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草木深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草木深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6 23:08:25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草木深(庭下如積水空明)1

記承天寺夜遊北宋.蘇轼

元豐六年⑵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⑶,欣然⑷起行⑸。念⑹無與為樂者⑺,遂⑻至⑼承天寺尋⑽張懷民⑾。懷民亦未寝⑿,相與⒀步于中庭⒁。

庭下如積水空明⒂,水中藻荇⒃交橫,蓋⒄竹柏影也⒅。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⒆如吾兩人者耳⒇。

注釋

(1)承天寺:故址在今湖北黃岡縣城南。

(2)元豐六年:公元1083年。元豐,宋神宗趙顼年号。當時作者因烏台案被貶黃州已經四年。

(14)中庭:庭院裡。

(15)空明:形容水的澄澈。在這裡形容月色如水般澄淨明亮的樣子。

(16)藻、荇(xìng):均為水生植物,這裡是水草。藻,水草的總稱。荇,一種多年生水草,葉子像心髒形,面綠背紫,夏季開黃花。

(17)蓋:句首語氣詞,這裡可以譯為“原來是”。

(18)也:是。

(19)但:隻是

(20)閑人:這裡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從容流連光景的人。蘇轼這時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這裡是一個有職無權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閑,自稱“閑人”。

(21)耳:語氣詞,相當于“而已”,意思是“罷了”。

譯文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正脫下衣服準備睡覺,這時月光從門戶射進來,不由得生出夜遊的興緻,于是高興地起身出門。想到沒有可以共同遊樂的人,就到承天寺尋找張懷民。張懷民也還沒有睡覺,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積水那樣清澈透明。水藻、水草縱橫交錯,原來那是庭院裡的竹子和松柏樹枝的影子。哪一個夜晚沒有月亮?哪個地方沒有竹子和柏樹呢?隻是缺少像我們兩個這樣清閑的人罷了。

賞析

全文分三層,第一層叙事。首句點明事件時間“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時蘇轼因“烏台詩案”被貶至黃州為團練副史已經四年了。這天夜裡,月光照入他的房間,作者本欲就寝,怎奈被這美好的月色所迷,頓起雅興,但想到沒有同樂之人,遂動身去不遠的承天寺尋張懷民。張懷民和蘇轼一樣,亦是被貶至黃州來的貶官,他和蘇轼的友誼相當笃厚。當晚,張懷民也還未睡,于是二人一起來到院子中間散步。第一層叙事,樸素、淡泊而有自然流暢。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草木深(庭下如積水空明)2

第二層寫景。作者惜墨如金,隻用十八個字,就營造出一個月光澄碧、竹影斑駁、幽靜迷人的夜景。讀者自可以發揮想象:月光清朗,灑落庭中,那一片清輝白茫茫一片好似積水空潭一般,更妙的是,“水”中還有水草漂浮,遊蕩,于是乎恍恍然便如仙境一般了。作者的高妙之處在于,以竹、柏之影與月光兩種事物互相映襯、比拟、比喻手法精當,新穎,恰如其分地渲染了景色的幽美肅穆。更體現出了月光清涼明淨的特點,襯托出作者閑适的心境。

第三層轉入議論。作者感慨到“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可是有此閑情雅緻來欣賞這番景色的,除了他與張懷民外,恐怕就不多了”,整篇的點睛之筆是“閑人”二字,蘇轼谪居黃州,“不得簽書公事”,所擔任的隻是個有名無實的官,與儒家的“經世濟民”之理想相去甚遠,即所謂“閑人”之表層意義,它委婉地反映了蘇轼宦途失意的苦悶;從另一個方面來看,月光至美,竹影至麗,而人不能識,唯此二人能有幸領略,豈非快事!蘇轼的思想橫跨儒釋道三家,這便使他的處世态度有極大的包容性,可以說是寵辱不驚,進退自如。當然,他在逆境中的篇章更能折射出他的人格魅力。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