > 弘揚社會主義文化增強文化自信

弘揚社會主義文化增強文化自信

民俗 更新时间:2025-01-27 01:34:15

編者按

随着網絡時代向縱深發展,民營文化工作室、民營文化經紀機構、網絡文藝社群等新的文藝組織大量湧現,網絡作家、簽約作家、自由撰稿人、獨立制片人、獨立演員歌手、自由美術工作者等新的文藝群體十分活躍。非常重視這支“繁榮社會主義文藝的有生力量”。近年來,新文藝群體蓬勃成長、勇擔使命,以對新時代文藝工作者的要求為指引,以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為目标,在推動社會主義文藝繁榮發展、堅定文化自信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光明智庫邀請一些新文藝群體代表講述心聲,并請專家分析建言。

弘揚社會主義文化增強文化自信(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1

孩子們在江蘇蘇州生肖郵票博物館體驗生肖木刻年畫套印技藝。新華社發

【一線講述】

網絡寫作:從自發到自覺,從自律到精進

講述人: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浙江省網絡作協副主席蔣勝男

弘揚社會主義文化增強文化自信(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2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陳楠在工作室内展示他設計的甲骨文字繪作品。新華社發

過去,我們把文字記錄在甲骨、青銅器、竹簡上;今天,我們不但把文字記錄在紙張上,還越來越多地記錄在網絡上。文字的本質沒有變,變的隻是載體,而每一次載體的變化,都使得文字的傳播更加便捷,受衆更為廣泛。

正如2014年10月15日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重要講話中所指出的那樣,“互聯網技術和新媒體改變了文藝形态,催生了一大批新的文藝類型,也帶來文藝觀念和文藝實踐的深刻變化”。網絡時代的到來,帶來了社會、科技、文明的共同進步。在印刷時代,因為交通運輸的局限,一位身居偏遠地區的讀者可能終其一生隻能看到寥寥幾本書籍;而今,網絡削平了閱讀的門檻,它讓每個熱愛閱讀的人都能讀到海量文字,讓每個熱愛寫作的人都能有廣闊空間發表文章。這些文章,固然良莠不齊,但卻不乏精品。許多有天分的創作者,可以在讀者的鼓勵下一步步提升自我,直至撥開迷霧,發出耀眼光芒。

我是研究曆史的,曆史上各種新的文學形态剛出現時,都是非主流的,但隻要它有足夠的生命力,吸引越來越多的人進入這個領域、共同發揚這種文學形态,那麼它就會逐漸成為一個時代的代表性音符。

中國網絡文學發展20多年來,正在進入從量變到質變的關鍵階段。這得益于社會的推動,也是作家經曆網絡時代的寫作後,從自發到自覺,從自律到精進的過程。我創作曆史題材作品,一開始也是基于自己對中國曆史和傳統文化的喜愛。然而,在創作中,當我不斷代入角色,探索不同人物的内心沖突和情感抉擇,就會漸漸不滿足于寫一個故事,而是更多地用作品去叩問内心、叩問生活、叩問曆史與現代、叩問世界的變化與永恒。

從《芈月傳》到《燕雲台》,我一直在尋找一種不一樣的曆史解讀。曆史就像一面鏡子,能夠照出人類所有的喜悅、困惑、痛苦。這些情感是共通的,是能夠超越曆史、映照當下的。作為親身經曆改革開放的一代人,作為生活在網絡生态下“地球村”中的一代人,我們向書中尋找的,其實是時代之問。曆史是否有另一種觀察角度?我們能否向曆史探問,古人在面臨曆史的十字路口時,何以“見自己,見衆生,見天地”?我想,這樣才更加符合強調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要求。隻有站在時代浪潮裡回望、挖掘、思考我們的曆史,才能将曆史帶到當下,将曆史的思考傳遞給大家。

寫作是一件苦事,也是一件樂事。研究一件事情,想明白它,再演繹出來,作者的内心也在持續地被擴展。在這個學習新知、不斷“破壁”的過程中,最重要的甚至不是創作出一個怎樣的故事,而是創作對思想的陶冶與洗滌。我享受這樣的過程,也将和讀者們一起,在網絡時代的書寫中堅定走下去。

做動畫界的水手,奔赴所有的碼頭

講述人:小瘋映畫創始人、動畫導演何小瘋

2010年,我即将從廣州美術學院動畫專業畢業。那時候,中國動畫還不像現在這樣百花齊放,很少有動畫公司或動畫項目可供畢業生選擇。讀大學時,我一邊迷茫一邊往前走,大部分時間都在學習遊戲角色設計,練習CG插畫,盡力掌握遊戲行業所需的各種技術。

大四畢業時,我經過數月打磨完成了動畫作品《小胖妞》,在國内外斬獲了十幾個獎項,我也帶着喜悅成為一名職業動畫導演。

不久之後,《小胖妞》系列遇到瓶頸,我進入了事業低谷期。在自我懷疑與不斷思考中度過了一年多之後,我決定創作一個新的項目——《伍六七》系列動畫。制作初期,我的腦海裡隻有一個故事梗概,小瘋映畫也隻有5位創作者。我負責編劇、導演、分鏡及男主角阿七的配音,夥伴們承擔美術、作畫、後期等關鍵環節。

5年多過去,如今,《伍六七》系列動畫在國内各平台播放量已超過30億。最近,《伍六七》第二季《伍六七之最強發型師》榮獲第26屆上海電視節“白玉蘭獎”最佳動畫劇本獎,阿七還變身“國際七”,在國際化流媒體平台Netflix上線,29種語言字幕的版本已經在全球190個國家和地區播出。

在中外文化交流過程中,中國特色的文化元素可以為故事錦上添花。我自小生活在粵語地區,嶺南文化對我影響很大。阿七生活的小雞島,建築風格基本以20世紀90年代嶺南一帶的建築風格為基礎;劇中還有許多嶺南風味美食,如牛丸、奶茶、炒牛河等等。我曾擔心這類地方特色元素會讓外國觀衆感到文化隔閡,但交流後得知,這反而成了他們的一大興趣點。《伍六七》在國外上線後,收獲了一批海外粉絲,他們會在社交平台上發布《伍六七》的手繪同人、cosplay照片等。海内外粉絲們的喜愛,是我們最大的快樂。

我們這些屏幕後的創作者,生活其實非常枯燥。《伍六七》“火”了之後,我每天還是忙于寫劇本、畫分鏡,熬夜工作。随着作品的傳播量及團隊成員數量不斷增長,我感到身上的責任越來越重。小瘋映畫的創作者已經有30多位,他們把最美好的年華都投入到動畫創作當中,作為導演,我不能辜負他們;粉絲們的期待值越來越高,為了他們,我也絕不能自滿和松懈。

最近,我們正在籌備《伍六七》電影版,同時制作第三季的動畫内容。近年來,國産動漫迅速崛起,但尋找優秀動畫人才依然困難。動畫作品是團隊協作的結果,希望大家不要把光環都加在導演身上,每個崗位的優秀人才都應該獲得足夠的尊重。

我們的動畫歌曲中有一句歌詞:“小時候處處都充滿驚喜,現在都去了哪裡。如果你可以再天真一次,你是否還會做你自己。”希望所有動畫從業者都可以做自己,專心發展能力與技藝。讓我們約定:做動畫界的水手,奔赴所有的碼頭。

姊妹同心傳非遺

講述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天津楊柳青年畫”第六代傳承人霍慶順孫女霍宇瑩霍翊菲

天津西青區的楊柳青鎮,因木版年畫而聞名;楊柳青年畫代代傳承,玉成号畫莊功不可沒。讓我們姊妹倆倍感自豪的是,我們的爺爺霍慶順是畫莊的第六代傳承人,2007年被授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傳承人”榮譽稱号。

我們和楊柳青年畫的緣分,從出生的第一天就開始了。才幾個月大的時候,父母就抱着我們整天在畫莊裡忙碌。我們聞着墨香,看着鮮豔的彩繪,驚訝于一幅幅漂亮的圖案在爺爺手中不斷“變”出來。兩三歲時,我們已經按捺不住,開始争搶畫筆,在畫紙上信筆塗鴉了。有時,爺爺和父母辛苦繪制的年畫會因為我們的“參與”成為廢品,但他們并不生氣,還笑眯眯地鼓勵我們:“沒關系,哪能一畫就成?多學多練就好了。”

有了長輩的支持,我們對繪制年畫的興趣與日俱增。每年春節前夕是家裡最忙碌的時候,長輩們廢寝忘食地創作年畫,我們姊妹就主動承攬一些“小活兒”。我們的年畫制作技藝進步很快,這幾年,我倆逐漸成了爺爺的小助手,隻要有楊柳青年畫的展示普及活動,我們都積極參與。

我倆都在和年畫共同成長、進步着。姐姐考上天津師範大學後,對楊柳青年畫的傳承有了自己的想法:不僅要關注傳統年畫的藝術價值,更要挖掘它的實用性,可以嘗試以楊柳青年畫制作技法為基礎,開發年輕人喜愛的文創産品。按此思路創作出的“煙熏妝漁婦圖案”被印制在一批文化衫上,得到了很多同學的贊揚和喜愛。妹妹在中學裡也成了一位“小明星”,屢次在天津市中小學文藝展演比賽、主題文化傳承活動中獲得獎項,并經常随父母長輩一起參加非遺展會活動。

年畫本來是一種大衆藝術,如今卻必須走出小衆的迷宮,路徑究竟在哪裡?既要保持年畫的“原汁原味”,又要适應新的審美需求,赢得社會和市場的認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身為“95後”非遺傳承人,我們姊妹倆下定了決心,以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為己任,接過長輩們手中的畫筆并持之以恒地探索下去,讓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認識楊柳青年畫,喜歡楊柳青年畫。

在沙畫創作中追求藝術的極緻

講述人:沙畫創作者方俊華

情念未滅的至尊寶,涉世未深的甯采臣,豪氣幹雲的喬幫主,楚楚動人的趙靈兒……許多人看了我的沙畫作品,會非常意外我屬于自學成才的“野路子”。

弘揚社會主義文化增強文化自信(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3

沙畫創作者方俊華在創作沙畫。光明圖片

我的大學專業是動畫制作。在做畢業設計時,導師井維泉教授鼓勵我嘗試一下沙畫這個小衆但有趣的領域。為了找到可以精細勾勒的“畫筆”,我幾乎試遍了所有工具。牙簽、梳子、筷子……最後終于發現,雕塑用的小刀十分稱手。為了提升沙畫技術,我泡在畫室五個多月,一遍遍刻苦練習,有時太晚了便直接睡在畫室裡。最終,我的原創沙畫作品《鲛人》獲得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評委會特别獎。

這個偶然的嘗試改變了我的職業選擇。現在,我專業從事沙畫創作已經5年了。我的作品以影視經典為主,有時也會結合時事,創作一些貼近熱點的畫作。在創作中,我追求雅俗共賞,不僅要融入我的藝術理念,更要讓觀衆看得懂、有共鳴。

創作沙畫是個艱難的過程。不久前,我用沙畫還原了1987年版《紅樓夢》中的最後一幅群像,用了整整兩天時間。看着這些經典人物在我手中“重獲新生”,我的内心感受到喜悅與振奮。我還利用專業所學,把沙畫創作過程拍成視頻,配合音樂等視聽效果,制作更為精美的“沙動畫”作品。這樣的藝術形式能夠更好地展現沙畫本身的流動性,給觀衆帶來的觸動也會更多。

作為一種起源于表演藝術的舶來品,沙畫不像其他藝術,有多年積澱的标準,有成熟的市場環境和較高的社會接受度。但我仍然喜愛這個職業。沙畫的藝術價值在于作品本身。當我精心創作的一幅作品打動了觀衆,激發了更多人喜愛沙畫、學習沙畫,我就感受到了莫大的滿足。藝術是為人民為時代而生的,隻要我用心創作,哪怕不能成為真正的大師,在藝術道路上的每一步探索,也自有其價值。

(項目團隊:光明日報記者王美瑩、陳建強、劉茜、李曉東、吳春燕、陸健、王斯敏)

《光明日報》( 2020年08月24日07版)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民俗资讯推荐

热门民俗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