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民俗

 > 清明節吃清明粑子的風俗由來

清明節吃清明粑子的風俗由來

民俗 更新时间:2024-06-10 10:17:53

封面新聞記者 劉可欣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禦柳斜。”随着春城飛花、清明雨水一起到來的,還有寒食節。現在的寒食清明已經合二為一,作為漢族傳統節日中唯一以飲食習俗來命名的節日,寒食被人們再次提起,很大程度是上是因為應時的食物。

宋時的寒食節要禁火三天

所謂“寒食”,就是冷食。南朝梁人宗懔在《荊楚歲時記》記載到:“去冬節一百五日,即有疾風甚雨,謂之寒食,禁火三日。”

關于寒食節的禁火和祭掃習俗,《東京夢華錄》記錄得更加詳細:“清明前二日為寒食節,前後各三日,凡假七日。而民間以一百四日始禁火,謂之私寒食,又謂之大寒食。北人皆以此日掃祭先茔,經月不絕,俗有寒食一月節之諺。”

冬至後的105日,就是寒食節。關于禁火到底是三日、五日還是七日的記載衆多,不一而足。但是古籍中的寒食節都有共同特點,便是需要提前準備食物,以備度過不生火的寒食節。

江南的青團現在成了網紅食品

不同的地區有着不同的寒食節食物。最常為人們知曉的,還屬江南地區的青團。

清明節吃清明粑子的風俗由來(清明要吃糯米團子)1

青團(圖源網絡)

“青團”中的“青”,并不特指某一種青草。冬小麥新抽的嫩芽青翠欲滴,做出來的青團個頂個的漂亮,是春天的新綠;艾草做出來的青團則是深綠色,更有醇厚的感覺。除此之外,還有鼠曲草、菠菜、黃花艾等等,都可以成為青團中的充滿自然香氣和甜味的青色。

清明節吃清明粑子的風俗由來(清明要吃糯米團子)2

艾葉(圖源網絡)

清明節吃清明粑子的風俗由來(清明要吃糯米團子)3

青團(圖源網絡)

将植物青汁混入糯米、粳米和成面團,包裹上提前準備好的餡兒,入籠蒸熟。出籠的時候,在表面刷上一層油,一是防止粘黏在一起,二是入口時添些潤滑軟糯的口感。傳統青團的餡兒,是将砂糖、豬油和紅豆沙或者芝麻混合起來的甜口。

而在前些年鹹蛋黃肉松的加入,則更新了青團的品種。一大批新奇的口味加入進來:海苔肉松麻薯餡兒、芝士奶酪餡兒、爆漿芒果餡兒,甚至是生椰拿鐵餡兒。好像隻要是青色的皮兒,再包上餡兒,都能叫做青團。但是它好像又離青團更遠了,因為你可以叫它“青團”,也可以叫它“大福”。

青團、青團子、清明團、春團、青餣(yè),青團的名字就像它的品類那麼多。但無論是什麼口味的青團,人們對它的喜愛都源自于“食随時變”“不時不食”的儀式感。這一口青色入口了,春的清新才更加完整。

老成都的應時食物是艾蒿馍馍

四川也有“青團”。但它的味道與江南的青團大相徑庭。每到清明前後,四川人的艾蒿馍馍,也開始出現在街頭巷尾小販們的擔子上。

清明節吃清明粑子的風俗由來(清明要吃糯米團子)4

艾蒿馍馍(圖源網絡)

艾葉粑粑又稱蒿子粑粑、粑粑艾、艾蒿馍馍、清明粑,是一道傳統小吃。除了湯圓、粽子這些具有固定名稱的、用糯米制成的食物,四川人将其他用米或糯米做成的、黏糊糊糯叽叽的點心,統稱為“粑粑”。黃粑、豬兒粑、葉兒粑、紅糖糍粑、艾葉粑粑,都是這樣的食物。

民俗學家劉孝昌告訴封面新聞記者,成都人愛做的這種艾蒿馍馍,主要食材是艾蒿和棉花草。這兩種野草都有清熱、解毒、止血的功能,老少皆宜,清香可口。雨水節過後,艾蒿、棉花草抽出嫩葉。早在清明頭兩三天,成都的家家戶戶都忙着推糯米粉子,準備做艾蒿馍馍。大人和娃娃們都提着竹籃到城外的田邊地角采摘。剛采回來的艾蒿和棉花草葉子散發出陣陣清香。這時家裡的奶奶、媽媽把艾蒿或棉花草用清水淘洗幹淨,焯水剁碎後,加糯米粉合在一起,揉搓成綠色米團。若做成甜味,再加點紅糖,分成小塊,用手拍成巴掌大的薄薄圓團,或在清油鍋裡煎熟,或蒸籠蒸好成餅。

說是四川的“青團”,但是艾蒿馍馍和青團不論從外形上,還是口味上,都大相徑庭。青團圓鼓鼓的,呈現出清新的淺綠色。但是艾蒿馍馍的外形不僅是扁扁的,連顔色也是深綠的。艾蒿馍馍的味道不是每個人都能接受,這不僅是因為艾葉做成的外皮,其苦味比青團更重,也是因為它作為鹹口的點心,在一衆甜味粑粑中顯得特異了一點:艾蒿馍馍的餡兒是由炒制的鮮肉或者是臘肉組成的。

“昔日講究人家做清明粑或艾蒿馍馍,會選用從自己老坊裡撈出的陳年鹽菜或鹹青菜,要麼是鹽白菜或鹽蓮花白。”劉孝昌介紹道,這些老壇鹽菜色澤金黃,用刀剁細後,再與切成丁的肥瘦豬肉拌成餡兒,再加上漢源花椒粉。把拌好的肉餡,包在加有艾蒿或棉花草的糯米粉子裡,捏成大湯圓大小,用玉米殼包好,分層放在蒸籠裡,用大火蒸熟即可食用。蒸好的艾蒿馍馍,口感綿軟細嫩,滿口生香,回味方長。艾蒿馍馍也是清明時節走親訪友的饋贈佳品,此時奶奶、媽媽都倍感臉上有光。

有學者考證,寒食節和清明節融合在一起,始于隋唐,完成于宋代。直到宋代以後,寒食節的祭掃、踏青、吃冷食、出具、放紙鸢等習俗,已經轉接至清明節中。而清明節也在曆史文化的發展中,成為了具有農事節氣和民俗節日雙重内涵的節日。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采納有費用酬謝。報料ihxdsb,3386405712】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民俗资讯推荐

热门民俗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