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對香的喜好,乃是與生俱來的天性。香悅人悅己,并能從中調動内在的靈性,于有形無形間讓身心得以舒展,妙用無窮。
香,是一種傳承性的文化,在古時,作為文人墨客生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品茗論道,書畫會友,無香何以為聚?
到現代,香呈現的形式趨于多元化,所承載的人文精神也更為豐富,逐漸發展成空間美學的經典元素之一,這些都體現了人們在精神層面的追求。
品香從古至今都是文人雅士的愛好
尤其是現在,不僅香道愛好者喜歡品香
普通老百姓也越來越青睐于熏香
現代人們生活壓力
大迫切需要找到一個舒展身心的渠道
熏香恰恰能夠讓人放松身心緩解壓力
偶爾邀三五知己
于茶室暢談、于書房揮毫書
優哉遊哉的品茶熏香
觀賞倒流香緩緩而下的意境
是生活中莫大的享受
泡一壺茶,點上一粒倒流香——倒流熏香,煙霧萦繞;如伊人緩緩前行的步伐,不急不慢,倒流而至。
沒有大海瀑布的壯闊,卻如細水般長流;雪白輕盈如薄紗的煙霧,緩緩往下落,如流水,如煙,如霧,如塵!将一切浮躁,随煙飄散。如此意境,甚是享受。
此香形似水流,頗具清新典雅之風、
高山流水之美,讓人流連。
——它便是當下越來越風靡的倒流香。
何為倒流香?
倒流香,又被稱為“下流香”
此“下流”并非廣義上的“殘格下流”,而是産生的煙霧不會像一般青煙一樣往上飄,而是像水流一樣向下行水流一樣向下行,在視覺上給大家一種煙往下流出的境象,看起來很是雅緻,聞起來也是淡淡幽幽的感覺,非常有趣。
倒流香的曆史
倒流香是一種特制的塔香,内部有一小孔,利于煙順槽下流。煙含有微粒比空氣重,同時塔狀外形隔離開外圍上升的熱空氣,不讓熱空氣帶着煙往上升,隻要室内沒有風、空氣相對靜止,煙便會下沉。
倒流香,作為塔香的延伸,最早可追溯到戰國時期,當時人們用的是一種小鼎作為香爐,帶有蓋子,三足中空(開口在足側而非正下方)與鼎膛相通。點燃香後,放入鼎腹内,合上蓋子,片刻後香便會順鼎足倒流向下。
那麼塔香是怎麼轉變成倒流香的呢?
現人推測是香爐本身做成山石等景觀,香由上往下倒流似瀑布流水,置于案上,成為一道微縮之景,更便于欣賞與享受。于是,倒流香爐出世。
兩宋時,中國香文化最為鼎盛,
宋代的文人将焚倒流香引為雅事,
他們常常互贈香名、應和唱酬,不亦樂乎。
宋徽宗《文會圖》
兩宋期間文人間較為流行雅集活動。北宋李公麟的《西園雅集圖卷》,生動的描繪了蘇轼、蘇轍、黃庭堅、秦觀等名士的一次雅集。焚香是宋代文人宴客時必不可少的點綴,宋人日:“今日燕集,往往焚香以娛客。”人們稱此為“燕集焚香”。
李公麟《西園雅集圖卷》手卷
在《全宋詞》中,直接與香事有關的詞篇就有2800多首,約占《全宋詞》總數的14%,可見宋人愛香之深。最為世人熟知的,就是我們在語文課本上曾經學到的宋朝女詞人李清照所作詞《醉花陰》中的一句: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消金獸”
目前存世的倒流香爐,也往往止于宋代
宋張公汝窯蓮花觀音倒流香熏爐
宋代鈞窯佛手倒流香
古人焚香講究“爐瓶三事”, 也稱爐瓶三式、爐瓶三色。所謂“爐瓶三事”,就是指香爐、箸瓶、香盒三種器具,為焚香必備之物。
在焚倒流香前,在幽靜的環境中,中間放置倒流香爐,兩邊分别放置箸瓶和香盒。待香燃起,芳香缭繞,回味深長。
趙佶《聽琴圖》局部
古人對于意境的追求非常的執著
他們焚倒流香,不僅是為了與自然和諧相處、提升生活品質,也是為了達到一種靜心甯神、陶冶情操的意境。
如何使用倒流香?
擺好香具後,點燃倒流香,不要立即熄滅火焰,讓火苗略微燃燒幾秒後,待燃燒充分,然後扇滅火苗放進倒流爐裡。大約過一兩分鐘,香煙就會改變方向,從下邊緩緩流出,由此形成倒流香。
倒流香是一種獨特的品香方式,但制香的材質并不受限,香道愛好者可以用沉香、艾草、崖柏、檀香的粉末來制作倒流香。
奇特的倒流香,不僅可以品香,還适宜觀賞。搭配立意精妙的倒流香爐,煙香随着嶙峋怪石或田田荷葉袅娜而下,很是有如夢似幻的視覺效果。
如今,人們薰香已不僅僅是單純的點香,更多時候,熏香會作為一種放松身心的行為意識,伴随熏香還會品一杯茶、讀一本書、閉目小憩...
更多的時候意境為先,倒流香爐恰恰能夠滿足人們的這種需求,其作為一種極具悠雅禅意和觀賞樂趣的文玩物品,倒流香越來越受玩家親睐,尤其香道愛好者。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