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古詩裡有樹的詩句

古詩裡有樹的詩句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28 00:40:22

在詩詞中,樹木是一種常見的意象。不同的樹木,代表不同的情思……

今天與大家分享一些關于樹的詩詞,一起來看看,在詩詞中,樹木扮演着什麼樣的角色吧!

柳樹:離情别意

在詩詞中,柳樹是最常見的樹木之一,古人在送别時,有折柳相贈的風俗。它代表着思念、離情别意

雖說柳樹所表達情感基調為離别傷感,但課本中對柳樹的情感悲喜參半,下面讓我們逐一來體會詩中借柳樹所表達的情感吧!

詠柳

唐 · 賀知章

碧玉妝成一樹高,

萬條垂下綠絲縧。

不知細葉誰裁出,

二月春風似剪刀。

圖源:統編教材小學語文二年級下冊

賞析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縧”,深深地抓着了垂柳的特征,在詩人的眼中,它似美女的化身。高高的樹幹,就像她亭亭玉立的風姿,下垂的柳條,就像她裙擺上的絲帶。在這裡,柳就是人,人就是柳,兩者之間仿佛沒有什麼截然的分别。而且“碧玉”也有雙關的意義。既在字面上與柳樹的翠色相合,又指年輕貌美的少女,與下面的“二月春風”恰相呼應——這是早春的垂柳,還未到夏秋之際亭亭如蓋、樹蔭清圓的時候。

然而,更妙的以下兩句:“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在賀知章之前,有誰想過春風像剪刀?把乍暖還寒的二月春風由無形化為有形,它顯示了春風的神奇靈巧,并使《詠柳》成為詠物詩的典範之作

此詩借柳樹歌詠春風,把春風比作剪刀,說她是美的創造者,贊美她裁出了春天。詩中洋溢着人逢早春的欣喜之情。比拟和比喻新奇貼切是此詩的成功之處。因此《唐詩箋注》雲:“賦物入妙,語意溫柔。”

總的來說,這首詩的結構獨具匠心,先寫對柳樹的總體印象,再寫到柳條,最後寫柳葉,由總到分,條序井然。借柳樹歌詠春風,把春風比作剪刀,說她是美的創造者,贊美她裁出了春天。詩中洋溢着人逢早春的欣喜之情。在語言的運用上,既曉暢,又華美。

村居

清 · 高鼎

草長莺飛二月天,

拂堤楊柳醉春煙。

兒童散學歸來早,

忙趁東風放紙鸢。

古詩裡有樹的詩句(中華文化大家學)1

圖源:統編教材小學語文二年級下冊

賞析

這首描繪春天風光的小詩,是詩人閑居農村時的即景之作。詩人晚年遭受議和派的排斥和打擊,壯志難酬,于是歸隐于上饒地區的農村。在遠離戰争前線的村莊,甯靜的早春二月,草長莺飛,楊柳拂堤,受到田園氛圍感染的詩人心情愉悅寫下此詩。

“草長莺飛二月天”寫時間和自然景物。生動地描寫了春天時的大自然,寫出了春日農村特有的明媚、迷人的景色。早春二月,小草長出了嫩綠的芽兒,黃莺在天上飛着,歡快地歌唱。堤旁的柳樹長長的枝條,輕輕地拂着地面,仿佛在春天的煙霧裡醉得直搖晃。“草長莺飛”四個字,把春在的景物寫活,使讀者仿佛感受到那種萬物複蘇、欣欣向榮的氣氛,讀者的眼前也好像湧動着春的脈搏。

“拂堤楊柳醉春煙”寫村中的原野上的楊柳,“拂”,“醉”,把靜止的楊柳人格化了。枝條柔軟而細長,輕輕地拂掃着堤岸。春日的大地日暖融融,煙霧迷蒙,微風中楊柳左右搖擺。詩人用了一個“醉”字,寫活了楊柳的嬌姿;寫活了楊柳的柔态;寫活了楊柳的神韻。這是一幅典型的春景圖。

“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鸢。”主要寫人物活動。描述了一群活潑的兒童在大好的春光裡放風筝的生動情景。孩子們放學早,趁着刮起的東風,放起了風筝。兒童正處在人生早春,兒童的歡聲笑語,興緻勃勃地放風筝,使春天更加生機勃勃,富有朝氣。兒童、東風、紙鸢,詩人選寫的人和事為美好的春光平添了幾分生機和希望。結尾兩句由前兩句的物寫到人,把早春的迷人渲染得淋漓盡緻。

春景既然如此動人,生活在這如畫的春光中的人更是如此,詩的後兩句,由景而及人,詩人饒有情緻地寫了一個群童放風筝的場面。天氣實在太好了,連平時愛在外貪玩的小學生們也一反常态,放學後早早地回到家,趕緊放起風筝來。“散學歸來”用一“早”字,說明連孩子們也讓這風和日麗的氣候給打動。

全詩前半部分寫景,後半部分寫人,前半部分基本上是寫的靜态,後半部分則添加了一個動态。物态人事互相映襯,動态靜态彼此補充,使全詩在村居所見的“春”景這一主題下,完美和諧地得到了統一。

送元二使安西

唐 · 王維

渭城朝雨浥輕塵,

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

西出陽關無故人。

古詩裡有樹的詩句(中華文化大家學)2

圖源:統編教材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

賞析

此詩是王維送朋友去西北邊疆時作的詩,後有樂人譜曲,名為“陽關三疊”。元二奉命出使安西都護府,王維到渭城為之餞行,寫下這首詩。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生動形象地寫出了詩人對将要去荒涼之地的友人元二的深深依戀和牽挂。詩的前兩句明寫春景,暗寓離别。其中不僅“柳”與“留”諧音,是離别的象征,“輕塵”“客舍”也都暗示了旅行的目的,巧妙地點出了送别的時間、地點和環境。

後兩句點明了主題是以酒餞别,詩人借分手時的勸酒,表達對友人深厚的情意。友人此行要去的安西,在今天的新疆庫車縣境,同時代的王之渙有“春風不度玉門關”的形容,何況安西更在玉門之外,其荒涼遙遠可想而知。

這首詩所描寫的是一種非常普遍的離别。它沒有特殊的背景,有的是至深的惜别之情,所以,它适合大多數别筵離席頌唱,後來納入樂府,成為流行,久唱不衰的歌曲。

古詩裡有樹的詩句(中華文化大家學)3

松柏:堅韌的品格

松樹是歲寒三友之一,它四季常青,即使在寒冷的冬日,亦不懼風雨,依然蔥綠。古代的文士十分敬慕松樹的品格,因此,在古詩中松樹有品德高尚的寓意

贈從弟

東漢· 劉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風。

風聲一何盛,松枝一何勁。

冰霜正慘凄,終歲常端正。

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賞析

這首詩看似詠物,實為言志,借青松之剛勁,明志向之堅貞。全詩由表及裡,由此及彼,寓意高遠,氣壯脫俗。

起首二句,即以松的高潔之态動人情思,風的肅殺之聲逼人警覺。用“亭亭”标示松的傲岸姿态,用“瑟瑟”摹拟刺骨的風聲。繪影繪聲,簡潔生動。又以“谷中”映襯“山上”,更突出了位居全詩中心的青松的傲骨

三四兩句則加強了抒情的氛圍。而且在似乎不相關的松和風之間沖突頓起,令聽者心驚,觀者顔開。兩個“一何”強調詩人感受的強烈,一“盛”一“勁”表現沖突的激烈和詩人的感情傾向。第三句詩順接第二句,第四句呼應首句,章法綿密,展開有序。

五六兩句,由風勢猛烈而發展到酷寒的冰霜,由松枝的剛勁而拓寬為一年四季常端正,越發顯出環境的嚴酷和青松歲寒不凋的特性。詩的意境格外高遠,格調更顯得悲壯崇高。松樹和環境的對比也更分明,而松樹品性的價值也更加突現出來。

最後兩句變換句式,以有力的一問一答作結。詩人由外而内,由表層到深層,把讀者眼光從“亭亭”“端正”的外貌透視到松樹内在的本性,以此表明松樹之所以不畏狂風嚴寒,是因為有堅貞不屈的高風亮節

全詩以松樹為中心,寫得集中緊湊。反複詠歌,卻不平闆單調。用詞樸素無華,風骨雄健,氣勢有力。不重在工筆細描,而以層層深入事物的内核見長。

這首詩名為“贈從弟”,但無一語道及兄弟情誼。我們讀來卻頗覺情深誼長,而且能同詩人心心相印。這是因為詩人運用了象征手法用松樹象征自己的志趣、情操和希望。自然之物原本自生自滅,與人無關。但一旦詩人用多情的目光注入山水樹木、風霜雷電,與自然界中某些同人類相通的特征一撞擊,便會爆發出動人的火花。這種象征手法的運用,劉桢之前有屈原的橘頌,劉桢之後,則更是屢見不鮮,且形成中國古典詩歌的傳統特征之一。

桑梓:故土家鄉

古代的時候,人們喜歡在住宅周圍栽植桑樹和梓樹,後來人們就用物代處所,因為桑樹都是父母種的,所以桑梓借指故鄉。

桑麻代表農事,在詩詞中,詩人常以桑或桑麻代表農事或農家,或者抒發對田園生活的喜愛和向往。

過故人莊

唐· 孟浩然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賞析

這是一首田園詩,描寫農家恬靜閑适的生活情景,也寫老朋友的情誼。通過寫田園生活的風光,寫出作者對這種生活的向往。全文十分押韻。詩由“邀”到“至”到“望”又到“約”一徑寫去,自然流暢。語言樸實無華,意境清新隽永。作者以親切省淨的語言,如話家常的形式,寫了從往訪到告别的過程。其寫田園景物清新恬靜,寫朋友情誼真摯深厚,寫田家生活簡樸親切。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軒窗一開上句描述的美景即入屋裡來,“開軒”二字也似乎是很不經意地寫入詩的,細微的動作表現出了主人的豪邁。窗外群山環抱綠樹成蔭,窗内推杯換盞,這幅場景,就是無與倫比的古人詩酒田園畫。“場圃”的空曠和“桑麻”的話題又給人以不拘束、舒展的感覺。讀者不僅能領略到更強烈的農村風味、勞動生産的氣息,甚至仿佛可以嗅到場圃上的泥土味,看到莊稼的成長和收獲。有這兩句和前兩句的結合,綠樹、青山、村舍、場圃、桑麻和諧地打成一片,構成一幅優美甯靜的田園風景畫,而賓主的歡笑和關于桑麻的話語,都仿佛萦繞在讀者耳邊。這就是盛唐社會的現實色彩。

這首詩沒有渲染雕琢的痕迹,自然的風光,普通的農院,醇厚的友誼,這些普普通通的生活場景,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美學情趣。這種淡淡的平易近人的風格,與作者描寫的對象——樸實的農家田園和諧一緻,表現了形式對内容的高度适應,恬淡親切卻又不是平淺枯燥。它是在平淡中蘊藏着深厚的情味。

竹:虛懷若谷

竹,有着不一般的中國傳統文化含義,竹子四季常青象征着頑強的生命、青春永駐;竹子空心代表虛懷若谷的品格;其枝彎而不折,是柔中有剛的做人原則;生而有節、竹節必露則是高風亮節的象征。竹的挺拔灑脫、正直清高、清秀俊逸也是中國文人的人格追求。

竹石

清· 鄭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

任爾東西南北風。

賞析

這首詩着力表現了竹子那頑強而又執着的品質 。是一首贊美岩竹的題畫詩,也是一首詠物詩。

開頭用“咬定”二字,把岩竹拟人化,已傳達出它的神韻和它頑強的生命力;後兩句進一步寫岩竹的品格,它經過了無數次的磨難,才長就了一身英俊挺拔的身姿,而且從來不畏懼來自東西南北的狂風的擊打。鄭燮不但寫詠竹詩美,而且畫出的竹子也栩栩如生,在他筆下的竹子竹竿很細,竹葉着色不多,卻青翠欲滴,并全用水墨,更顯得高标挺立,特立獨行。

所以這首詩表面上是寫竹,實際上是寫人,寫作者自己那種正直、剛正不阿、堅強不屈的性格,決不向任何邪惡勢力低頭的高風傲骨。同時,這首詩也能給我們以生命的感動,曲折惡劣的環境中,戰勝困難,面對現實,像在石縫中的竹子一樣剛強勇敢,體現了愛國者的情懷。

這首詩裡竹有個特點,它不是孤立的竹,也不是靜止的竹,而是岩竹,是風竹。在作者鄭闆橋的詩畫中,竹往往是高尚品行和頑強意志的象征,而風則往往是惡勢力的代表。詩人用”千”、“萬”兩字寫出了竹子那種堅韌無畏、從容自信的神态,可以說全詩的意境至此頓然而出。這時挺立在我們面前的已不再是幾杆普通的竹子了,我們感受到的已是一種頑強不息的生命力,一種堅韌不拔的意志力,而這一切又都蘊涵在那蕭蕭風竹之中。

轉載:興安盟教育

編輯:盈盈

責編:十月

終審:鮑書勤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